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摘? ?要: 立德樹人,教育之本。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應借勢發(fā)展,充分挖掘隱含的思政教育資源,不斷更新課程觀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本文分析了思政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的緊密聯(lián)系,挖掘了思政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涵,探討了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的路徑。
關鍵詞: 大學語文? ?思政教育? ?融入
一、引言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指出,我們的教育要回歸本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過程育人新格局,以德育為先。習近平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課程思政”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既是對新時代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拓展與深化,又是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的一種新時代教育理念,更是自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舉措[1]。大學語文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兼具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等多種教育功能,大學語文教學中要挖掘思政教育內涵,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大學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
(一)思政教育是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在要求。
大學語文教育肩負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責任,語文教學的過程是感悟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思想的過程。自古以來,我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就強調“以德為先”,如孔子“仁者愛人”,孟子“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墨子“兼愛”,荀子“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禮記·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清代王船山的“德智統(tǒng)一論”,等等。在當代多元化的社會里,大學語文教育更應具有德育功能,注重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相統(tǒng)一,使教書和育人相得益彰。在浮躁的物質時代讓學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政教育有著共同的目標。
教育的本質是培育精神和靈魂卓越的人,最終目的在于形成美好的品德,這是個體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最高目標和最終價值取向[2]。“傳道、授業(yè)、解惑”中“傳道”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對人生方向、人生價值的指引,根本是靈魂的塑造。大學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共同的素質培養(yǎng)導向功能,對于實現(xiàn)全面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更應把人文性和審美性作為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語文教學要弘揚正能量,傳播真善美。古往今來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跨越時空,攜帶著感發(fā)的力量,帶給學生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積極的人生情懷,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更有家國擔當。在思政教育中,學生能夠重新認識和完善自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前景[3]。兩者有著共同的育人目標,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大學語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的有效載體。
大學語文教育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主要表現(xiàn)為:網(wǎng)絡時代,大學語文有著更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更易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語文課程是基礎必修課,受眾面廣,影響廣泛,可以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度;大學語文是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的綜合體現(xiàn),對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應用價值;大學語文教學倡導以情動之、以德感化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改變傳統(tǒng)思政教育中講政策、講理論、講道理的單純灌輸?shù)慕逃椒ǎ趯嵺`中更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產(chǎn)生共鳴,有助于主體功能的發(fā)揮。
三、思政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內涵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引用了一個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我們要善于挖掘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采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植入思政教育,實現(xiàn)學生“真學、真信、真懂、真用”。
新時代,思政教育面臨著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領、有擔當,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擔,在當今大學語文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內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培育家國情懷。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家國的情感眷戀和責任意識,以及對家國一體的深刻感悟和積極踐行,無論時代變遷,這種情懷都深深植根于每一個人的靈魂之中。
大學語文教學中很多選材會出現(xiàn)展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題,多能反映出與國家休戚與共的情懷,具有強大的文學感染力和情感沖擊力,也是課程思政強有效的切入點。“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文學作品中有對國破家毀、艱難時世的憂傷,有對殺敵報國志士的贊美,。如屈原被流放,報國無門,最終投江自盡,完美地詮釋了愛國志士的家國情懷,他的《國殤》“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熱情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表達的是濃郁的愛國之心;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但一生關心的是社稷民生,《秋興八首》流露著詩人濃濃的鄉(xiāng)關之思、愛國之情;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二)塑造健全人格。
習近平曾對青年提出“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的期許。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健全人格主要包括正確的政治觀、道德觀、健康的心理和較強的處事能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當代,大學語文教育更要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為核心,塑造健全人格。經(jīng)典作品中仁愛思想、和諧思想、誠信忠誠等都是人格培育的寶貴資源。孔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品性,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屈”的操守,屈原“世人皆濁我獨清”修身潔行的品質滋養(yǎng)學生的心田。司馬遷忍辱負重著就《史記》。蘇軾一生起起伏伏,但面對磨難總能泰然處之,“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等詩句傳遞給我們的是曠達、瀟灑和超然的態(tài)度。
(三)培育審美意識。
大學語文集中了詩詞曲賦散文戲曲小說等文學形式,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有鮮明的審美特征,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人物等為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學習《春江花月夜》,引導學生感受月下水天一色沒有任何雜質的純凈空靈之美,更應引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蘊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再如學習《前赤壁賦》,不僅要生成清風、明月、江舟、歌聲組成的審美意境,更要體會作者高尚情操和豁達心胸,挖掘美的品質。
四、思政教育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的融入路徑
(一)明確目標定位,“立德”樹人。
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是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品格素質和人文修養(yǎng)。但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育人。我們要在語文課程定位中融入思政目標,正確認識大學語文在踐行課程思政方面的優(yōu)勢作用,充分發(fā)揮大學語文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在注重提高學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強化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定位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承文化,培育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培育學生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二是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做誠實守信和諧發(fā)展之人;三是培養(yǎng)審美意識,提升精神文明和人文素質。
(二)挖掘思政內涵,彰顯時代育人特色。
大學語文課程中精選富含思政教育功能、勵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培育功能的名篇佳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內涵充實的人文載體。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從作家作品中感受人格力量,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增強和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讓學生在古今中外經(jīng)典作品的熏陶下,受到家國情懷與高尚情操的滋養(yǎng),升華思想境界。
比如講授儒家經(jīng)典《詩經(jīng)》時,《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的詩句表現(xiàn)了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士兵同仇敵愾、忘我衛(wèi)國的高尚情懷。“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經(jīng)典名句出自《邶風·擊鼓》,我們可以結合當代婚戀現(xiàn)象,倡導健康的婚戀道德觀。再比如講授《左傳》首篇《鄭伯克段于鄢》時,在品味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分析為何會出現(xiàn)骨肉至親、兵戎相見的悲劇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到底是家庭悲劇還是道德悲劇、人性悲劇?體會私心帶給家庭、社會的嚴重影響。感受團結友愛、坦誠相待品質的可貴,引導學生從個人偏私中走出來,尋找民族、國家的大愛,不斷提升思想認識水平。再如講《史記·李將軍列傳》時,我們講解作家作品時,可以挖掘作者司馬遷對生與死的界定,體會司馬遷的勇敢和堅毅精神,也可以引出《史記》中那些為正義、為理想、為家國奮斗抗爭的人物——如先國家后個人的藺相如、刺殺秦王的俠客荊軻、自薦出使解國難民危的毛遂等。重點講解李將軍時,司馬遷用錯綜筆法,多角度地刻畫出英勇殺敵卻白首未封,最終引刀自剄的悲劇英雄李廣。透過李廣的悲劇,我們能分析出李廣自負其能,缺乏政治頭腦,為人木訥,心胸狹隘等性格缺陷,挖掘出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和諧的人際關系尤為重要,要擁有互信合作、凝聚團隊的力量;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作為打拼的后盾,有良好的抗打擊能力和調控情緒的能力。培育健全人格,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在社會上的生存價值和發(fā)展?jié)摿Α?/p>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模塊設計教學。
我們可以選取思政元素明顯的作品進行模塊化教學。如家國情懷、修身明理、敬業(yè)精進等,譬如家國情懷板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家國情懷時,將屈原的《國殤》、陸游的《關山月》、辛棄疾的《摸魚兒》、郭沫若的《爐中煤》、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一并打通。屈原禮贊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謳歌士兵的堅毅品格;陸游將當時南宋社會融成一幅關山月夜全景圖,痛斥了南宋朝廷的無為,凝聚了戰(zhàn)士們報國無門的苦悶及中原百姓渴望收復故土的愿望,熔鑄了詩人渴望統(tǒng)一的愛國情懷;《摸魚兒》表面“婉約”,實則沉郁悲壯,巧借典故,妙用比興象征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感慨自己的報國無門;《爐中煤》里,郭沫若更是以獨特的象征手法,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如火的愛國情懷;《我用殘損的手掌》戴望舒與祖國心心相印,同命運,共患難,對“永恒的中國”的土地深切關注和深情贊美;《聽聽那冷雨》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游子濃郁的孤獨和思鄉(xiāng)之情,抒發(fā)對祖國母親深沉的愛。相類情感在不同時空下交錯復現(xiàn),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崇高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四)拓展第二課堂,熏陶德育。
除了課堂教學外,還要積極發(fā)揮第二課堂的思政作用,實現(xiàn)教育的全方位覆蓋。通過各種競賽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增進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觀念,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懷。開展經(jīng)典詩文朗誦比賽、曲藝大賽、國學知識競賽、漢字書寫大賽、人才培養(yǎng)大講壇等校內外活動,結合多種社團、校園文化、文藝展演活動延展語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學生更好地觀照自我、觀照人生、觀照社會。
要引導學生“走出去”,在實踐中體驗社會現(xiàn)實。寒暑假可以考察當?shù)鼗虍惖匚幕L俗、歷史風貌,進行文化vlog;圍繞當下熱點話題,撰寫調研報告;參觀歷史博物館、文化展館,結合民俗節(jié)日和革命紀念日,開展文化紀念活動和紅色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本土意識和家國情懷;也可利用網(wǎng)絡平臺開辟文化專欄,給學生提供交流和研討傳統(tǒng)文化平臺。通過實地考察和生命體驗,打破學生與生活世界的隔離,構建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
五、結語
大學語文課程有著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天然優(yōu)勢,應主動承擔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命,不斷深挖思政內涵,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促學生定信念、明事理、強能力、提修養(yǎng),確保語文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如何讓“思政”的“鹽”融入課程的“湯”,更好地實施“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我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嘗試。
參考文獻:
[1]【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兩周年特別報道】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EB/OL].https://www.sohu.com/a/280396722_273375.
[2]陳曉峰.立德樹人視域下大學語文教改探索[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9(8).
[3]金錫林.大學語文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策略探討[J].語文建設,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