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大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提高育人素養、學科素養和信息素養,實現語言與育人的充分融合。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師素養
一、課程思政的背景
在2016 年12 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他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管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課程思政”是將價值觀引領融入到各類課程中,使學生在所有的課程學習中都能時刻樹立堅定正確的人生信念,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大學英語教學承載著語言知識技能傳授與立德樹人的雙重任務,因此,英語教師應寓德于課、寓德于教,緊密貼合教學內容和流程,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提供多元的教學素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將思政育人自然融入課程教學。
二、大學英語素養
“課程思政”強化了課程的思想政治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高校專業課教學全過程。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1. 育人素養
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提高英語課程思政意識,樹立課程育人的理念,摒棄“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無關”以及“英語課程思政沒必要、沒時間、沒辦法”等錯誤觀念。大學英語教師應認真思考如何從單一的語言教學轉變為全人育人,實現語言與育人的同向同行目標。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的特點,挖掘思政元素,在傳授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有機融入英語教學,使英語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此外,大學英語教師應提高英語課程思政能力。教師在充分理解課程思政內涵的前提下,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將“立德樹人”理念具象化,避免雞湯課堂。以隱性學習理論為指導,巧妙地將德育融入到教學內容的講解和教學環節的展開中,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學科素養
要提高教育的質量,必須提高教師的學科素養。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是教師的學科知識和借以將這些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的教育知識。 Richards (1998)指出, 外語教師的核心知識基礎包括以下六大要素: 教學理論、教學技能、交際技能、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推理技能與決策、情境知識。
教學理論包括了廣義的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和狹義的外語學科領域的教學理論。教學理論是第二語言教師教育的核心和理論基礎,是教學實踐的理論依據。 教學技能是英語教師的核心能力,體現在如何選擇和整合教學內容、如何開展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提問、如何處理錯誤、如何評價教學效果等。
在大課程思政背景下,要實現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需要充實課程的思政內容。教師要緊貼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價值、人文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人文修養,促進語言教學與鑄魄育人的有機融合;緊扣時代脈搏,深挖時事中的思政元素 ,精心選取治國理政時代金句,聚焦時代發展、國際形勢,提供中國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刻理解新時期使命格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此外,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要素,展示中華傳統名言警句中的中國智慧,解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弘揚中華文化精髓,并通過跨文化對比剖析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增強文化自信。
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多元化的教學材料方便易得。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立體化教學資源,將優質的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的思政教學素材,巧妙融入教學環節,滿足個性化教學需要,助力高校高效開展英語課程育人實踐。同時可利用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和線上學習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突破教學的時空限制,將英語課程思政潤物無聲地貫穿于教室內外和課前、課中、課后。
3. 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個體對信息的感知、覺察、甄別、篩選、分析、解讀、整合、評價、分享、創新以解決實踐需要的綜合能力?!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 0 1 0 - 2 0 2 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將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發展新成果轉化為教育創新發展的動力,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培養大批創新人才,達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這些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具備較高信息化素養和教學能力的教師。作為大學英語教師,則應具備將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
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學生的知識來源與獲得的途徑更為多樣化,學習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線下聽課,學習的地點也不再局限于課堂或實驗室,學習的模式與評價方式也隨之更為靈活多樣。國際名校公開課、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可汗學院、TED等互聯網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足以能夠與其興趣、專業、原有基礎等相匹配的學習資源。日常教學中的教學內容的準備, PPT 課件、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設計與制作,科研工作中的相關資料的搜索與整理、數據采集與統計分析、論文等研究成果的撰寫都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如果英語教師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不能及時掌握新的教育技術,既不利于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必將嚴重阻礙自身的職業發展。 因此,英語教師需要隨時擴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信息搜索、篩選和整合能力。英語課程思政要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必然要求教師提高信息素養,圍繞以德育人,對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分析、解讀、整合、評價、分享、創新。提高教師的信息知識運用能力對授課效果、教師自身發展和學科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需開拓多種渠道、通過多種形式,如專題培訓、學術研討、學科競賽等方式,提升高職教師的信息搜索意識,提高教師的運用互聯網技術的水平。
三 結語
大學英語承擔了英語知識能力培養和立德樹人的功能。廣大英語教師不僅要學識育人,更要以德育人,不斷提高自身的育人修養、學科素養和信息素養, 實現語言與育人的充分融合。
參考文獻:
[1] 黃林林. MOOC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師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4):16-21.
[2] 王春香. 課程思政化視閾下英語教師思政素養提高的路徑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6):149-150.
作者簡介:
馮紅琴, 女, 副教授,1975年生,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學英語教學.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