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令軍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初中物理“生活·物理·社會”學習案例,闡述了如何發展學生的“科學精神、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核心素養的實施辦法。
【關鍵詞】生活·物理·社會;科學精神;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實踐創新
義務教育蘇科版物理教材中共設置六十一個“生活·物理·社會”學習內容,其中八年級上冊設置二十四個、八年級下冊設置十五個、九年級上冊設置十一個、九年級下冊設置十一個,占物理教材提供內容的比例較大。“生活·物理·社會”內容,呈現出具有時代性、與社會生活相互關系的拓展性知識,較好地反映了學科前沿、中華民族對科學技術的貢獻及現代物理技術應用的成就,滲透了科學思想和人文精神?,F在就教學實踐中發展學生的“科學精神、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核心素養的探索闡述如下:
一、“生活·物理·社會”學習中學會學習素養的發展
學會學習素養中信息意識基本要點要求:“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盵1]
“生活·物理·社會”內容信息量較大,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學習能有效發展自覺、有效的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的品質和能力。
“生活·物理·社會”內容受篇幅、編寫年代及呈現方式所限,很多內容還不夠全面、前沿、動態化。學習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教室內配備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運用百度搜索或根據提供的資源網址,通過“互聯網+”方法獲得更全面、前沿、動態的學習資源。在第一章:聲現象“曾侯乙編鐘”內容學習中便可運用“互聯網+”方法獲得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演奏視頻及其它仿制曾侯乙編鐘演奏視頻,在視頻中能聽到敲擊不同編鐘發出的響度、音調不同的聲音。在第十六章:電磁轉換“磁懸浮列車”內容學習中運用“互聯網+”方法獲得磁懸浮列車原理內容及磁懸浮列車運行視頻,學生可更清楚的知道工作原理、發明家、中國上海、長沙二條磁懸浮列車運營線,更直觀的在視頻中觀察到磁懸浮列車運行細節展示。
二、“生活·物理·社會”學習中科學精神素養的發展
科學精神素養中勇于探究基本要點要求: “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等。”[1]
在第六章:物質的物理屬性“微小差異引起的重大發現”內容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向拉姆賽學習他在實驗中出現微小差異現象時所展現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學習瑞利和拉姆賽為解決出現的微小差異而進行反復實驗、終于發現氬元素所體現出的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在第十一章:簡單機械和功“馬力—功率的一種單位”內容學習時,運用“互聯網+”方法可獲得瓦特與蒸汽機資料,教師利用資料引導學生學習瓦特在做學校修理工時不畏困難、克服多次的實驗失敗和資金困難,積極尋求有效的改良蒸汽機的方法,最終發明蒸汽機引導全人類進入蒸汽機時代。讓學生體味凡人只要勇于探索也可成為偉人的道理。
除上二例外,在“人工降雨”、“加速器”、 “生活中的剪刀”、“減小阻力的創新歷程”、“高空王子走鋼絲”、“海陸風的成因”、“飛機的升力”、 “電從發電廠到千家萬戶”、“微波爐”、“熱機的發展歷程”等“生活·物理·社會”內容學習時皆可進行勇于探究品質及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三、“生活·物理·社會”學習中責任擔當素養的發展
責任擔當素養中社會責任基本要點要求:“熱愛并尊重自然,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及行動?!盵1]
在第二章:“溫室效應、熱島效應”學習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國沿海近十幾年的海平面變化曲線圖,并通過“互聯網+”方法獲得《巴黎協定》來歷及內容,讓學生了解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對自然的危害,激發同學們綠色生活的意愿,樹立同學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同學們綠色生活、可持續發展的行動。
除上例外,在“人和一些動物聽覺的頻率范圍”、 “使用直流電動機的交通工具”、 “紫外線與臭氧層”、 “能源的分類”、 “不同聲強級的聲音對人的影響”、“廢干電池污染與安全處理”等“生活·物理·社會”內容學習時,皆可進行社會責任品質的培養和發展。
責任擔當素養中國家認同基本要點要求:“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
在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鏡“天文望遠鏡的發展”內容學習中利用“互聯網+”方法獲得“中國天眼”資料,使同學們知道中國在射電望遠鏡方面國際領先的巨大成就,以及由中國天眼發現的脈沖星在時間尺度、深空自主導航對世界太空研究的巨大貢獻和促進。
除上例外,在“曾侯乙編鐘”、“火洲里的坎兒井”、“小孔成像”、 “中國古代對靜電現象的認識”、“憑借速度為國爭光的中國運動員”、“航天飛行器的特殊外衣”、 “指南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進展”等“生活·物理·社會”內容學習的皆可進行國家認同品質的培養和發展。
四、“生活·物理·社會”學習中實踐創新素養的發展
實踐創新素養中問題解決基本要點要求:“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復雜環境中行動的能力?!盵1]
在第十五章:電功和電熱“計算機中的散熱器”內容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由電流的熱效應產生在工作時CPU、GPU要發熱影響系統的穩定性和硬件的使用壽命的問題,激發和指導學生進一步學習解決該問題的方法:通過銅片與扇形散熱片的連接,高速旋轉電扇葉片向散熱片吹風,以達到散熱降溫的目的;散熱片做成扇形不僅散熱效果較好,而且可以避免散熱片的共振。在此過程中激發發現、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選擇、制定合理解決方案的能力。
除上例外,在“防止水蒸氣燙傷”、“太陽奇觀”、“有趣的人體尺度”、“潛水艇的浮與沉”、“家庭安全用電常識”等“生活·物理·社會”內容學習時,皆可進行問題解決品質及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實踐創新素養中技術運用基本要點要求:“理解技術與人類文明的有機聯系,具有學習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維,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與優化等?!盵1]
在第十七章:電磁波與現代通信“手機的演變”內容學習中,教師通過“互聯網+”方法展示第一代(1G)、第二代(2G)、第三代(3G)、第四代(4G)手機及其功能,同時介紹我國于2019年即將推出的第五代(5G)智能手機及其功能,讓同學們知道手機技術的發展是在基本科學原理的基礎上發明者、技術人員運用工程思維,將創意方案轉化為有形的生產、生活用品,較好的提升了生產效率,便宜了人民的生活,激發同學們技術運用的興趣與意愿。
除上例外,在“聲能”、“以聲消聲”、“次聲波監測站”、“濾色鏡”、“光具有能量”、“紅外線的應用”、 “串、并聯電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凸面鏡、凹面鏡”、“電影與視覺暫留”、“計時工具”、 “磁懸浮列車”、“運動相對性的應用”、“密度計”、 “磁記錄”、“納米材料及其應用”、“高速行車時的安全防護”、“高壓鍋的原理”、“人體中的杠桿”、“輪軸”、“斜面”、 “電報與電話的發明”、“大海中的機械能”、“集成電路”等“生活·物理·社會”內容學習時皆可進行技術運用品質及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R].北京:2016.
(作者單位:徐州市第三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