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占軍
【內容摘要】問題是學生探究知識的起點及動力,是提高學生分析總結能力的有效方式,而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從而引申出更多的內容。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初中數學教師用情境呈現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質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進行創造性地學習,以達到提升初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化學 ?問題情境 ?方法
以核心素養為理念的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進行引導性地教學,教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素養,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學措施流于形式,并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使得學生的學習出現了偏差。借助創設問題情境來融入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需優化提問策略,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發揮出問題情境的作用,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借助生活現象引出化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核心素養下要發展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地應用到生活實踐中,落實教育的本質目標。初中化學教學中要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將化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從一些無法從表面明確原因的生活現象中引出化學問題,讓學生認識學習化學的意義和價值,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培養他們的化學思維。以《溶液的形成》為例,聯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溶液、溶劑和溶質的改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以問題導入課堂:“把糖、鹽放到水里攪拌之后,它們都消失在了水中,如何從微觀的角度上去解釋這一現象?”由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置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安排學生按照教材中的提示進行分組實驗:在兩個水杯中導入30毫升的水,再分別加入蔗糖和食鹽,觀察現象并思考:“為什么物質會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對此有何猜想?”而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繼續提問:“杯子中的混合物放置一段時間后,有什么樣的變化?如果再加入其他的物質還會消失么?”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理解溶液的概念,從宏觀向微觀過渡,幫助學生理解溶液形成的本質,對溶液概念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和另一種物質進行判斷,建立溶質和溶劑的概念。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衣服上有油漬,該如何去掉?生活中通常用什么樣的方法解決,其中蘊含著什么樣的原理?”學生給出了不同的方法:用洗衣粉、肥皂、汽油等物質來洗,再借助一些實驗來解釋這些現象,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不同溶質在同一種溶劑中的溶解性不同,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也不同,最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見過的溶液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讓學生體會學習溶液的意義,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的必要性。
二、依據內容的特點創設質疑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核心素養下還要培養學生具備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而創新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學生需具備創新的意識。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結合所學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激活他們的思維,增強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潛在的智慧,從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例如在《燃燒與滅火》這一節課中,初中生已經知道很多促進燃燒和滅火的方法,但不能從化學的角度去解釋其中的原理,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將所知道的滅火與促進燃燒的方法與化學反應條件的控制聯系起來,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科學應對各種險情的能力。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鉆木能取火?改用石頭時能燃燒嗎?學生思考后回答:鉆木是克服摩擦做功,內能增加,溫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時便會燃燒,而石頭本身不能燃燒。由此引出可燃物的概念,再請學生思考:“燃燒都需要哪些條件?”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可燃物,對其他的條件則比較疑惑,教師則演示白磷燃燒的實驗,提醒學生仔細觀察不能夠提出問題,有些學生會問:“為什么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將白磷放入水中之后也不會燃燒,通入氧氣后則會燃燒,這是為什么?”教師提示學生從實驗中的不同之處找答案,共同總結出燃燒的條件。通過觀察和提出問題思考,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思考與討論中,通過對比、分析得出了結論,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之后,請學生自主思考滅火的原理并列舉出生活中常見的滅火方法。這節課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舉例、分析等層層深入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發展了他們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在化學實驗中設置問題情境,提高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中的現象也是千變萬化,教師利用這些現象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還能激起他們深入探究的欲望,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認真求知的態度。所以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演示實驗、學生動手實驗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增加實驗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構建知識的能力。例如《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的實驗探究中,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規范的PH值測量的方法。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初步認識酸堿性和酸堿度,明確表示酸堿性強弱的方法。教師重點講述PH試紙的使用方法以及數值的讀法,提出問題:“酸和堿會發生什么化學反應,其中會出現哪些現象?”組織學生以實驗的方式進行探究,請學生自主選擇實驗物品,設計實驗方案,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相互協作、動手操作及觀察分析的能力,有些學生發現實驗中沒有明顯的現象,而部分學生的實驗中則有明顯的現象,他們之間產生了認知上的沖突,教師則抓住這個機會引導他們進一步地探究為何會出現不同的現象。這個過程中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抓住“錯誤”進行追問,樹立學生科學、嚴謹的求知態度
初中生初次接觸化學,會產生認知上的偏差,教師可以抓住這些“錯誤”資源,創設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識。比如在《溶液》這一課的講解中,有些學生認為溶劑只有水這一種,有些學生認為只有固體才能做溶質,有些學生則認為溶液一定是液態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呢?如果不正確能舉出推翻的例子么?”組織學生深入解讀教材,使學生對溶液的內涵進行深層次地挖掘。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在練習題中出現的錯誤,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明白錯誤的根本原因,加深他們的印象,引導他們從錯誤的思維方式中走出來,讓學生從錯誤中頓悟,促使他們牢固地掌握化學知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化學思維能力。
總之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聚焦核心素養的培養,優化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將化學知識有選擇性的進行問題化和情境化設置,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和有效性,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化學思維,樹立他們的創新意識,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盧敏. 初中化學教學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A]. 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 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
[2] 任曉艷. 初中化學教學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 內蒙古教育,2017(14).
[3] 梁蓉君. 初中化學教學問題情境創設途徑的實踐與研究[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2).
【本文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立項課題“中學化學教學關鍵問題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7JK12-LO85)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和橋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