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相關實踐經驗,以科研院校景觀項目為例,從含義、內容和應用3方面入手,通過背景、目的、要素、建立互動關系、刺激個體感官的闡述,研究和構思了景觀游戲化設計,模擬其打造具有現代感、科技感、能夠激發創新思維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景觀游戲化設計;互動;感官;創新思維;寓教于樂
如何在景觀資源匱乏、環境惡劣的現狀條件下,打造具有現代感、科技感、能夠激發創新思維的景觀空間,成了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游戲化設計通常被用于軟件、產品及活動策劃等方面,通過目標、規則和反饋等一系列要素的設定,提高用戶的參與感和能動性。以科研院校景觀項目為例,研究和構思景觀的游戲化設計。
1景觀游戲化設計的含義
1.1背景
科研院校項目通常由學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組成,主要受眾群體為學生、老師、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這些群體最需要的就是創新思維。
科研院校項目的空間環境可分為室內和室外2大類。室內空間主要由教室、宿舍、圖書館、實驗室、辦公場所等組成。這些空間較為穩定、舒適,缺少變化,且空氣質量不高,不利于激發創新思維。室外空間不穩定,變化大,空氣流通,含氧量高,成為了激發創新思維的“主戰場”。那么景觀設計的首要目標就是吸引受眾群體走出室內空間,來到室外空間。
如果只是單純地在室外空間里穿梭、游蕩和休憩,并不能有效地激發受眾群體的創新思維。需要通過設計,促使受眾群體更多的對話、肢體接觸、體驗、挑戰、協作、訓練,才能有效地激發創新思維,這些互動都需要游戲化的設計。
游戲的初衷就是使目標對象在外部客觀環境中,獲取知識、經驗、動力和活力。科研院校項目的景觀空間就非常需要融入游戲化的設計。
1.2目的
景觀游戲化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建立互動關系、刺激個體感官,打造互動景觀、實驗景觀和科普景觀,營造“互動型”“展示型”的室外景觀活動空間,從而有效激發創新思維。
景觀游戲化設計強調的是游戲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通過設計,使參與游戲的人們在過程中感受環境的變化,了解自然的力量。
1.3要素
景觀游戲化設計需要以下一些要素:
1.3.1目標。景觀游戲化設計的目標是通過人與景觀元素的互動,使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自然、認識自然、體會自然的魅力。
1.3.2規則。景觀游戲化設計的規則主要是對游戲空間、時間、元素和參與者的設定。在不同的景觀空間內,根據主要受眾的使用時間、特征和需求,布置可以互動的景觀元素,使人們能無障礙地體驗游戲的過程,探索游戲的奧秘。
1.3.3反饋。景觀游戲化設計的反饋可分為定量和定性2種。定量反饋可以通過數字、符號、圖案、刻度等信息在景觀元素上的直觀反映,來了解環境的溫度、濕度、分貝、能量等因子的變化,獲得對自然的理性認識。定性反饋是通過科普信息、知識的傳播、實驗和操作,通過感官,獲得對自然的感性認識。2種反饋的結合,能夠更有效地提升游戲的體驗感。
2景觀游戲化設計的內容
2.1建立互動關系
景觀游戲化設計首先需要建立以下一些互動關系:
2.1.1人與人的互動關系。人與人的互動是最常見的互動關系。景觀游戲化設計中需要構建適合人與人對視、對話、對抗、協作的室外空間環境,如錯層空間、草坪空間、運動空間等。
2.1.2人與設施的互動關系。人與設施的互動主要是建立互動設施、運動設施、雕塑及街具小品等與人的互動關系。互動設施主要采用聲、光、水、電的方式,來建立與人的互動。運動設施通過健身鍛煉設備和娛樂體驗場景來建立互動。雕塑和街具小品運用智能化的設計,通過語音、影像或動態等方式,增強設施與人的互動關系。
2.1.3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主要是建立沙石、植被、風、水與人的互動關系。沙土的腳感,石壑的觸感,植被的氣味,風的聆聽,水的撫摸都是人與自然互動的方式。景觀游戲化設計中可以運用沙土和自然石構建人與沙石互動的鋪裝和小品,運用花海和實驗田營造人與植被互動的體驗空間,運用開敞和郁閉的空間組合來強化人與風的互動,運用臨水、親水和戲水的空間來增強人與水的互動。
2.1.4自然與自然的互動關系。自然與自然的互動關系主要是構建能夠展示自然演替過程的空間。比如通過沙障的布置,建立風與沙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水工構筑物的布置,建立水與沙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固沙植被的種植,建立綠與沙之間的互動關系。
2.2刺激個體感官
上述建立的互動關系,只有對五大感官產生刺激作用,才能有效地激發創新思維。
2.2.1視覺。視覺是個體被動獲取外部信息的感官之一,是最直接、最迅速的感官。景觀空間的各種元素所反映出的形態、色彩、質感、動態、光影都能被視覺器官立刻捕獲,且是不可抗拒的。景觀游戲化設計通過增強元素變化的幅度和時間的控制,提高感官體驗,如植物的季相變化,夜景燈光秀,金屬、石材的質感等。視覺還能幫助個體判斷目標物的體量、位置、距離以及空間的尺度。設計中能利用這個特征,創造特殊氛圍的空間,如莊嚴的軸線空間,舒朗的開敞空間和靜謐的私密空間等。
2.2.2觸覺。觸覺是個體較為主動地獲取外部信息的感官之一,是能影響情緒的感官。景觀空間各種元素所反映的質感、溫度、濕度都能被觸覺器官捕獲。視覺是觸覺的先導,景觀元素通過視覺吸引個體,使個體去主動觸摸。觸覺并不局限于手與景觀元素的互動關系,腳掌與地面材質的接觸,風從皮膚上拂過,都能刺激感官體驗,如斑駁堅硬的巖石,高低起伏的碎石路,水邊微濕的空氣等。不同的觸覺感受,會帶來個體的情緒變化,如冰冷的巖石——孤寂,光滑的木板——舒適,細碎的沙石——煩躁等。
2.2.3聽覺。聽覺是個體被動獲取外部信息的感官之一,感受速度與視覺不相伯仲。景觀空間各種元素之間的互動,產生了五花八門的聲音,都能被聽覺器官捕獲,如枝顫、葉落、水潺、風嘯、人喧等。聽覺也能幫助個體判斷目標物的位置和距離。設計中能利用這個特征,在屏蔽視覺的情景下,通過聽覺來吸引個體,營造聞聲不見人、聽瀑不見水的游戲體驗空間。
2.2.4嗅覺。嗅覺是個體被動獲取外部信息的感官之一。景觀空間各種元素都有不同的氣味,如花草香、樹脂香、水土腥、沙石臭等,有些使人喜歡,有些使人敬而遠之,成為景觀游戲化設計可以運用的良好素材。但在室外環境中,嗅覺受風、雨、雪等天氣因素的影響較大,需要布置封閉、半封閉空間,增加單一氣味的密度和數量,來提高感官體驗。
2.2.5味覺。味覺是個體較為主動地獲取外部信息的感官之一,在景觀設計中較為罕見。在景觀游戲化設計中,結合餐飲、康養、溫室等空間,布置安全的、可以品嘗的植物,并附加詳實的科普信息,以提高感官體驗。
3景觀游戲化設計的應用
2019年末筆者參與了西北某市科創新城建設項目,該項目涵蓋了大學校園、科研機構、山體、水系公園、配套商業、辦公和服務等空間。項目現狀為沙漠、荒漠地帶,植被稀疏,人跡罕至。現以西北某市科創新城項目為例,圍繞基地現狀沙漠化的情況,結合沙“流動、變化、蔓延、無序、顆粒、可塑”的特性,通過搭建人與沙、水與沙、風與沙、綠與沙的互動關系,運用刺激個體感官的方法,模擬應用景觀游戲化設計。
3.1人與沙的互動
在山體公園中,有較大的空間和場地能夠實現人與沙的互動,如兒童沙池、運動沙坑、越野沙障、斜坡滑沙等比較常見的游戲化處理手法。從沙的“顆粒、可塑”特點出發,可以把燈具、座椅、花箱、雕塑、鋪裝都“顆粒化”處理,形成若干模塊,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如建筑庭院內,布置多種模塊。這些模塊構成了游戲化的要素。人們可以主觀、自由地控制空間內的任何模塊,通過游戲的方式,組合成形態各異的景觀元素,使得空間富有變化性和趣味性。模塊可搭載人工智能,可以自主地移動,并和人產生肢體和語音的互動。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的刺激,激發創新思維。
3.2水與沙的互動
在水系公園中,通過地形的塑造能夠實現水與沙的互動,如湖泊、濕地、沙洲、浮島、疊水、溪流等比較常見的景觀處理手法。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加入游戲化的方式,使人能夠參與濱水景觀的塑造,如通過開關水閘改變水流方向和水量,從而改變沙洲的形狀,通過遙控模塊移動生態浮島的位置或組合成其他形態,通過踩水車將水提升到不同的高程和位置等。將水相關的生態技術,可視化、互動化、科普化,也是景觀游戲化設計的重要手法。比如,根據地形高差,在重要節點,利用剖切的方法,將上層平臺廣場下的海綿蓄水系統展現出來,直觀地展示水的流動。通過人力機械裝置,驅動指定空間里的滴灌、霧化設備,或開關水閘,影響水利發電設施。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的刺激,激發創新思維。
3.3風與沙的互動
風的侵蝕是構成現狀場地記憶的重要途徑。將現場已有的溝、壑、洼、窩、嶺、崗等地貌,根據景觀游戲化設計的需要,適當地保留下來,構成特色鮮明的游戲空間。同時,還可以結合防風防沙的技術,將平鋪式、直立式、透風式、緊密式、隱蔽式的沙障設施景觀化處理,運用在鋪裝、擋墻和構筑物上,形成功能與美觀兼具的景觀元素。這些景觀元素也可以構成模塊,通過景觀游戲化的組織,人為地移動和調整,讓人可以改變風向和風力,塑造地形地貌,從而科普沙障設施的相關知識。風力發電的設施也可以景觀化的處理,構成模塊,運用在多種空間內。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的刺激,激發創新思維。
3.4綠與沙的互動
綠,即植被。場地的綠化是整個景觀項目建設的核心。喬木、灌木、地被、花卉、多肉植物是場地綠化的主要元素。景觀游戲化設計通過苗圃、溫室、實驗田、試驗林、餐廳等空間的搭建,種植活動的組織,使人們能夠了解植物的特征、生長習性,參與植被固沙、治沙、改造環境的過程,見證荒漠變成綠洲。通過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的刺激,激發創新思維。
4結語
景觀游戲化設計通過人與人、人與設施、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互動關系的建立,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刺激個體感官,從而激發個體的創新思維。景觀游戲化設計是一種將生態技術、措施、材料,賦予可視、可觸、可聽、可聞、可嘗、可玩等屬性,寓教于樂。景觀游戲化設計強調的是游戲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通過設計,使參與游戲的人們在過程中感受環境的變化,了解自然的魅力。
(收稿:2020—01—07)
作者簡介:章亦飛(1982),男.江蘇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