黃燕 張文雯
摘 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作為一門理論性、邏輯性很強的思政課程,對于樹立大學生理想信念、掌握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至關重要。但是,概念多、理論高深、高度抽象,成為學生難懂、老師難教的一門課。如何增強課程的實效性,是原理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需要。案例式教學法,通過對理論和社會現實關聯度的結合,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思考,對于增強大學生對原理課的獲得感,很有助益。案例的選取和引用,不能采取隨意的態度和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貼合課程實際,遵循一定的原則。
關鍵詞: 原理課;案例式教學法;遵循原則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作為一門理論性、邏輯性很強的思政課程,對于樹立大學生理想信念、掌握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至關重要。但是,由于概念多、理論高深、高度抽象,這門課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學生最難懂、老師最難教的一門課。學生的獲得感相對來講比較差。如何改變學生對原理課的刻板印象,增強課程的實效性,是原理課教學改革與創新需要解決的問題。
案例式教學法是教師在學科知識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對理論和社會現實關聯度的結合,在教學活動中呈現生動現實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和分析,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手段[1]。教師以社會生活的現實案例為切入點,在師生互動中進行理論闡發,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促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增強大學生的原理課獲得感有助益。
不同于以往教學模式,案例式教學法改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往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進行知識的灌注。案例式教學則打破了師生之間“你講我聽”的模式,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原理課具有抽象理論多、記憶知識點多、舉例少、趣味性少、比較難懂的問題。通過案例分析法教學,彌補課程的“先天”不足。教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生動具體的案例進行描述和分析,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相對于“灌注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更容易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受學生喜愛。但在案例的選取和引用上,仍需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因為學生喜愛就隨意大量的引入教學過程,致使課堂看起來很熱鬧,學生積極度也高,但是最后卻沒有對學生的理論學習起到輔助作用,未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如何恰當、巧妙地選取和引入案例,用案例印證和升華理論,作者對多年來使用案例教學的實踐進行反思,認為案例的引入與使用原則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種:
一、時效性原則
時效性,即要選擇那些新近發生的、具有較強時代特征和說服力的案例[2]。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相對穩定的,是“不變”的,但社會實踐是不斷變化的、永無止境的。在教學中,只有選擇那些最新的、反映時代特征的案例,才能展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穿透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到課本第一章“整個人類社會是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這個觀點時,筆者在2011年選用的案例是“日本‘3·11大地震給其經濟和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在2018年時將案例調整為“由美方挑起的貿易爭端給中美雙方乃至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到了2020年將案例調整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各國各行業的影響”。同樣都是說明一個知識點,但是案例一定要隨著世情、時情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才能反映社會熱點,引發學生關注,增強學習效果。
二、適度性原則
學生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和廣度,決定學生的政治敏感程度和思想境界高度。因此,原理課教學案例應注重以理論為導向,在選編上體現學科內涵,有一定的深度,但又不能太抽象,應根據學生的素質注意難易相當、繁簡相宜,不能超出學生的知識領域,否則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教學活動失敗。理論部分力求少而精,在講授中注意運用個別的和較為通俗易懂的案例,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案例的本質,得出抽象的一般的理論,把案例分析與課本知識融為一體。為了增強案例的趣味性,可恰當引用故事、漫畫、名言警句等,使學生增加一些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知識和文學常識,使抽象的理論課教學妙趣橫生。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一定要避免庸俗化的傾向,篇幅上應堅持適度原則,數量不宜過多,以防削弱對學生嚴密理論思維能力的培養效果。只有寓理于情、寓莊于諧,才能既不削弱理論課培養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和科學世界觀的基本功能,又不使原理課變得高深玄奧、枯燥無味,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三、典型性原則
對于教師來說,案例內容決定教學質量,教師選取的教學案例,要使學生有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理解,原理課案例的選取應注重典型性原則。只有當選取的原理教學案例直面社會焦點問題時,才能展現原理課的理論價值和魅力。教師要在對學生特點、學生關切、學生困惑是什么進行調查了解的基礎上,針對學情選擇一些典型的社會問題為切入口。例如:課本第三章有一個知識點“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筆者以“印度上層建筑(主要講述印度的法律制度照搬照抄英國)不適合經濟基礎,阻礙了印度經濟發展”的案例,加深學生對抽象原理的理解。在案例講授過程中,對印度國家法律制度和經濟現實進行了生動、寫實的描述,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們開闊了眼界,激發了他們了解鄰國的熱情,加深了他們對“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原理的認識。講到最后,還可以對比我國的上層建筑模式,我國不照搬照抄別國的模式,根據國情建立適合自己的上層建筑,因此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用一反一正的對比,增強他們的制度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質,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形成,最終又指導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才能夠解決各種難點、熱點問題,并被證明是正確的,才能對大學生具有說服力和感召力。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各種原理和方法的灌輸,是入腦,是知的層次。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將基本原理和方法作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指南,是入心,是行的層次,知性必須合一,入腦更要入心。當學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化為自己的信念、觀點和方法,外化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和實踐指南,即做到“知”與“行”統一時,馬克思主義理論才實現由自身的“理論世界”向學生的“實踐世界”的轉換,才能說原理課的教學目標真正實現。因此,課堂講授不能局限于從理論到理論,從文本到文本,必須走向現實。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評析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還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自己的社會生活實踐。
五、整體性原則
原理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不可分割、內在統一,全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成果。鑒于原理課課程特點,筆者認為教師在選取案例時要遵循整體性原則。打破原有的教材章節,結合知識的歷史發展軌跡和當前國際國內發展實際,加以綜合整理,從理論上進行深刻的分析,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講解。既有利于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趣味性,又有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比如,在講授歷史唯物主義內容時,如果只是按書上的章節平鋪直敘地講授,不利于學生形成對本章問題的內在邏輯的把握,而且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因此,可以將本章的中心問題提出來,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可以先提出第一個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是什么?答案是:人民群眾掌握的物質力量。這個物質力量的核心是什么?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那么,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如何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是什么?是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不斷推進和變革。生產關系的變革又會引起什么?引起上層建筑不斷調整和變革。如此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問下去,整個章節邏輯體系就清晰地展現在同學們眼前。關鍵是吸引學生聽下去,還要引發他們思考,提高課堂參與度。
六、實效性原則
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剖析問題,努力探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對于馬原課案例教學而言,提高實效性即是大學生在學習原理以后,能夠增強五個認同,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基于此目標,教師在案例的選擇上,要立足于生活實踐與難點問題開展教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原理,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生命力,使學生從心底里感到學理論有用、管用,增強教學實效性。
例如對于“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勝利”這一理論,需要向學生展示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種種弊端,如產業空心化、經濟發展失調、政治體制失靈、民主陷阱、社會融合機制失效、貧富分化差距增大,等等問題。想要講清楚這些問題,教師必須在精通自己的專業的同時,形成廣博的知識結構、教學視野,搜集大量實例和相關數據支撐這些觀點,才能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讓學生真正信服理論。只有通過提高教學能力,把學生教信、講懂、會用,才能把國家的要求和社會行為規范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才能切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升理想、鑄塑信念的作用。
案例教學的目的是教學,而不是案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要過于依賴和沉溺于案例,使學生僅僅被故事吸引,沉浸于故事,而忽視案例運用的“初心”。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學生的素質、上課狀態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依據教案選取和使用的各種原則,巧妙地引入案例、使用案例,并在使用過程中和使用后反復反思和實踐,才能形成真正的教學實踐智慧。
參考文獻:
[1]魏林林.案例式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2020(14)/5月(中).
[2]吳桂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遴選“教學案例”應堅持的基本原則——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為例》[J].大學教育,2014(7).
2020年克拉瑪依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依托克拉瑪依特色地方資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研究”(編號:A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