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鳳
【摘? 要】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為了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漢字,了解漢文化之精髓,論文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生字中的會意字為研究材料,以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為依據,結合會意字的特點,提出分層次教學的構想。
【關鍵詞】會意字;分層;教學設計
漢字不僅是一種語言的符號,更是一種文化的符碼,是中華文化之根。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哲學。會意字,是根據事物間的某種關系,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的文組合起來,將它們的意義相互融合以表達新字意義的造字方法。本文采用比較廣泛的會意的概念,但凡屬于指事兼會意、形聲兼會意的字都納入到這個范疇來。筆者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狀況,結合會意字的特點,提出分層教學的構想。
一、教學內容分層次
漢字在發展的過程中,字形、字義、字音、詞性等都或多或少地發生了變化。雖說會意字是理據意義留存比較完整的一種字體,很多會意字都可以根據原初的形體或形體演變來學,但并不是所有的會意字都適合這樣去做。如:
從“朝”“忘”“我”三個字來看,像“朝”這一類字,本意、今義基本相同,且依字形就能聯想出字義,這一類會意字是最易于用形體演變過程來教學的,而且應該從這方面入手去教。而“忘”字,本意、今義相同,但是對小學生來講,無法從原初字體中體會字義,甚至還不如直接拆部件來教學。對于這類字,如果我們只是針對小學生來教學的話,不是很有必要去溯源。“我”字,本意、今義完全不同,且無法從字形知今義,對這類字,我們更是沒有必要去溯源。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從簡而行。要始終記住教授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的思維發展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傾向于喜愛具體形象性的東西,易記也易忘。
二、授課對象分層次
學者丁祖蔭的研究表明,兒童觀察力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個別對象”階段,兒童只看到各個對象或各個對象的一個方面;第二階段是認識“空間聯系”階段,兒童可以看到各個對象之間能夠直接感知的空間聯系;第三階段是認識“因果聯系”階段,兒童可以認識對象之間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聯系;第四階段是認識“對象總體”階段,兒童能從意義上完整地把握對象總體,理解圖畫主題。小學低年級學生大部分屬于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基于此,會意字教學也要分層次、循環遞升式地去進行。筆者將其分為底層、中層、高層。
(一)所謂底層,是對小學一二年級同學而言,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有限,最容易被他們接受的是那些一看就能和他們日常生活所接觸過的事物有聯系的東西,越簡單、越接近生活實踐越易被接受。這時教會意字,我們要選那些字形理據性較強的字,一看字形如看一幅畫,瞬間明白并記住字形,明白字義。如“采”“林”“森”。
(二)所謂中層,就是在底層的基礎上,還要求掌握與此字相關的詞語、成語或者故事。如“兼”。
(三)所謂高層,可以淺顯地涉入一些文化、藝術、審美、思維等因素,這是對五、六年級的學生的要求。如:
三、結束語
會意字的分層教學設計是基于會意字的特點和小學生 心理、生理的發展規律而設計的,此構想不僅可以用于會意字的教學,也適合用于象形、指事、形聲等字的教學,實踐教學時應該靈活統一起來,這樣才能真正領略漢字世界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4
(本文系2019年大連民族大學學科培育項目(項目編號120001)階段性成果,2019年遼寧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LJYT201917)階段性成果。)
(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