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金連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思維系統訓練,是教育的使然。“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的形式導入教學,激起學生的批判性、審辯式思維,引導學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訓練其思維品質。在本文中,筆者通過《去年的樹》一課的教學論證了“問題教學法”的可行性。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質疑;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01-0148-01
1.抓住“題眼”提問,明確課文主角
上課伊始,筆者開門見山導入課文,向學生提問道:如果你看到《去年的樹》這個題目,你會寫些什么內容?學生就此,各抒己見,有的說:“我會寫樹木釋放出許多氧氣,凈化了空氣,美化了環境。”也有學生說:“我會寫樹木與動物之間的關系,有許多動物生活在樹林里。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老師繼而引導:讓我們到課文里去看看新美南吉在《去年的樹》中寫了什么。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在課文中作者主要寫了誰?學生能夠很快地回答出是“鳥兒和樹”。就此,緊追問:鳥兒和樹之間是什么關系?“朋友關系。”學生有很強的角色意識,能立刻進入主題,體會到這是一篇關于友情的文章。在這一系列的提問中,學生明白了從“文眼”著手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思維品質因此得以訓練。
2.抓住關鍵字詞提問,引導深入思考
當學生明白課文的主題是友情后,筆者繼而發問:你從哪兒看出他們之間存在友情的呢?大部分學生能主動到文本中去尋找答案,通過再次深入文本閱讀,有學生回答道:鳥兒不見了樹之后去找樹,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情很深厚。教師順勢引導:你的回答中,有一個字可以體現出它們之間的友情。是哪個字?“找。”“鳥兒一共找了幾次?”學生在文中能很快的發現鳥兒找了三次,分別體現在:鳥兒和樹根的對話,鳥兒和大門的對話,鳥兒和小姑娘的對話中。
在這個引導過程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提煉出一個關鍵字——“找”,進而引導學生找出鳥兒共找了幾次樹,逐步引領學生體會在“找”中感受鳥兒對樹的深情。
3.允許學生質疑,在交流中品味
當課堂教學進行到此時,善于深入思考的學生往往能讀出自己的體會來。有個學生說:老師,我有個問題。既然是寫鳥兒找樹,課文的題目為什么不是“鳥兒尋找記”呢?有意味的生成!教師反駁道:“鳥兒尋找記?尋找什么?”“找樹。倒不如說‘鳥兒尋樹記了。”另一生回答道。
教師先意味深長地肯定道:“‘鳥兒尋樹記好像挺切合課文的,畢竟課文大部分都是在講鳥兒找樹。但是,課文僅僅只是講了尋樹的事嗎?鳥兒為什么要去尋樹呢?”學生沉思片刻,便有學生回答道:“還講了鳥兒為樹唱歌。鳥兒找樹,是為了唱歌給它聽。”“為什么鳥兒找樹是為了要唱歌給它聽?”教師道。“因為鳥兒答應‘明年的這個時候再來給樹唱歌。”它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順勢提問:這是一只怎樣的鳥兒?“守信用的鳥兒。”學生回答。
繼而教師又引導:“課文哪些地方講了鳥兒為樹唱歌?”?“1—4段。還有后面對著燈火唱。”學生能夠很清晰地回答出來。我此時把重點放到課文前面4個自然段。引導學生清晰地知道此部分的內容主要告訴我們鳥兒和樹是朋友。鳥兒唱歌給樹聽,并許下諾言明年再來唱歌給樹聽。就此引導學生思考剛才提出的質疑—題目取“鳥兒尋樹記”好,還是“去年的樹”好?此時大部分學生能明白“去年的樹”作為題目要恰當,體現了樹在鳥兒心目中的地位,也可看出鳥兒銘記去年的諾言。可以看出鳥兒重友情,信守諾言,所以作者想到要用“去年的樹”作為題目。
整個的質疑、釋疑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過程,就是學生閱讀思維品質的訓練過程。由學生生成的問題:為什么課文不取題為“鳥兒尋找記”,為線索順勢引導學生理解課題中包含的深刻含義:信守諾言,珍惜友情。可見“問題教學法”如果處理得恰當,是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
課前筆者只拋出了一個問題,即:課文寫了誰?由此問題牽引出了整堂課的學習。而且始料未及的是還生成具有思辨性的問題:為什么不用“鳥兒尋樹記”作為題目?學生在與新美南吉進行思維火花的碰發,一步步深入學習,最后明白課文給人的啟示:信守諾言,珍惜友情。
“我們所聽到的只是一個觀點,而非事實;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視角,而非真相。”古羅馬皇帝馬可安東尼在他的《沉思錄》中如實說。批判性思維的入門就是從區分觀點和事實開始的。在《去年的樹》的教學過程中,那個提出為什么不用“鳥兒尋找記”為題目的學生,他便是運用了批判性、審辯式思維去看待“事實”,而非只是服從“觀點”,他的這種好奇性、開放的心態,就是思維品質所應具有的精髓。隨著老師的引導,他的質疑便在批判與審視的過程中逐漸清晰,進而掌握思考的方向。
課堂教學處處有活的教材,有感于這節課師生間的默契交流,令師生間彼此銘記!
參考文獻
[1]葉凌宇.思維的力量.新校長二十一世紀中外教育微創新報告?.蒲公英教育智庫出品,2018(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制.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