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德娟
關鍵詞:職業能力;《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結構以及對人才的要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我國包裝行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基地,如何培養適應包裝行業轉型期所需要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是擺在高校面前的緊迫任務。而企業反映高校輸出的人才大多缺乏職業能力,不能很好地適應崗位工作。《包裝設計》課程作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具備職業教育理念,合理、系統、科學地安排和規劃課程體系設置,將職業能力培養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從而讓學生適應崗位需求、市場的需求。
1 職業能力概念
職業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德國人梅騰斯(Mertens)在1974 年提出的關鍵能力的概念。“關鍵能力的概念基于這樣的設想,即存在這樣的能力,并且他對人生歷程的各個方面如職業生涯、個性發展和社會存在起著關鍵性作用[1]。” 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并非單純的職業技能,職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過程,是將一般素質與一定職業活動或工作情景聯系起來,包括知識能力、技能能力、素質能力等整合的一個廣義概念。“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不僅需要培養其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為目標的技能應用能力,也需要扎實寬厚的知識基礎和相關領域的知識信息,還需要具備誠信、溝通、合作、學習等素質”[2]。
2《包裝設計》課程教學現存問題
2.1 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
首先,《包裝設計》課程內容設置普遍脫離職業崗位,教學內容零散,教學章節內容前后不銜接,缺乏一個清晰明確的主線。課程教材一成不變,現代設計觀念、設計方法有待更新。其次,課程與市場脫節,教學內容中基本是圍繞著設計方展開,而在客戶溝通、消費需求、產品屬性、包裝材料、包裝結構、設計提案、成本預算、印前設計、后期印刷工藝等包裝設計實際工作環節被忽視甚至缺失。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勝任崗位角色,嚴重制約了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
2.2 課程教學模式落后
多數高校《包裝設計》課程教學一直是“以教學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往往成了教師的“獨角戲”,教師滿堂灌,但學生真正能吸收的知識少之又少,這極大地遏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灌輸性的知識傳遞,讓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跟著教師的思維行動,缺乏主動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職業能力。
2.3 評價模式單一
目前,《包裝設計》課程的評價模式主要是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最終成績,教師掌握學生最終成績的決定權,這樣的評價模式只看到了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3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意義
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的不斷探索與創新,20 世紀末,德國、美國、英國率先發起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的改革、創新與探索。新加坡、瑞士、日本也緊隨其后,大力推進課程結構與體系的整合,將職業能力的培養與課程體系改革結合,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培養出許多的優秀人才。《包裝設計》課程同樣可以基于職力能力培養進行教學改革,尋找合適的載體、授課方法以及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磨煉他們的意志,最大程度地挖掘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縮短與現實中崗位的差距。
4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4.1 課程結構教學改革
具體改革需要將課程內容設置與職業標準對接。根據專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按照基于學科體系課程與行動體系課程的“兩個系統設計”來組織課程內容,即“學科知識構成要素”和“工作過程構成要素”。學科知識構成要素包含包裝設計的理論體系內容知識點,工作過程構成要素則是根據典型的職業工作過程確定工作任務,從而確定與崗位技能集成的教學內容。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工作任務引領知識的思路整合課程內容,同時將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進行整合,互為依托、交叉融合。
將授課內容模塊化、項目化,每個項目有對應的工作流程及活動任務,有相應的教學目標、任務與崗位工作過程對接,通過包裝設計、制作過程與崗位職業工作過程對接,還原真實的工作環境。職業工作過程就是實際包裝設計工作過程,在課程結構改革中,教學過程及思路按照實際包裝設計工作過程展開,明確實踐任務目標,以工作任務為主線,學生完成一個包裝設計項目全過程需要實施八個任務,同時,根據前面提到的對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進行整合,將課程知識點按照每個任務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分類并穿插在工作過程的八個任務里(見圖1)。強調在“做中學,學中做”。
因此,在制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時,應突破傳統編寫思路,制定目標更為細化,任務更為明確的大綱計劃,根據教學過程與職業工作過程進行對接,以教學一體化為基本,既滿足《包裝設計》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充分開展,并通過實操型訓練保證各個任務之間的聯系,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
4.2 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4.2.1 項目化教學模式
“項目教學法是根據行業發展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具有代表性和目的性的若干個項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指定項目”[3]。課程引入企業實際項目、校企合作項目或者各種設計大賽包裝征集項目。與企業對接,按照項目實施的步驟和每個階段的任務,模擬還原企業實際工作環境,深入實際工作流程,按照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與積極探索,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培養了學生觀察、發現、研究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4.2.2“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在設計教學中,工作室教學模式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創造一個培養學生適應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實踐環境。它將教學和設計實踐緊密結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現實意義,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能力”[4]。工作室由責任教師主持,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前提下,讓課堂教學為項目實踐服務。以教學、實踐、營利為一體的工作室,項目實踐為教學提供驗證, 教學服務于社會,社會也能夠為教學提供部分經費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教師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帶領和指導學生完成項目。
4.2.3 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融合線下傳統課堂學習與線上網絡在線學習優勢。《包裝設計》課程可以通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方式,并借助一些網課平臺進行授課。教師不再只是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知識,能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互動,將課堂內的寶貴時間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而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地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加強學生職業技能中綜合素質的提高。
4.3 課程評價體系改革
4.3.1 采取多元化評價體系
采用形成性考核方法、校企雙軌制、多項目綜合打分制。例如,引入校企雙軌打分制,學校和企業從各自角度對作品進行評判,通過綜合取平均值。由于企業的參與打分,教師和學生能更加了解企業的需求及市場需求,使學生的包裝設計作品能與市場接軌,而學生也會在理解了行業標準和評價機制基礎上更加明確以后的職業技能發展方向。
4.3.2 增加雙向評價的模式
雙向評價包括學生對老師的評價、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這種評價模式相對來說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及學習目標。
5 結語
總之,“在不斷總結和汲取國內外《包裝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成功經驗的同時,立足于我國包裝行業和市場的需求,以前瞻性的視野,強化《包裝設計》課程的建設和適應性改革,才能更好地實現包裝設計人才培養“質量”的飛躍”[5]。因此,各高校應該充分估計當前就業形勢,更新教育觀念,優化課程設置,深化課程改革,盡快縮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大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