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教學改革正在大力的推行,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史料實證意識作為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被人們密切關注。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時期,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以能否進行自主探究進行直觀體現。所以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的同時還應注意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文章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探究意識;培養策略
在進行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意識培養時,教師若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就需要了解問題的本質,即根據現有的教學現狀,進行簡單的原因分析。在對這些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進行教學策略的實施。在進行日常的高中教學時,教師應該注意轉變教學理念,樹立正確學習觀念,培養學生分析探究意識,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還應該注意實施多樣化的史料探究手段,鼓勵學生多方面、全方位分析歷史總結規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文章就以上內容進行了探究,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參考。
一、 史料實證教學現狀
就目前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來看,雖然國家要求以及課程標準都提出了培養目標。但是一些學生只是在一門心思學習知識,對核心素養的概念并不了解,一些學生甚至不關心,認為教學的目的首先是掌握知識,個人能力還在其次。這種錯誤的學習觀念直接導致教學效率下降。其次部分學生對史料的價值不了解,缺乏對史料的正確分辨以及選取,通常是“來者不拒”,久而久之喪失學習信心。教師在進行史料實證意識培養過程中,難免會用到史料,但是史料的選擇過于老舊且枯燥,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在教學時也忽略了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重要性;此外在教學時,教師多數情況下未能和學生及時進行有效的溝通學生缺乏團隊合作精神;此外高中教學主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但是學生受以往教學方法影響,導致自主學習能力欠缺;教師單一的史料實證培養方式也是導致教學效率下降的主要緣由。基于這些現狀,筆者對其更深層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二、 教學現狀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的教學現狀,筆者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原因探析。筆者認為,學生之所以無法重視史料的應用,對史料學習產生一種錯誤的觀念,其根本在于教師傳遞了一種錯誤的觀念,在很多時候,教師以自身為中心,依據自身需要選擇歷史材料,卻忽略了學生的個人需求;在教學時,選擇的材料,只是用以輔助,讓學生認為史料的作用不過是用來求證,而且多數情況下史料和教材沒有多大出入,基于此學生逐漸認為史料的用途不大;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在利用史料的時候,選取的都是一些陳舊的史料,得出的觀點也都是老舊的觀點,一些學生對此不感興趣,教師只是單純對史料加以應用,卻沒有告知學生具體如何使用,學生的探究能力逐漸下降,逐漸產生畏懼心理,師生之間缺乏溝通,一些歷史事件教師認為不需要講,只利用史料一筆帶過,但是學生卻無法理解,因為對教師存在畏懼感,導致產生問題積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導致目前教學效率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教師單一的史料應用方式,也逐漸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基于這些深層次的原因,文章提出了一些的教學策略,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參考。
三、 史料實證素養培養
(一)轉變教育理念,樹立正確史料學習觀念
在進行史料實證培養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注意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相應的能力,所以學生才是主體。教師應該注意轉變教學理念,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注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史料學習觀念,使學生明白史料的價值,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加強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便利。
例如,教師在講述《中國早期政治制度與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史料向學生進行講述中國先秦時期以及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講述井田制,軍功爵制,郡縣制以及郡國并行制。通過相關的史料講述相應的知識,同時提出相應的問題,中國早期政治制度與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有什么區別?學生進行思考并回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其他的史料,比如《竹書紀年》講述東周的產生,使學生發現《竹書紀年》和《史記》記載關于烽火戲諸侯記載是不同的,由此教師向學生表明史料的作用,史料首先是給我們一個佐證,但是就如大家看到的這樣,史料或許不正確,就需要大家具有強大的分辨能力,根據史料進行分析,而不是完全地信任史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史料學習觀念。
(二)運用最新史料,培養學生分析探究意識
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若想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就應該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史料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摒棄錯誤觀點和陳舊觀點,適當選擇合適的最新的史料,提出新穎觀點,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在教學時,教師還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建立選擇史料,進行自主探究的方法,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例如,教師在講述《百家爭鳴和儒學的興起》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史料向學生講述儒學的發展,首先向學生講述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學并不受重視,人們要么選擇道家學說或者法家學說。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的古籍比如《論語》等講述儒家的中心思想,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告訴學生一些史料的應用方法,史料要結合相關的歷史事件以及歷史背景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人們逐漸從百家爭鳴到專用儒學?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相關考證,得出自己的觀點,學生進行回答:亂世之所以被稱為亂世主要是因為思想不統一,思想不統一就會有諸子百家,而專用儒學是以史為鑒的結果,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探究歷史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探究的意識。
(三)結合有效問題,師生進行共同探究合作
在進行歷史史料實證意識培養時,教師還應該意識到,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知識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的偏差,雖然掌握了一些歷史史料的使用方法,但是對于在史料選擇和史料分析上還是有所欠缺,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施以援手,適當就史料提出問題,師生之間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為接下來教學打下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述《列強入侵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比如教師詢問學生:大家認為戊戌變法如果沒有守舊派阻攔,那么是否會成功?學生一些持反對意見一些持贊成意見。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借助史料進行分析,通過合作查閱史料,筆者發現,維新派的主張是將中國的西藏、新疆等地區賣掉,原因是“地在偏遠,人跡罕至”換取變法資金,引伊藤博文進中國,主持變法。同時通過查閱資料,筆者還發現在1890年光緒皇帝15歲的時候,慈禧已經交了權力,而且一開始是支持變法的,但是因為維新派太幼稚,太理想化,甚至想圍園殺后,才被鏟除。教師還可以結合史料向學生講述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以及“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出處,通過史料探究,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
(四)鼓勵自主搜集,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在進行高中階段的學習時,作為學生也應該注意到,自身也應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對于培養學生歷史史料實證意識來講,這就需要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簡單的史料搜索,而教師也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一開始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設置辨析點,讓學生進行史料搜索應用,隨后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提問,自主解答,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例如,教師在講述《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還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史料的探究,使學生逐漸樹立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觀念。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面對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及經濟全球化,其中所包含的矛盾和機遇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結合問題進行多方資料的查找,得出國際秩序實際有三大內容:貿易順逆差、美金霸權體系以及高端制造業。同時師生之間還應該進行交流,講述經濟全球化之間的矛盾全球資本流動導致民眾矛盾,而為了緩解民眾矛盾,依賴金融體系卻導致與世界各國生產分工之間的矛盾,就需要保持自己的科技優勢,但是這又導致其他國家發展愿望之間矛盾。最后教師告知學生每個國家都想全球化但也想逆全球化,通過講述相應的知識,讓學生對歷史規律有一定了解,培養自身學習素養。
(五)講述多種方法,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在進行歷史教學時,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些認知,知道學習知識實際是一個比較枯燥的過程,但是內心還是希望能夠激起自身的學習興趣。但是一些教師的史料實證手段比較單一,學生在進行學習時,感到乏味,逐漸喪失了對歷史史料的興趣,甚至產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厭倦感。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采用多種形式展示史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在講述《偉大的抗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應該意識到史料實證不僅僅是書籍這一種,同樣還包括地圖、視頻、新聞評論、學者意見等。在進行歷史史料實證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多種展現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一定的便利條件。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在進行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意識培養時,筆者發現學生對歷史教學不重視,缺乏正確的歷史學習認知,同時歷史觀點相對守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限,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課上互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消磨,學生逐漸喪失學習信心。此外教師的史料實證意識培養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下降。面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該積極加以應對,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
參考文獻:
[1]莊華觀.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J].當代家庭教育,2019(34):106.
[2]尹丹. 淺論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7):98.
[3]王樹威,王福華.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56-57.
[4]錢少珍.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策略[J].學園,2018,11(20):99-100.
作者簡介:
何文兵,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