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唯佳
【摘 要】 從高中英語學科基本理念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英語學習潛能的激發就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然而,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高中生英語學習目標單一、意義感匱乏,缺乏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無法調動內在情感投入語言學習,學生在校內接觸優質多媒體視聽資源的時間和機會甚少,常規的英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我實現需要,這種種現狀都導致高中生英語學習體驗感不佳,學習潛能無法被激發。因此,筆者自主開發了以英語多媒體視聽為主要內容的選修課,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觀察。此次研究嘗試將多媒體視聽資源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內容和載體,豐富其多感官學習體驗,滿足其學習需要,增強其學習動力,滲透人文關懷與思維品質的培養,激發其長效的學習和發展潛能。
【關鍵詞】 核心素養 ?高中英語 ?拓展型 ?選修課程 ?教學設計
引言
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育部,2018)對選修課程的建議,筆者設計開設一門拓展型選修課,結合自己的研究內容,對“課標”中建議的課程名稱進行了調整,取名為《名人英語演講點擊》,本課程在學校被列入“微型課程”選修課。課程特點是,教師面對的學生會發生變化、教師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路也可以隨著實踐進行自由調整。整體自由度較高,教學設計調整靈活。微型課程較之傳統課程,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結構完整,筆者微型課每節課由一個視頻內容或兩個對比性的教學視頻片段(時長大約為各五至十分鐘)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名人英語演講點擊》旨在通過讓學生聆聽世界各領域名人的演講,了解基本的演講類型、演講方法與技巧、教師引導性分析演講實例,讓學生初步感受英語演講的魅力,同時,通過學生課下收集材料、自主探索、實踐,課堂反饋、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使之了解英語演講語言與題材、文本布局謀篇的基本特點,領會演講要有針對性、可講性和鼓動性、感染力。還要培養學生不僅做到演講中語言達意,且學會調動各種非語言因素如身體語言傳達信息,又如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傳達信息等。同時,增加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打開視野看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課程案例設計
以微型課程的第二課時為例,本節課的主題為“成功”。課前,教師已經讓學生收集了關于名人成功的案例以及他們發表的演說,首先進行課前交流,學生可以截取任意名人發表的、關于自身成功經歷的演說中較為精彩的部分進行模仿表演,或者談談自己的觀后感悟。這是第一次交流環節。是課前自主學習的課堂反饋,學生之間分享學習資源、智慧碰撞。第二部分,觀看兩個對比視頻《成功是無盡的旅途》《從黑幫女到明星教師》。觀看之前教師給出兩段引導語“為什么有很多人在成功之后失敗了?分析師Richard St. John告訴我們,很多人將成功之路視為一條單行線,到達終點,不再堅持。然而,通往成功之路應該是一條無盡的旅程。”,“Pearl Arredondo 生長于洛杉磯東區,她的父親是一名屢次進出監牢、臭名昭著的黑幫頭目。由于特殊的幼年經歷和家庭環境,她成了一個問題學生,學校的老師們認為她破壞紀律,無可救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Pearl Arredondo長大以后,竟創辦了一所與眾不同的學校,還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老師。究竟是什么使她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轉變呢?在演講中,她將與我們分享自己獨特的成長故事。”兩段演講的演講者身份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成功歷程不同、演講風格不同、大有可比較之處,前者經歷了成功到失敗又重新找到了如何保持成功途徑的歷程,后者經歷了如何從一個不被人認可、甚至被老師放棄的問題學生到成長為一名富有理想信念的成功教師的過程。在他們的成功道路上都遇到了不同的人、事、物帶給她們啟發與轉折。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首先,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兩個演講者不同的演講風格;第二,讓學生關注演講內容中啟發性較大的部分及此演講中重點與精華部分;第三,引導學生認識成功、談談成功觀、談談自己的經歷或體驗。本節課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對演講的風格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做總結和點評,并指出其中的一些技巧性表述,學生可以在課后到教師提供的所附參考資料中再進行深入學習。
二、課程案例評析
本次課程案例研究經過了一學年的課堂實踐,發現多媒體視聽資源在課堂上作為主要學習內容比在傳統課堂上時長3分鐘左右的導入環節更能切實地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能在課堂上體驗多感官的學習,聽說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許多羞澀的學生變得敢于表達、許多樂于表達的學生變得更善于表達,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演講視頻體驗后,他們的個人演講技巧和能力也有質的飛越。教師能夠通過這種課程,合理地設計使用多媒體視聽資料,彌補寄宿制高中生在校內缺乏真實語言環境體驗、缺乏口頭表達機會的一些缺憾。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課程選材多樣化、重新穎性和時效性、貼近學生成長和生活,此外,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設計須將自身定位為學習組織者、引導者、甚至合作者的角色,銘記于心,勿讓這一理念流于形式,真正通過優秀視頻素材的選擇,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語言能力。
傳統的學科教學課堂使學生體驗到:語言更多的具有一種“技能和工具”價值。而英語演講視頻豐富了學生學習語言的情感體驗,對學生建立正確英語學習觀是有益的。但是,筆者認為,本階段的課堂實踐研究還是存在局限的,每堂課的學習容量較大,但是課時長是不足的,在有限的40分鐘里,教師很難做到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過程。由于學生又是性格各異、能力不同、志趣潛能不一的獨立個體,多媒體視聽素材的選擇也很難做到個性化、針對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另外,“核心素養”中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這一素養包括學生能“有效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科學的策略和方法、監控調整自己的學習”,這些也是不可忽視的英語學習潛能,但是在課堂上,教師很難發現學生這一方面的潛能是否得到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也是相對被動的、以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為主。因此,這次研究又啟發筆者探索其他途徑去實現學生“個性潛能”的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