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軫
摘 ? 要: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課堂氣氛也隨之而活躍。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要研究多種提問技巧,優化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更活躍、更具有藝術性。
關鍵詞:課堂提問;課堂效率;矛盾焦點;興趣;知識體系構建;創造性思維;探究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道出“問”的重要性。“善教者,必善問”,關鍵是設問的技巧。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猶如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課堂氣氛也隨之而活躍。怎樣使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設問都能激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溝通師生信息呢?建構主義觀點認為:
1. 問題應該適合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為起點;
2. 問題應該包含著幾條線索,以激勵學生沿著這些線索展開研究;
3. 問題最好與學生的職業發展聯系在一起;
4. 問題情境應提供相關的基本性的概念,以激勵學生整合這些知識;
5. 鼓勵學生生成學習問題和查閱文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6. 問題要能夠引發學生討論、探尋更多的答案,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7. 問題要與一項或多項學習目標相適應。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這些設問原則與課堂教學設計結合起來,經過幾年的摸索,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切入點來設問,能更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一、在知識疑難處設問,突破任制矛盾的焦點
學生的疑惑處即是教學的重難點。抓住疑難提問,不僅可使學生拓寬思路,也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自然化解重難點。如學習“民族工業的出現”一目時,可這樣設問:什么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它與古代資本主義萌芽有何區別?它與洋務運動中的企業有何不同?為什么會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為什么分布在沿海地區而不是內地?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來源為何是官僚、地主、商人而不是農民?為什么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性由有妥協性?這樣的設問,使學生像一支軍隊,在教師這個指揮官的帶領下,振奮精神,一鼓作氣,去攻克一個個知識堡壘。
在重難點設問,要力求把握提問的層次性,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好是設問可前后貫通、相互配合。如“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初中歷史知識的難點,設計下列問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維新變法法令頒布后,頑固派有什么反應?光緒帝有左右局勢的能力嗎?袁世凱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出賣,變法會失敗嗎?你認為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有哪些?這樣的分層遞進式設問,能打開學生的思維,收到一石沖開水底天的效果。
二、在學生的興趣點設問,激發學生的興趣
有趣的知識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此處設置一些懸念,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如講“新航路開辟”時,我以多媒體展示兩幅地圖,即《15世紀繪制的世界地圖》和《16世紀中期繪制的世界地圖》,用設問導入新課:地圖的演變反映了人們對世界認識的深化,兩幅地圖有何不同?為何有如此不同?接著問:有人說,西歐封建社會末期,是“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人”和“世界”被發現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這樣的設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很快進入課堂學習情況中。在講“新航路開辟背景”時,我展示一張圖《西歐商人清點錢幣》,這樣設問:圖中男主人公正在干什么?他身邊的女主人在干什么?女主人沒有專心讀書,而是緊緊頂著丈夫手中的錢幣,這說明什么?學生通過表達而相互啟發、形成并完善認識:男主人公在數錢幣,身邊的女主人在看著他或幫著他數錢,女主人心思不在讀書上,而是緊盯著丈夫手中的錢幣,說明他們都喜愛金錢,渴求金錢,這幅圖實際上反映了當時歐洲人普遍的一種心態——對金錢的崇拜。學生通過對圖文的觀察、分析、聯系,產生思維的沖擊波,進入學習的良好狀態。
三、在知識點銜接處設問,促成知識體系的建構
歷史課本中單元與單元之間,單元內部課與課之間是存在著一定邏輯關系的。如果教學不揭示這種內在、本質的聯系,就可能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歷史現象的分析就成為空談。因此,在這些知識點銜接處設問,挖掘這些隱蔽的知識鏈,對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尤為重要。
如復習“中國近代化進程”時,我通過設問,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角度啟發、引導學生: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在什么領域的表現?(經濟)實質是什么?(工業化)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在什么領域的體現?(政治)實質是什么?(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新文化運動體現了什么領域的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思想文化)實質是什么?(文明、科學)。在梳理完中國近代化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進程后,我接著提問:那西方發達國家的近代化進程是如何進行的?引導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進行整合提煉、分析比較,認識西方發達國家的近代化進程是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到制度(英、法、美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再到器物(通過工業革命,歐美國家相繼實現工業化)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西方發達國家的近代化歷程比較流程,付出的代價相對較小。而中國近代化道路則顯得曲折艱難,并付出昂貴的代價。
通過這樣的提問和知識鋪墊,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學生既完整、準確把握了中西方近代化這一進程,解決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建構了知識體系,又提升學生深層理解歷史問題、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在材料細節處設問,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有些歷史概念、理念貌似簡單,但蘊含著豐富智力發展因素。老師如在課堂提問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不是問題的問題,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而且還會對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如講講中國古代城市的繁榮時,通過展示《唐朝長安城平面圖》和《北宋東京城平面圖》后提問:通過觀察、比較這兩幅圖,我們可以發現有什么不同?直觀反映東京打破“坊”、“市”的限制,出現“夜市”、“瓦肆”等封建城市、商業繁榮情況。之后我依次設計如下系列問題:不分“坊”、“市”說明什么?夜市出現又說明什么?根據所學知識概括北宋城市居民生活情況;馬克思說:“商業依賴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也要以商業為條件。”根據圖論證馬克思的觀點。通過你上述設問,首先,學生對北宋商業、城市繁榮有了表面的認識。其次,學生認識到北宋農業、手工業發展與北宋商業經濟繁榮之間的關系。再次,進一步認識到商業發展與城市繁榮的辨證關系。
五、在總結反思處設問,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老師必須懂得什么該講,什么留著不講完,不講完的東西,就好比學生思維的‘引爆管’,馬上在學生的思維中就出現問題。”
如新航路開辟講解后,為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我提問:鄭和為什么成不了中國的哥倫布?引導學生探究鄭和下西洋同迪亞士、哥倫布等人遠洋航行的異同。學生思維很活躍,對比、分析有根有據。有位同學說,假設中國鄭和開辟新航路成功了,中國會成為西班牙、英國那樣的國家嗎?此問題一出,就真的引爆了學生的思維,他們討論很熱烈。大部分同學認為不可能,他們的理由甚至可以有西方崇尚競爭和征服,中國講究和諧和共贏等。經過一系列思想碰撞,精神上產生了極大的共鳴,使學生在疑惑中找到更多的思想方法,從而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若要實現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靈活性、創造性,鍛煉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教師就要研究多種提問技巧,優化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更活躍、更具有藝術性。
參考文獻:
[1] 胡柏玲.關于鄉土歷史課程資源與課堂教學整合之管見;
[2] 崔紅梅.淺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J].考試周刊,2015(20):128-128.
[3] 程根寶.中學鄉土歷史教學的策略構建[J].安徽教育,2004,01.
[4] 邊素君.中學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07.
[5] 李寧.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6).
[6] 孟祥君.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華少年,2017,(1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