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彬 林風梅 賈連君
摘 要:本文從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對學生吸引力不強、服務職業能力不足等問題入手,深入分析了公共基礎課服務效能不高的深層次原因和相關因素,結合產教融合的內涵特征,從課程內容、實踐能力、教學方法和師資培養四個層面對公共基礎課程提出了改革建議,以期有效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服務職業能力的效能。
關鍵詞:公共基礎課? ? 職業能力? ? 服務效能? ? 課程改革
課? 題:本文系教育部教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18年度《產教融合背景下公共基礎課改革與建設》(2018GGJCKT18)研究成果。
產教融合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是產教融合的兩項重要內容。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明確要求:加強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通、銜接和配合,強化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聯系,突出實踐育人。公共基礎課程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終身學習和職業生涯發展的基礎,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體驗新成果發現新機遇的重要基礎。因此,產教融合背景下公共基礎課發揮著什么作用,對職業能力服務的效能怎樣,這是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一直在探索和考慮的問題。
一、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現狀分析
今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在普通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已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呈現形式,與專業課程聯系不十分緊密,與專業技能融合不深,服務職業能力的效能不十分明顯。由于公共基礎課程內容過于死板,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學生厭學思想嚴重,學校被迫降低學時比例這就導致公共基礎課的作用、地位和效能越發不夠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層面。
(一)課程內容設置與專業能力需求聯系不緊密,學生重視程度不高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專業能力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顯,企業已把技術能力作為選拔人才的第一要素,對其他基礎性知識和基本的職業素養沒有明確要求,導致了公共基礎課的吸引力在急速下滑。究其根源,是課程內容設置與專業能力需求聯系不緊密,一是從教材的編排來看,公共基礎課程的編排注重知識的理論性、基礎性和中高職銜接要求,具有普遍性,而專業課程的編排側重于產品的技術標準、生產過程、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等內容,二者難以實現深層次融合。二是課程的目標不同,公共基礎課程側重于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專業課程致力于產品質量、工作效率等。
(二)課程的呈現形式實踐性不強,學生內化效果不顯著
實踐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技能的有效方法,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愛國思想的重要途徑。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的呈現形式缺乏實踐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公共基礎課多以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為核心,適用范圍極其廣泛,針對性不強,實踐起來不宜操作和把控。二是公共基礎課的內容理論性極強,大多都是平鋪直敘,對字詞句要求十分嚴格,標準較多,學生只能靠理解來掌握,學習效率比較低。三是公共基礎課程的內容結構、課時安排、學習要求、作業練習、評價方式多年來沒有創新和改變,死記硬背是學生唯一的學習方式,學生學起來十分枯燥,影響學習效果。
(三)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但是,針對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不多,教學中仍舊沿用灌輸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信息化發展速度較快,學生自主選擇的意識在逐漸增強,陳舊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不適應信息化時代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二是公共基礎課程的內容結構和授課時間與專業課程的教學不同步,其固有的獨立運行體系導致了學與用“兩層皮”的問題,脫離了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規律,影響育人效果。
(四)授課教師教學的職業能力較弱,知識拓展能力不強
中等職業學校的公共基礎課教師受學科體系教育的影響較深,對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缺乏認識,填鴨式教學方法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禁錮了學生的思想活力,遏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很難實現。
二、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建議
(一)加強公共基礎課程內容與學生職業能力的融合,發揮其服務學生職業能力的作用
1.公共基礎課程內容要與職業崗位需求相融合
公共基礎課程內容設置要與學生就業崗位的需求相匹配,提高課程的實用性。
2.公共基礎課程目標要與專業課程目標相融合
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以專業技能為核心,注重強調技能標準和操作過程。因此,公共基礎課程的培養目標應與專業課程目標進行融合,加強其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高公共基礎課程服務職業的能力。
3.融合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
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過程要與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結伴而行,互相滲透,形成完整的學習鏈條,防止斷檔脫節造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遺忘。
(二)強化公共基礎課程的實踐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1. 創造學習公共基礎課程的真實環境
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應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知識當初產生的真實環境和情景,使學生仿若身臨其境,以此熏陶學生的思想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以便達到學生樂于學習的目的。
2. 打造學習公共基礎課程的真實項目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以致用為教學宗旨,努力為學生打造一個真實的學習項目,提出該項目在生活實踐中的要求、標準和作用,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去感受自已應負的責任和應該擔當的義務,感知所學知識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展現公共基礎課程內容產生的真實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以做中教、做中學為引領,把學生認為枯燥無味、抽象的知識,演變成為實用的學習內容;還原知識原有的生機和活力,呈現出知識最初形成的原過程,讓學生親身去感受實踐過程中對知識的要求、規范和注意事項,著力激發學生自覺主動去學習知識的能力和積極性。
(三)改革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公共基礎課程授課時間的改革
公共基礎課程的授課時間要與專業課程的授課時間相匹配,要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如此才能破解教學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兩層皮”的難題,充分發揮公共基礎課程的作用。
2.公共基礎課程內容結構的改革
優化公共基礎課程的內容結構,使公共基礎課程的內容結構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技能的形成規律、職業素養的養成規律。
3.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
教師應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變為任務引領、項目驅動、問題導向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教學方式的改變有助于解決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破解了“學用脫節”的難題,提高了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和效率。
(四)加強公共基礎課程教師培訓,提高教師職業能力
1.加強教師教學觀念的培訓
教師應從關注學科體系向重視行動體系轉變,充分認識公共基礎課程在專業技能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注重發揮公共基礎課程服務職業能力的效能,努力力提高公共基礎課程使用價值。
2.加強教師跨界思維的培訓
培養教師的跨界思維,從而讓教師能夠打破課程界限、融合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優勢資源,形成課程效能的最大合力。
3.加強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
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師把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和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加以融合的能力,發揮課程教學的最大效能。
(作者單位:劉忠彬,唐山市金橋中等專業學校;林風梅,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賈連君,河北機車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