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亞蓉
【關鍵詞】小學語文;重過程;重多元;重整體;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20)13—0187—01
時下,大語文觀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群文閱讀一次又一次地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如何評價群文閱讀教學,也成為語文教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因為有些評價一旦落地生根,就會影響到教學改革的后續力、課改方向和縱深推進。通過實踐,筆者認為,群文閱讀教學評價應重過程、重多元、重整體,以此推動師生挺進群文閱讀的更深處,發現更美的語文和閱讀的風景。
一、評價重過程:由終點管理到過程體驗
群文閱讀的效果如何?重在過程,而不是終點。剛開始閱讀時,學生們興致盎然,個個睜大眼睛翻閱一組文章;等讀到中間,走馬觀花,敷衍了事,半途而廢;臨下課時,教師匆匆總結,學生囫圇吞棗。無疑,這是群文閱讀中的敗筆。鑒于此,無論是執教者,還是評價者,都應該重過程,由終點管理轉向原生態的閱讀過程體驗。
評價群文閱讀的全過程,不是以讀完了群文為標準,而是扎扎實實看過程:閱讀前的“導讀設計”重視了沒有?想象預測題做了沒有?閱讀中小組合作的深度、效度和寬度如何?相應的隨文練筆是蜻蜓點水,還是大面積進行并保證了充足的時間?閱讀后的拓展延伸題,是光布置不落實,還是以更為平實和扎實的態度完成了對整個群文閱讀的結構性合攏……這一切,都是過程體驗,都是過程管理,都是過程評價。為此,教師要以多種方式監督和評價群文閱讀的全過程,小組評、個人評、同桌評、教師評、多媒體評、書面語言評等等,以此保證群文閱讀的連續性、遞進性和高效性。
二、評價重多元:由整齊劃一到個性感悟
所謂“群文”是指主題類似、體裁類似、寫法類似的一組文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們的閱讀體驗就是“類似” 的,不意味著學生們的理解感受就是“千篇一律”的。盡可能地擦亮學生自我審美和理解的“慧眼”,引發多樣化、個性化的理解,才是教師的職責所在,也是群文閱讀必須堅守的底線之一。如,讀張飛,有的人認為他忠厚、直率、熱 情,有的人認為他急躁、粗魯、暴躁。教師對此不要輕易地蓋棺定論,誰對誰錯,而是盡可能地讓學生說出多種理由,盡可能鼓勵學生呈現出多元理解。對于那種非要在劉備身上驗證為人圓滑而否定張飛的標準化閱讀,一定要予以摒棄。評價一個人如此,評價群文閱讀亦然。教師的引導是拘囿了學生們,還是大面積地洞開了其理解視域,豐富了其情感體驗,滋養了其心靈世界?如果學生們總是在整齊劃一的理解中原地兜圈,難有創新,難有個體感悟和多元理解,那么,這樣的群文閱讀就是失敗的。因此,學校或課改小組在進行群文閱讀評價時,應把“個性感悟和多元理解”當作重要指標,并且加大比重,以此推動教師在備課、賽課和群文閱讀效果檢測上的一系列改革。當然,更重要的是以此觸發學生的多元、個性、另類理解。相信,教學和評價的雙重“轉身”,必將促進學生更多的創新閱讀,發現并演繹群文閱讀和語文世界中更絢麗的風景。
三、評價重整體:由碎片閱讀到全面把握
群文閱讀中的“群”字意味著“一組”或“一群”。既然是“群”,我們就不能像學習單篇文章那樣“細嚼慢咽”,也不能面面俱到地進行涵蓋拼音、字詞、段意、中心、手法等“全景式”閱讀。作為執教者,應實現由碎片閱讀到全面把握的華麗轉身;作為評價者,應注重整體,從一個大的視域下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如,1+X 讀本中的《狐貍和葡萄》《狼來了》《蟬和狐貍》等群文閱讀系列活動中,教師不要專門考察學生是否理解了其中的重點詞語,是否背會了其中的重點段落,而是整體考察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如三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撒謊。對 此,學生有疑惑、有討論、有反思,教師可以乘機引領學生大面積地自主閱讀,整體考慮,異中求同,最終實現認識上的統一、視域上的融合、情感上的滋養和結構上的整體把握。
語文的世界何其博大、何其多姿、何其厚重,學生不可能窺其全貌,不可能窮盡到底,能夠抓住一兩個關鍵問題進行整體閱讀,從而有所感悟、有所觸動、有所收獲,已是語文學習歷程中的幸事。學生讀出情味、讀出趣味、讀出況味,才是真的好;學生收獲個性理解、多元理解、別樣感悟,才是讀得好。
(本文系 2019 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393)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