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靈
【摘要】導學案指的是教師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而編制的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流程的學習活動方案,是教師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在指引學生自主、高效學習方面具有積極的教學效用。因此,本文以設計梯形導學案為切入點,探討在數學課堂中有計劃、有意識地利用導學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可行教學策略,以真正實現導學案“導讀、導思、導做”的功能價值,切實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導學案;自主學習
教師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要結合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和基本學情,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為學生提供有梯度、有層次的導學案內容,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獲得相應的發展與提升,真正實現其價值最大化、效果最優化。因此,從這個思路出發,本文主要圍繞目標有層次、探究有分工、問題有梯度、練習有選擇這幾個方向展開深入探討,以引導學生能夠在利用導學案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優化發展,從而真正建構起高品質的數學課堂。
一、目標有層次,因材而定
導學案從本質上來講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輔助工具。而學習工具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習慣,塑造學習思維。因此,在利用導學案中設定學習目標時,教師不能簡單照搬教學參考,而是要仔細斟酌,吻合課堂的知識要點、重點及難點,因材而定,做到具體、可操作、能達成,能夠真正為實現課堂的三維目標發揮積極效用。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節數學知識內容的時候,這節課的內容非常重要且有一定的難度,那么我們從設計導學案目標上就要講究梯度和層次。一般來說,目標的層次可以分為了解、掌握與應用三個層次,如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含義,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邊角”“角角邊”條件,最后就是能應用全等三角形的條件,解決簡單的推理證明問題,按照這樣的邏輯主線來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在這樣的目標指引下能夠拾級而上,不斷提升。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獨特的人,其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是不盡相同的,我們的導學案設計同樣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獲得發展。
二、探究有分工,協作實驗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一個好的導學案應該是預習案、探究案與訓練案的綜合體,尤其是在探究案的設計中,教師要善于發揮與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合理的探究分工來讓學生親身體驗解決問題、合作探究、建構知識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這節數學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就要通過探究案的設計來引導學生探索和掌握勾股定理。首先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需要結合教材中的圖3-2、3-3,組內成員分工,回答每個圖中三個正方形中分別含有幾個小方格?三個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個小方格?三個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個單位面積?以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觀察表格思考三個問題:(1)三個正方形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2)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c,則三個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3)你發現a、b、c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由此來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探究得出三角形勾股定理的公式。在初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上,教師要能夠通過探究案的設計與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探究案,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獨立思考,圍繞課堂的重難點內容展開探究,逐步獲取與理解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從而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問題有梯度,難易有別
導學案的基本呈現形式就是問題,無論是預習案、探究案還是訓練案,都是以問題為載體和引領的。同樣,問題的設計也要講求梯度性與層次性,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知識結構,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規律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再到再生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與主動思考。
例如,還是以勾股定理這節課的教學來講,我們通過探究案的設計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勾股定理,那么接下來教師還需要通過一些習題來鞏固和深化這一知識點。我們可以把問題的難度按照A、B、C三類來進行設計。C類針對的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以基礎型題目為主,基本就是勾股定理的直接復述,如一個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長是3, 斜邊長是5, 那么它的另一邊的平方是多少這類題目。B類針對的是中等學生,難度略有增加,如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平方和等于169, 那么斜邊的長是多少這類的題目。A類則是拓展拔高性的題目,難度更高,更具有開放性,如在Rt△ABC中,∠C=90°,若a:b=3:4,c=10,則a=______________。這樣,可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真實的提升。
導學案的真正意義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導學案的設計就要充分發揮好問題的教學驅動作用,將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次化、梯次漸進化,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解決問題、建構體系,以此來建構起靈活的、生動的初中數學課堂。
四、練習有選擇,給予時空
導學案中離不了鞏固課堂內容的練習題目,也就是導學案中的第三部分——訓練案。但教師要明確一點,導學案是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學習工具,而非學生需要完成的習題或檢測。教師在設計練習題目的時候,要基于課堂三維目標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有選擇、有梯度地設計練習題目,在發揮導學案學習功能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其導引及練習的功能。
總而言之,導學案是教師組織教學、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工具。若我們把導學案這三個字拆分開來理解的話,重點就在“導”,也就是引導、指導和疏導;要義是“學”,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學習;“案”則是一種設計,是基于“學生、學習、學科”的方案設計。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挖掘并發揮好導學案的積極教學效用,讓學生在梯級導學案的引導下將知識問題化、問題探究化、探究層次化,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求知、樂于探索,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孫超.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讀寫算,2015(21):251.
[2]楊小英.運用“導學案”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