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妃娥
【摘 要】 開展校園“大閱讀”活動是當下提升學生素養的有效措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數學教材文本閱讀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走出教材文本,拓展數學閱讀空間,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數學教師去深入探究的問題。下面我將從數學閱讀氛圍的營造、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書目的推薦、展示平臺的搭建等四個方面談談自己初淺的認識與實踐。
【關鍵詞】 拓展 ?數學閱讀 ?空間 ?閱讀素養
談到“閱讀”,人們通常想到語文方面的閱讀,很少將閱讀與數學聯系在一起,特別是走出教材文本的數學閱讀更讓人忽視。教學實踐表明,有效的課外數學閱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拓展數學閱讀教學,讓學生的數學閱讀走向深入。
一、營造良好閱讀氛圍,激發數學閱讀興趣
大多數的小學生每天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后,還剩余較多的時間,無所事事。我們要求學生看書,他們多數是看一些漫畫、腦筋急轉彎或一些語文學科方面的書籍,數學閱讀幾乎為零。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數學閱讀感興趣,才能讀得進去。因此,數學閱讀氛圍的營造,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便成了必然。
首先,開辟數學閱讀圖書角。為了讓學生“有書看”,我們可以在班級設置一個數學閱讀圖書角,放一些適合孩子們年齡特征的數學課外書籍,如:喬治.Q.斯波羅著的《數學的秘密生活》、劉勇編著的《數學真美妙》以及一些數學繪本等等,讓每個孩子從不同程度上感受到數學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其次,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為了落實每天閱讀1小時。教師應主張作業少一些、閱讀多一些、機械演算少一些、思考多一些。午讀時間師生共讀,晚上親子共同,讓數學閱讀落實到每一天,真正激發孩子數學閱讀的興趣。
二、重視閱讀方法指導,提升數學閱讀品質
當數學閱讀進行了一段時間后,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指導。數學閱讀要求學生能邊讀邊思考,能從數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
(一)學會三種讀書法
1. 瀏覽性泛讀。對一些淺顯易懂的故事內容或知識點,我們可以采用瀏覽法,讓學生了解其大致內容,捕捉重要知識點或有價值的信息,在閱讀中思考。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繪本《辛巴達的秘密武器》一課時,學生瀏覽故事內容,知道了辛巴達的秘密武器是一塊懷表,他通過傾聽“壞人”的對話和認表上的時間,推算出3時→6時→9時都會有人到洞穴窺探,12時要結束自己的小命,剛到12時他急中生智迅速從洞穴中逃生……又一次困在峽谷,他發現3點30分、5點30分、7點30分大鳥會到洞穴抓肉,7點30分他將自己綁在肉上,讓自己從峽谷中脫險。這本繪本其主要的知識點就是讓學生會認識整時、半時和找到時間間隔的規律就行。因此,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采用瀏覽性泛讀,達到預期的閱讀效果。
2. 搜索性速讀。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有一些疑問,但數學課本中找不到具體答案,這就要求學生課后快速翻閱閱讀材料,找到自己所需信息,這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采用搜索性速讀。例如:教學除法時,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學生可以用速讀的方法,直接閱讀材料的相關章節,去找到相應的答案。
3. 品味性精讀。它要求精細深入的閱讀,把每個字、每個符號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章節讀明白,細細品味精簡出數學知識或問題的精髓,達到融會貫通,進而運用邏輯思維推理出知識或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教學推薦二年級數學繪本《小小設計師》一課時,要求學生不但要閱讀故事的內容,還要從故事中羅列出兩個主人公探探和究究設計了什么?怎樣設計最合理又省布料?學生通過思考,分別得出長4米、寬3米的長方形蠟染布沿長邊對折、剪開的方法最佳;在一個長方形中剪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就是以長方形的寬為正方形的邊長……,讓孩子們體驗策略最優化。
(二)嘗試批注式閱讀
數學閱讀不能單用眼瀏覽,要將眼、手、腦等多種器官協同參與。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重難點,挖掘空白處,思考困惑處……,做上適當的標注。批注時我們也可以采用眉批、旁批、尾批等形式,用小段文字寫上思考問題的方法或閱讀時的感想等。例如:五年級學生在閱讀《奇妙的數王國》“誰是盜馬賊?”這個問題時,如果不動筆是很難知道結果的。其內容是:“晚上,數字7在宮門外巡邏,聽到背后有動靜,它回頭查看時,只見一個黑影伸出了加法鉤子鉤住了它,數7就失去了知覺,數17負責給獅毛千里馬喂草料,因為肚子痛離開一會兒,回來獅毛千里馬就不見了。”有位學生這樣批注:盜馬賊用加法鉤子鉤住數7,變成了數17。盜馬賊+7 = 17;趁數17去廁所的機會,偷走了寶馬。盜馬賊= 17–7盜馬賊=10。這樣一分析,很快得出了盜馬賊是數字10。批注是數學閱讀的有效策略,通過批注,深入理解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它能促使學生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思考。
三、推薦數學閱讀讀物,建構閱讀書目梯度
拓展教材的數學閱讀,不是課外進行的閱讀,而是延伸課本的關聯內容,豐富學生的數學認識和理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作為數學教師,要科學、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和提供優質的數學課外讀物,幫助和鼓勵學生積極地閱讀,讓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思考,從而感受數學閱讀的無窮魅力。
為了讓學生讀到更多更好的書,我們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組織數學骨干教師為孩子們選書,給學生規定一些“必讀書”和“選讀書”,以深淺梯度呈現書目。每個年級每學期必讀書目不少于兩本,要求全班學生精讀,做到集體交流。例如:二年級必讀書目:劉勇著的《數學真美妙(1—2年級》、張秀麗著的《不一樣的數學故事(1)》;下學期楊紅櫻主編的《馬小跳玩數學(2年級)》等等。選讀書目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性地進行自由閱讀。
四、搭建閱讀交流平臺,分享數學閱讀成果
根據小學生活潑、好表現的性格特征,我們要為孩子們搭建多樣性的數學閱讀交流平臺,為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學到的數學知識找到分享展示的機會。
1. 上好數學閱讀交流課。交流課就是讓學生采用聊書的方式對數學閱讀的內容進行回顧梳理,總結提升即書上有哪些問題?怎樣解決的?大家來說說,讓學生展示分享數學閱讀成果,展示閱讀成效,思維得到碰撞,從而實現知識遷移,增強數學閱讀力量。課堂上我們可以采用闖關游戲、你問我答、知識競賽,PK擂臺、釋疑解惑等形式。例如:教學《奇妙的數王國》分享課時,我出了一些知識況猜題:(1)《奇妙的數王國》這是一本關于什么內容的科普讀物?( ?) A. 數學 B. 生物 C. 自然;(2)《奇妙的數王國》作者是李毓佩,下列哪件事情與他無關?( ?) A. 科普作家 B. 大學教授 C. 寫過《城南舊事》……。
2. 設立數學閱讀展示欄。利用班級墻面規劃出一個區域作為學生數學閱讀展示區。學生展示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好書推薦”手抄報展示,有“我的閱讀故事”分享,還有“我的數學閱讀心得”等等。
3. 組織數學閱讀交流會。每周固定一節課組織學生交流、匯報一周來數學閱讀情況。學生在交流中,個個暢所欲言,分享自己在閱讀數學書籍時的收獲和體會。例如:學生在交流“回文數”(383、12321……)時,他還能聯想到語文學科的“回文詩”:霧鎖山頭山鎖霧、清水池里池水清等等,這樣的數學閱讀交流不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為學習數學打好堅實的基礎。
4. 舉辦數學故事展演。通過課外閱讀,要求學生將自己數學閱讀的內容采用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講述故事,也可以表演故事;可以一人表演,也可小組分角色表演。數學故事展演是學生喜愛的數學閱讀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也是學生數學閱讀的“催化劑”,真正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考中,形成對數學故事的深入理解。
5. 數學創新續編故事。在數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數學故事的續編。例如:教學《辛巴達的秘密武器》后,讓學生續編辛巴達探險故事。讓學生先猜一猜:辛巴達兩次脫險后是不是結束了他的探險之旅呢?他繼續探險將會發生什么事情?發揮你的想象,并把你的想法編成一個小故事。通過學生創新續編故事,讓學生大膽猜測,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教材文本的數學閱讀,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它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還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形成數學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進行引領與指導,才能幫助學生開啟數學閱讀之門。
參考文獻
[1] 宋君.數學閱讀的教與學[M].大象出版社,2019.
[2] 李毓佩.奇妙的數王國[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2011.
[3] 李懷紅.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J].四川省南充市文學藝術界聯出版,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