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巖 童春紅
摘 要: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關系到其歷史使命的履行,關乎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這對大學生道德建設而言,既提供了難得機遇,又充滿挑戰。后疫情時代,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應通過提升認知度、辯證看待和實踐體驗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發揮其文化滋養作用;從道德—物質利益、道德—自由、自律—他律三個層面堅守馬克思的道德觀,發揮其理論指導作用;協調道德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發揮其實踐導向作用。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大學生;道德修養;提升路徑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05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0)06-0022-05
在道德領域,新冠肺炎疫情給予人們的啟示是:人類應有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應有道德意識和道德邏輯引領下的日常行為自覺,由此,面對風險挑戰時,才能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理性選擇。作為民族未來、國家希望、歷史使命承擔者的大學生群體,不僅需要知識的充實和能力的提升,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和更高的道德價值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不辱使命。在后疫情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會發生深刻變化,這對大學生道德建設而言,既提供了難得機遇,又充滿挑戰。一方面,疫情防控讓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得到了洗禮,形成了提升道德修養的共識。另一方面,面對疫情對經濟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應對未來的風險挑戰,大學生要肩負起歷史使命,應理性定位個人價值追求和人生目標,以發揮個人道德修養在其成長過程中的價值引領作用。貫徹習近平“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1]的要求,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應以凝聚民族精神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為底蘊,以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道德觀為理論指導,以協調道德基本關系為實踐指向。
一、文化滋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道德
“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彰顯了中國制度的優勢,而制度優勢的背后是中國文化觀和價值觀的引領,是中國精神的時代轉化和實踐升華。抗疫精神再次證明了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思想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這既是中國抗疫取得成就的精神源泉,也是大學生道德品質提升的深厚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追求是大學生道德養成的重要文化基因,對大學生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著“文治與教化”作用??鬃铀瞥绲摹爸尽獙W—思—行”的修養之道,也為大學生提升自身道德素養提供了實踐途徑。
在中國抗擊疫情中,人們的行為自覺透視出傳統價值理念對人們行為選擇的指引作用,這是中國傳統道德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承和體現。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疫情大考中,發揮出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強大生命力。它既是大學生個人道德行為內在動因產生的根基和土壤,也為道德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外在的文化情景。為使大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這一特色資源對他們個人道德品質的滋養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的立德樹人導向,探索出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學校德育體系,挖掘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性價值,拓寬學校德育的深度和廣度,造就能夠擔當歷史重任、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人。為此,應從提升認知度、辯證看待和實踐體驗三個方面著力。
1.提升大學生對傳統道德思想價值的認知度
“溫、良、恭、儉、讓”的個體道德要求,“仁、義、禮、智、信”的道德信念以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抗疫精神產生的思想基礎,也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情趣和幸福感形成的思想淵源。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得以實現的前提。提升大學生對傳統道德價值的認知度,是培養其道德涵養的根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奠基于對其系統的學習,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激發大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內在動力。其次,學校應注重文化根系的構建,把傳統經典納入大學生德育必修課,提升大學生的重視度,形成外在的約束機制,督促大學生把對傳統經典著作的學習當作硬性指標??傊咝5闹匾暢潭群蛡€人的態度決定學生學習的成效。再次,要拓寬、創新學習的途徑和方式。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新方式,抖音、快手、微課堂、直播等形式,不僅使人樂于接受,而且省時方便。開展相關的文化娛樂、交流會、知識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激情,營造學習氛圍,促動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動力。認知源于興趣,興趣在于培養,激情重在激發。大學生對傳統道德思想的認知度的培養應遵循這樣的規律。
2.辯證看待中華傳統道德文化
“由于特定主體的認識局限,他們所創造的文化必然體現兩重性,即積極性和消解性。”[2]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富含“恭謹、禮制、信義、忠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要求,提倡人的“樂群”精神,囊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以能,講修和睦”的價值理念;但也有“三綱五?!薄芭藷o才便是德”“女子餓死事小,而失節事大”等非人性化的糟粕。所以,只有對傳統文化知識形成學習自覺、辯證分析,才能對它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對大學生的道德滋養和價值引領。大學生要歷史地辨析傳統道德思想,既要挖掘其存在的合理性,形成價值認同,又要對其糟粕進行無情地批判和舍棄。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不是教條式的復古,而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人們提升道德修養的價值旨歸都是人的發展和人的自由意志的釋放。時代不同,有關道德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必須挖掘傳統道德中具有時代價值的內容,剔除不符合時代性的內容,并根據時代特征和實踐需求,創造性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以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的建設。
3.在體驗中強化對傳統道德文化的揚棄
道德實踐是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認知來源于實踐,人們對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認知,也根植于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和生產實踐。在實踐中,人們體悟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對它進行價值辨識,內化為個人的道德思想以致形成道德行為的自覺以及良好的道德習慣。實踐參與更能激發人的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促使人提升道德判斷力??傊?,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提升道德修養的關鍵一環。新冠疫情的防控為大學生提供了參與面寬廣、凸顯自我意識、鍛煉道德人格的實踐場域。抗擊疫情取得的不同成就,反映出不同民族和國家其價值理念的區別,實質是文化尤其是價值觀的區別??挂咧械摹叭嗣裰辽稀⑸辽稀钡膫惱砣∠?,更加展示出傳統道德價值理念對于人的生命的重視以及彼此之間的人文關懷和共同體意識??挂哂⑿廴后w的行為選擇源于其內在的價值引領,而這種價值的產生也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在人們思想中的沉淀。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擔當精神、奉獻精神等優秀道德資源,滋養了人們的道德價值理念。作為這場疫情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大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價值所在。因此,道德體驗更能提升道德認知度和感召力。事實上,平時的社會交往活動,是大學生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他們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活動,感知和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底蘊。例如,在端午節參與屈原的紀念,更深刻地感知屈原的愛國精神,領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真正含義。在參與清明節的文明祭祀中,強化先烈的斗爭精神和奉獻意志對個人的鼓舞作用。此外,在后疫情時代,為了培養良好道德品行,大學生也應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在人與人的交往實踐中,感知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進行超越和揚棄。
綜上所述,大學生對傳統道德知識的深入學習和理解,有利于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認知,進而辯證地篩選傳統道德文化,使揚棄后的道德精華內化于心,形成個體的自我思維方式和思想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培育了道德感情,提升了道德認同,形成內在的行為自覺和道德自律,實現對個人行為的價值引領。
二、理論指導:堅守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不僅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習近平指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3]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大學生理性認識道德的本質、社會功能提供了理論指導,是大學生科學認識當前道德問題的方法論,成為大學生提升道德修養的理論指南。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的終極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也是馬克思考察社會現象的倫理主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疫要求正契合了馬克思的道德價值理想。在后疫情時代,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現實意義:正確處理道德和物質利益的關系,理性對待道德和自由之間的和諧關系,把道德自律的養成與他律作用的發揮緊密結合起來。
1.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道德追求和物質利益追求之間的關系
中國抗擊新冠疫情所取得的成就,彰顯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國經濟發展為抗疫所奠定的強大物質基礎和廣大人民群眾所展現的良好精神風貌再次證實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同等重要性。人們道德選擇需要物質文明創造一定的條件,甚至是決定性的條件;而道德文明又反作用物質文明的發展。因此,馬克思認為“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 [4]“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極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觀念上的權利來滿足,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 [5]。這為大學生理性對待社會現象、合理評判人們的行為提供了科學依據,引導大學生把對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論掌握與生活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合理評判生活中遇到的事實,實現理性批判和超越。在道德實踐中,不否認個體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承認有必要對個體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以此來肯定或贊許其行為的合理性,在一定意義上,也能促進個體道德品行的提升,是人們遵守道德規范的回報,是點燃個人道德情感的火花。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在堅守“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觀念指導下,各級政府嚴格控制疫情傳播,重視經濟發展,保障社會民生,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在疫情常態化的狀態下,國家提出的“六穩六?!闭?,正是對這一觀念的回應。“‘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盵6]但是,利益只是基礎而不是唯一因素,因而我們不能陷入“經濟決定論”的誤區。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面對常態的乃至非常態的社會現象,消除資本邏輯的負面影響,我們要看到物質利益對道德的決定作用的同時,還要認識到道德對物質利益的反作用,把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互相促進。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真正人的道德”應該是“解放的道德”,它不是特殊利益的代表,而是以促進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以實現全人類的生活幸福為終極目標。它強調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些特殊的階級或群體的特殊利益,但這不是“非利益化”。馬克思認為“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盵7]因此,新時代的大學生在規劃人生理想、設定價值目標時,要把個人價值的追求置于共同利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基礎之中,合理定位自我和社會的關系,擺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干擾,正確處理物質利益的追求和道德修養的提升之間的關系,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
2.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自由理念和道德約束
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武漢封城、居家隔離、強制性佩戴口罩,招致西方一些人對中國公民“自由”的質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學生的認知。這種質疑源于對自由的片面理解和狹隘認定,忽視自由和道德之間的正確關系。自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個人自我的內在超越性與道德規范性的統一。自由是個人的權利,更是個人應具有的追求和實現自由的能力,但是,它離開社會規范的制約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因而,它也是人所應承擔的責任,換言之,是自由付諸實施需要承擔的責任。人們所追求的自由是符合道德要求的自由,是道德自律基礎上的自由。而建立在對他人正當利益踐踏的基礎之上的自由,實質上是任性,不是真正的自由。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自由的任意所帶來的后果無法估量。有些人滿足了自由欲望,卻使數日零發現病例的記錄被打破,導致有望復學的無數家長和孩子的夢想變成了泡沫。一個人的任意自由和不道德行為,造成眾多受牽連者被隔離,生產無法順利進行,經濟發展受到影響,一個城市甚至一個省陷入被動狀態??梢?,個別人不道德的所謂“自由”行為,卻使更多的人陷入不自由狀態。對于社會的發展來說,個人的道德人格和道德行為選擇在特定情況下,會影響無數人的自由。秉持自由與道德內在一致性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大學生處理道德和自由的關系提供了思想武器。
3.注重道德自律對大學生人格完善和道德修養的規約作用
道德作用的發揮,不僅有外在的他律制約,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內在的行為自覺,實現道德自律對人的“意志的自我規定”。即“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8]。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道德對于人的規范和引導作用,只有通過內在的自律,才能實現外在行為的道德選擇。倘若沒有內在的精神自覺,外在的道德行為規范也只能是擺設,難以實現對人的行為的引導作用,也無法探尋到道德價值的根據所在。道德自律對個人人格的完善、道德修養的提升都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道德自律的實現既是對個人自由思想的實現,也是內在要求的深化。它是道德作用得以發揮的關鍵基礎,是道德修養提升的最高境界。因而,大學生把這一作用的發揮當作自我道德修養提升的重要實現方式。
三、實踐指向:協調道德基本關系
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不僅需要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涵養,而且需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堅實理論指導,同時,也需要實踐導向的引領,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知行合一,實現造就時代新人的目標。道德的實質是在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中體現的,道德修養水平主要體現在個人對于各種社會關系的處理中。而各種社會關系不僅形成于人與人之間,還形成于人與社會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道德修養表現在個人處理與他人、社會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中。因此,大學生要提升道德修養,應著力放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方面。
1.人與人的和諧共存
人與人的關系,包括人與自我、人與他人兩個層面。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要合理定位理性自我與欲望自我的關系。理性自我以滿足正當需要為基礎,實現人的生存和人格尊嚴。欲望自我單純追求欲望的滿足。人的理性自我與欲望自我的和諧,是人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實現人的道德本質的前提。然而,在資本邏輯作用下,人們的欲望無限膨脹,陷入為物所奴役的狀態,理性和欲望之間的矛盾凸顯。要實現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彰顯人區別于動物的精神本質,應以理性自我的實現為根本,讓理性自我控制和支配欲望自我。正如康德所說,理性的使命“不是去產生完成其他意圖的工具,而是去產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9]。因而,大學生應選擇用理性自我支配欲望自我,以實現人與自我的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的和諧,既要實現人與自我的和諧,又要有個體之間的相互尊重,實現人與他人關系的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下形成的人際關系是充滿人道主義的關系,“人愛人、人助人、人關心人、人理解人日益成為一種社會的風尚”[10]。大學生應以這種社會風尚處理人際關系,自覺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在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大學生要擺脫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困擾,把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實現都看作是目的,彼此互相尊重,和諧相處,實現自我與他人關系的和諧。抗疫實踐,檢驗了人們處理人際關系時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真偽。人與人之間的密切相關性,疫情的發展給予了實踐詮釋。同呼吸共命運,是疫情對人們的無形要求。個人的行為選擇應考慮給他人帶來的后果,個人自由的實現不能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在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應秉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觀念,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更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既要共享社會所賦予的權利,也要勇敢承擔社會責任和國家義務,以團結互助的姿態,合力維護國家安全,共同推進國家的繁榮富強,以實現人民利益為根本目標。大學生應把共同利益思想、和諧相處理念、互相尊重思維作為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時應有的道德思考,建立起“平等、互助、團結、友愛、合作”的人際關系。
2.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與社會的關系是道德關系的核心范疇?!罢窃谌伺c社會的關系中,人們發展起自己的各種特性,實現著自己的本質……形成一系列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11],這充分展示出社會關系對于個人的價值實現及道德人格提升的重要作用。當年,馬克思的個人道德追求和價值理想為大學生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提供了價值遵循。他指出:“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12]這為大學生人生規劃提供了重要啟示。個人不僅要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更要把自我追求和整個社會的主體價值要求結合起來,新時代對大學生的德性要求,把自我的內在超越性與道德規范性結合起來。大學生要把自我價值的實現納入社會之中,把社會需求當做個人行為選擇的指向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做自我價值實現的標尺。健康的社會發展才是個人的一切得以實現的基礎。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大學生自覺根據當地的情況和要求,或主動捐款,或當志愿者,甚至不顧個人安危到需要的地方,展現了大學生在人格追求和社會責任感上所應有的姿態。他們義無反顧地把自我融入社會之中,把個人的價值實現納入社會的需求之中。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既要適應常態化的社會需求,以《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和日常行為規范為共性標尺,逐步提升自我道德修養,錘煉道德意志力,砥礪道德品質,又要隨時準備應對非常態化事件的考驗,在社會大環境中來展示自我價值,在實踐中檢驗自我。
3.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人和社會存在于大自然之中。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辯證統一關系。這要求人們必須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發展規律辦事,讓人類的生存家園生生不息。人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其生命過程和實踐能力必然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然而,人的欲望的無止境與自然規律的不可逆性,會造成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對立。在現代生活過程中,資本邏輯統治了人的思想,由此帶來的利益驅動,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陷入窘境。從某種程度上說,新冠肺炎疫情是人與自然關系矛盾激化的產物。疫情的發生也給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了很好的一課。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要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前提,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人類要想長久生活下去,必須以尊重自然為基礎,尊重自然事實上也是尊重人類自身。后疫情時代的大學生,要走的人生路還很長,倘若不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會親歷破壞自然所帶來的危害,因而,大學生更應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觀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3]這告誡我們,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孤立存在。人是社會中人,人的德性修養涉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處理。它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一方面,個人要提升自我道德涵養,完善個人品質,使個人更好地與他人、社會、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各種關系的和諧,奉行同榮辱共命運的價值理念。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竭力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完善理想人格,把外在的物質滿足和內在的精神素養的提升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改造和完善社會,使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制度更加人性化,充滿正義和善的理念,體現人類的共性追求和共同解放思想,實現整個社會的道德化。在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群體以此為邏輯進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新穎的表現形式”[14],傳承抗疫精神,堅守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實踐中,要道德地對待自己、他人、社會和自然,做有道德的時代新人,勇擔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2] 王鶴巖,張志順.辯證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04.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4][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167.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5.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8][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459.
[9]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5.
[10][11] 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36,211.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4] 房廣順,高俊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造性特征與創新性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95.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