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摘? ?要: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技能上,而且體現在精神素養層面上。對人才精神素質培養起到重要作用的學科是思想政治。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馬克思全面發展理論的指導,有效地促進了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全面發展觀? ?思想政治教育? ?改善對策
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要以馬克思全面發展理論為基礎,只有堅持理論的指導,才能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從教學工作開展現狀來看,全面發展理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穿和發展,并未發揮出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受到重視,教師和學生通常將這門學科看作一門副科,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單調,都是當前高校思政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為改善現狀,有必要對全面發展理論的理解與如何在理論背景下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
一、全面發展觀基本內涵
(一)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
人的需要是全面發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標志,馬克思曾提出一個論斷:人如果不是為了某種需要而做事,那么這個人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梢娦枰侨松姘l展的動力。人的需要是一種本能,對人的行為具有決定作用,從根本來說是需要推動了人類的發展。人的需要是多樣的,社會發展具有豐富的特點,對多樣性的需要具有決定作用。從對象層次角度看,人的需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性的,另一種是精神性的[1](179)。前者的需要層次較低,是通常所指的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后者的需要層次較高一些,指的是對愛的需要,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滿足。人的需要也是多層次性的需要,恩格斯曾提出每個人在參加勞動的情況下都需要平等地享有生活資料和享受資料,也可以平等地對體力與智力所需的資料進行發展,并表現出來。人是遵循層次遞進的原則發展的,逐一實現生活和享受、發展需要,人的需要有著發展性的特點,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中這些需要得到了發展與提升,這個發展過程是不斷進行的。如果共產主義能夠到來,勞動不再是用來謀生的手段,而會成為生活上的根本需要。在物質與精神財富充裕的條件下,人在物質與精神上的需要實現了全面的滿足,這將會使人的生活空間得到很大提升,人的需要與自由全面的發展將會得到完美的結合。
(二)在個性上的全面發展。
人在個性上的發展需求在全面發展要求中是最高的,馬克思將人的個性理解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心理和行為上的特征,是個人獨有的財產[2](74-75)。從本質來說個性是一個人與其他人有所區別的體現,對全面發展來說是最突出的體現。個性全面發展分為兩點:第一點是主體性提高,第二點是獨特性發展,都是全面的提高發展。主體性的提高是對客體之間相互作用下自主性和能動性,以及創造性的提升。從能動性上看是對客觀世界認識和改造的特性;從創造性上看是對能動性最突出的體現,有著超越突破現實的特征;從自主性上看是對自身的約束,在社會實踐中能夠自我約束,是對主體性發展水平全面提高的最突出體現。
(三)在能力素質上的全面發展。
能力素質全面發展在全面發展觀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這種需要得到全面發展,物質與精神上的更多財富才會被創造出來,才會在社會發展中扮演好推動力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能力素質有多方面的體現,馬克思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人的能力素質主要有體力和智力等方面,將這些才干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能力發展的首要基礎是體力與智力綜合發展。對于勞動能力來說是指在生產中體力與智力的使用價值,體力是一種自然力,是指人體在活動中產生的力量;智力是精神層面的生產力,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力素質全面發展體現為自然力與社會力的發展,自然力是人的本能力量,社會力是經過學習與實踐發展而來的能力,社會力包括生產力,還有思想和知識力量等內容。
(四)在社會關系上的全面發展。
從根本來說一個人想要獲得全面發展,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有全面豐富的社會關系。人是社會的個體,生存發展同樣需要社會關系的支持,如果社會關系發生變化,生存發展也會跟著變化。生產力對人的發展過程、方式、程度具有決定作用,如果一個人社會關系豐富,參與各種社會關系活動才會有更加積極的表現,才會從發展的局限中走出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對問題進行補充改善,能力素質才會得到全面發展。
二、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背景下開展高校思政教學現狀
(一)學生在個性發展上不被重視。
個性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面發展中占據核心地位,是高校思政教學工作對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一個關鍵點。從教學現狀上看高校思政教育有些簡單化,有著大眾化、書面化及命令化的特點,對個性化教育理論的認識和實踐不夠充足。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強調對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進行培養,重視應試教育,最重要的個性發展問題卻被忽視。這些模式對人的全面發展造成了阻礙,學生被迫接受教學內容,抑制了個性發展。大學生在社會主義事業中充當建設者的角色,受個性發展的抑制,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難以發揮調動作用,不僅會影響自身發展,更會給社會發展帶來影響。
(二)教學方法未能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體地位,教師要通過思政教學引導學生能動性地提升自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新課改的深入,思想觀念越加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從一定程度上看學生思想觀念多元化的特點越加明顯,對傳統教育思想來說是一種沖擊。一直以來我國將思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但一些學校的教學活動針對性不夠,造成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學內容不能發揮出對素質發展的推動作用,使學生地位邊緣化。
(三)教學內容偏離學生的生活。
高校思政教學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講這是國家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雖然思想政治理論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發揮了指導作用,伴隨時代發展,在當前社會形勢下思政教學要求提高了很多,但對實踐教學不是很重視,脫離了學生生活。從實際上看,思想政治這門學科實踐性是很高的,教學目的是培養與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但當前的教學形式往往難免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教學內容有些空洞化,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對生活問題的解決起不到幫助作用,導致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難以突出這門學科的教學價值。
(四)在教學方式上存在單一的缺點。
各學科作用被忽視,導致協同效應沒有得到體現。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味地宣講理論知識,這種形式的教育單一,教育途徑有些簡單。在以知識為主導的經濟社會中應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既要注重理論又要注重實踐,理論與實踐教學兩手抓,應將多學科思想教育這項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對學科交叉問題予以重視,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武裝作用。
三、全面發展觀背景下改善高校思政教學的對策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突出主體地位。
要想使全面發展的宗旨得以實現,需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融入主體思想,以學生發展為思政教學工作開展的核心,將學生需要放在突出位置。認真學習、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理論方針,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思政知識變成自我主動接受,學生自覺接受最新的先進思想理論,培養主體意識能力,使思政教學工作更加自由化,促進學生的意識能力更加全面發展。
(二)豐富教學手段,突出個性化教學。
一些大學生認為思政教學有些平淡無聊,要想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務必擺脫單一的教學模式。將豐富的教學活動與文化活動結合起來,立足于學生實際開展思政教學工作,因材施教,對每位學生靈活對待,充分挖掘優秀品質,尊重個性,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能力素質。對教學內容加以創新,發揮多媒體對教學活動的輔助作用,使教學工作有更多的選擇,更具感染力,凸顯個性化教學。
(三)加強實踐教學,凸顯全面化教學。
開展思政教學工作應從多角度遵循實踐育人的原則,既要從理論角度展開探討,又要注重實踐教學,開展全面系統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不僅要對理論知識進行傳授,而且要開展實踐活動。學校要發揮優勢,利用資源,通過第二課堂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穿插實踐觀點,發揮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的作用。
(四)在教育內容上加強建設,凸顯時代性。
要想使思政教學效果更加理想,務必彰顯教育的時代性特點,加強教育內容建設,使教學工作更富有生機,更具活力,用真情打動人,發揮真理對人的塑造作用。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生活符合,能夠對時代做出回應,解決社會難題,解決困惑,豐富學習生活。通過發揮正確價值觀的指導作用,觸及學生思想與靈魂,增加其心理認同感,喚醒對其的共鳴呼聲[3](17)。
(五)在教師隊伍上加強建設,凸顯專業化教學。
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工程師,也是踐行者。要想發揮思政工作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引導作用,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當前要對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接班人進行培養,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是一項需要重點突破的關鍵工作。教師是傳播知識的踐行者,是對知識進行建構的工程師,是對人的靈魂進行塑造的引導者,對學生健康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前一些地區教師隊伍發展有些落后,素質文化有所欠缺,對思政工作的推進造成了不好影響。為此高校要對師資結構進行調整,重視高素質教師的引進及培養,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政治文化修養、職業素養,彰顯專業化的教學能力。
思想政治是高校一門重要的學科,對學生思想、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素質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專業知識側重于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思想政治理論側重于精神素質的培養,二者共同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專業知識一樣,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為此高校要高度重視思政教學工作,認識到這門學科對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將全面發展的理論和思政教學充分結合,將理論貫穿于教學每個環節,注重理論和實踐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生機,更富有活力;學生要提高人文素質修養,自覺抵制不良的外來文化,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爭做棟梁之材,促進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界美.多元文化視角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路徑[J].戲劇之家,2020(18).
[2]馬昌群.立德樹人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法制博覽,2020(19).
[3]張曉丹.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下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淺析[J].才智,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