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琳
摘要: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的培養不能局限于專業知識技能,而應從思想政治層面抓起,要讓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而在大學英語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英語教學目前所面臨的一大難題,教育者對“課程思政”仍缺乏正確的認識,教材中西方文化元素比重過大,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現狀,強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進而探討相關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大學英語 課程思政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175-02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人才培養的關鍵。人才的思想政治層面出現問題,就會對社會國家產生消極影響,影響社會的穩定。在大學英語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英語教學目前所面臨的一大難題,英語語言的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有些格格不入,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又是當前大學英語教育必須堅持的。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現狀分析
1.教育者對“課程思政”缺乏正確的認識
作為大學里一門重要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以往的大學英語課堂上,專業老師只注重向學生介紹西方的文化觀念,并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這門語言,從而促進學生英語知識與技能的提高。但大學英語課堂不是純語言課堂,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1]。很多老師誤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放在專門的思政課上去講授,自己的英語課堂只需講授英語知識,這顯然對“課程思政”缺乏正確認識。
2.教材中西方文化元素比重過大
大學英語教材內容的選擇要合理科學。當前各類學校的英語教材都有西方文化元素比重過大的問題。作為一門工具,英語對于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但是英語教材中一味地傳播外國文化也是不可取的,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對西方文化的向往,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受到沖擊。教材內容比例上的失調,常常會導致一系列問題:
第一,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過多地與西方意識形態接觸難免會影響大學生的思想理念與道德水準。
第二,中國大學生學習英語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服務祖國,通過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是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之一,如果中國學生都不清楚中國文化,那么何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呢?
第三,削弱中國大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認同感。在教材中宣揚國外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會造成學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意義
1.順應時代發展要求
近些年來出現了一些關于大學生群體的負面新聞報道,這些報道暴露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嚴重缺乏的問題。一是大學生思政課程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在上思政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自由散漫,思政課根本不能起到思想教育的功能。二是大學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與技能培養,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基于嚴峻的教育大環境,大學英語應體現“課程思政”的要求。要讓思政課不再單槍匹馬單打獨斗,而要讓所有課程都能貫穿一個統一地育人標準[2]。
2.明確教師職責
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老師的職責,它還是所有老師的共同職責。大學英語教師因為其學科的特殊性,對西方文化了解很多,甚至出現了觀念上的偏頗,在課堂上傳播不恰當的思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提出與落實,讓大學英語老師進一步明確自己不僅僅要教授學生英語知識與技能,更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和價值理念的關注。
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因為枯燥的講授常常引起學生的厭煩,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但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其他課程中,不僅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還會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的
1.完善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與課程設置
教材是教師上課的主要依據。要針對教材內容合理協調中外文化比例,做到教材編寫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如在閱讀材料中增加中國文化,不僅局限于古代,也可以有現當代的內容。在課后習題設置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中外文化差異,使學生明晰中國文化的優勢所在。同時,運用辨證思維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設置文化碰撞的英語課程。當前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課程資源的共享性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優質的資源。學校可以先對課程資源進行篩選,進而提供給學生更好的網絡課程,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相結合來提高教學效果[3]。
2.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與文化素養
很多大學英語教師欠缺中國文化素養,思想政治意識也比較薄弱。針對這一問題,學校要對英語教師展開必要的培訓,讓教師明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進而落實到教學中。教師的思想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為了保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方向的正確性,首先要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與文化素養。一些經典文學著作、優秀影片、文化講座等都可以用來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與文化素養[4]。
3.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課堂的有機融合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的實施,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課堂的融合是困難所在。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強化愛國觀念,讓學生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更加熱愛中國文化。其次,利用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老師為課堂的主導的作用,采取翻轉課堂的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下,讓思政教育與英語學習完美融合。
四、結語
思政教育不是某一學科、某一老師的責任,而是學校的整體責任,每一門課程、每一位老師都要貫徹落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要求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應將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學習相融合,讓學生感受中西差距的同時,增強愛國之情。
參考文獻:
[1]楊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J].揚州大學學報,2018(2):98-104.
[2]吳巧慧.應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6):106-108.
[3]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4]陳冰玲.母語傳承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基于大學生母語文化身份構建的視角 [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6(6):20-2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