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婷
摘要:插圖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利用插圖,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想象、表達、分析等各種能力。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課文插圖;低年級;有效使用
插圖是小學語文教材的第二語言,基本上每篇課文都配有插圖,圖文結合,以圖表義,以圖解義。這些插圖都圍繞課文中的內容,色彩豐富和生動活潑,可以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插圖作為一種現成的課程資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幫助他們快速地理解課文中的內容,進而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與想象力。小學生對直觀的圖形比較敏感,老師如果可以有效利用這些多姿多彩的插圖資源,有效地引導小學生巧用課文插圖,讀取課文插圖中的相關信息,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下面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用課文插圖的幾點體會。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小學生拿到語文課本的第一時間就是去看課文中的插圖,他們感興趣的話就會去讀課文中的文字。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插圖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這節課的時候,通過多媒體展示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思考小鳥與青蛙在爭論什么?他們的說法為什么不一樣?然后分小組進行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體驗朗讀的樂趣,進而讓學生產生對閱讀的興趣,同時學生也不知不覺地沉浸在角色扮演之中,進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
如果學生對課文中的詞語或句字弄不明白時候,那么我們就利用課文中的插圖,使學生更容易地去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進而可以把抽象變為具體,再幫助他們更好去理解課文的知識。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這節課的時候,通過“飄”與“漂”的區別,讓學生區分這兩個同音字的時候,也把課文中的插圖引進來,同時讓學生思考風箏與紙船是如何幫助小動物找到他們的好朋友。這個時候,他們爭先恐后的舉手,說“紙船是在水里漂的,所以加‘三點水的漂”字,“風箏是靠風才飄上天空的,因此要用‘風字邊的飄”字。經過這樣的訓練,不但可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的分析能力。
小學生常常要進行看圖寫話練習,如果善于觀察圖片、解讀圖片的學生,他們的寫話質量都會比其他同學寫的好。所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變得非常必要了。在平常的語文教學時,經常指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插圖進行觀察,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話能力就會有所進步。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棉花姑娘》這節課的時候,通過引導學生把前三幅插圖與最后一幅插圖進行對比,讓學生說一說棉花姑娘生病的時候與健康的時候一樣嗎?這個時候,學生都在觀察插圖,在尋找到底哪里不一樣。學生通過對比和觀察,不但知道了棉花姑娘生病與健康時的不同,同時為他們了解“蚜蟲的可惡”、“棉花姑娘對醫生的盼望”埋下了伏筆。除了要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我們還要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觀察插圖,那就要按照先后的順序;觀察人物圖片,我們要先看清楚圖片上有什么人,他們都在干什么。但這種方法的自覺養成,需要通過經常的看圖寫話訓練。如果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一些生活中的實例,相信他們一定會有所體會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文本除了是課文教材中的文字,同時也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相關插圖等,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也屬于文本。課文中的插圖是靜止的,反映的是某個時刻的形象。想要插圖“動”起來,首先要引領學生通過觀察課文中的插圖,指導學生去聯想和想象,從而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學習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這節課時,想一想:種葫蘆的人想要得到葫蘆,為何到最后一個也沒有得到呢?那么我們就要引導他們觀察課文中的內容和插圖,然后讓他們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與分析,通過指導他們觀察種葫蘆的人的神態和表情,讓他們去解讀種葫蘆人的內心。從一幅靜止的圖片引領他們去思考問題,有了內心語言的補充,人物形象便豐滿起來,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內心,進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
小學生是語言發展最佳的階段,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所以表達的時候就過于簡單。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時,老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的語言訓練。加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課文中的插圖都非常漂亮,本身就非常吸引學生,所以這是訓練他們表達能力最好的資源。
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插圖是幾幅圖的,呈現了故事發展的情節與過程,就像四格漫畫一樣,這樣的插圖形式學生都很感興趣。在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巧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表達。如一年級下冊《小熊住山洞》這一課,課文比較長,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有條理地把整個故事表述出來,肯定時有困難的。如果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明白每幅插圖的含義,同時出示課文中的插圖,讓他們一邊看一邊把故事講出來,把難度降低,他們就可以比較簡單的把整個故事復述出來,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提高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