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懷坤



摘要:在簡要回顧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對當前在國內高職院校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幾款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了比較分析,并以高職智能交通技術運用專業核心課程“交通控制技術”為例,對網絡課程開發設計及課程教學實施等關鍵內容進行了論述,結合對網絡課程教學實施效果的問卷調查,揭示開展網絡課程設計開發具有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網絡教學平臺;網絡課程;課程設計;教學實施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2-0058-05
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以項目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在不斷提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扎實推進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發展。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要求高職院校在2015年要實現70%以上的課程數字化,在2020年要實現全部課程的數字化[1]。2016年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更是提出要“積極組織推進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活動,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推動形成‘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態”[2]。
一、教育信息化回顧
教育信息化已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作為職業教育一線專任教師,除了需要直面挑戰不斷學習外,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考察并選擇適合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網絡課程開發,這是實施信息化教學的基本途徑。為此,有必要對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尤其是當下有代表性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梳理,從而更加科學地開展信息化教學設計。從發展進程來看,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見表1)[3]。
第一階段(1980—1999年):以多媒體教室、遠程教學系統,多媒體課件等為代表,將早期的計算機教學軟件、新興的互聯網等應用于教學活動當中。在這一時期,基于局域網建設網絡教室,利用多媒體教學成為當時的時尚,可看成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2000—2009年):以各類教育/學科資源、網絡教學支持平臺、國家精品課、教育資源庫等為代表,國家大力推廣普及計算機教育,“校校通”計劃,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出臺,開展面向教育的城域網、數字圖書館、數字課堂等迅速發展,這一時期可看成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2010年至今):各類MOOC、翻轉課堂、數字校園、云計算、大數據分析、“互聯網+”、智慧教室、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涌現并應用于教育領域,特別是以“互聯網+教育”形成的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終端APP等為代表的教育應用成果,及以“智慧教室”“智慧校園”“教育云”為標志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教育信息化高潮,這一時期可看成是我國教育信息化深入推廣階段。
二、網絡教學平臺對比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在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和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職業教育領域,目前市場上應用較多的產品主要有BLACKBOARD、THEOL、天空教室、MOOC教學平臺、4A網絡教學平臺、得實網絡教學平臺(eZioskills網絡教學管理系統)(以下簡稱得實)、泛雅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超星泛雅)[4]、智慧職教網絡教學平臺(以下簡稱職教云)。
下面以在高職院校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得實、超星泛雅和職教云網絡教學平臺為代表,針對其主要功能和特點進行大致的分類對比(見表2)。
從總體應用來看,三大平臺各有特色,提供了面向移動終端特別是智能手機的APP學習軟件,不僅支持教師端的課程教學,也支持了學生端的移動學習,解決了傳統課程教學實施中的諸多難題。目前,這三大網絡教學平臺在我國職業院校均占有一席之地,對推動我國職業院校網絡課程開發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與開發
以“交通控制技術”課程為例,介紹基于三大平臺開發網絡課程的工作流程。
(一)課程建設基礎分析
“交通控制技術”課程是智能交通專業交通控制教學團隊主講的一門專業方向課程,也是該專業最早開發完成的一門校級精品課程。經過十輪教學目前已積累了豐富的實訓資源、教材資源、電子教案、企業一線真實項目案例及部分項目操作的微課、視頻資源等資源,這些為開發網絡課程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二)課程教學目標設計
本課程教學目標包括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三個方面。專業知識是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智能交通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方案設計、實施、評估,設備裝調、維護,工程實施與運維管理等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使學生能勝任大數據分析下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信號燈配時與控制方案設計及系統運維實施能力。職業素養:使學生具備較好的學習(建構)能力、動手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三)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本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堅持以下原則:堅持緊貼實際工作過程;基于項目序化教學內容;便于信息技術應用;支持教學模式創新。在此原則下,通過深入剖析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基于任務驅動的本質要求,提煉出六大項目內容:項目一為交通控制調查與分析;項目二為交通信號燈配時設計;項目三為交通信號燈配時計算;項目四為交通信號工程實施;項目五為交通信號控制評價;項目六為交通信號系統運維。這六大項目在任務上呈逐級遞增關系,并由內在的工作過程形成知識與技能的閉環反饋。(見圖1)
表3為任務驅動下的項目化課程內容設計清單。由于城市交通信號控制本身就體現了人工智能的思想,無論是路口設計,還是信號配時方案設計,都是為了使信號燈相位綠燈時間能夠更智能地與道路、交通條件相適應,從而使交通信號控制更“聰明”。另外,由于本課程后面涉及信號工程實施、評價與運維任務,有些內容很難憑借室內設備和課堂講授達到使學生能夠能操作的效果,有必要借助先進的人工智能教學手段,如VR/AR及其他虛擬仿真系統。
(四)網絡課程開發
網絡課程開發是指在網絡課程開發設計的基礎上,將課程教學活動所需要的內容輸入到網絡教學平臺,形成包括電子課件、作業、考試、評價等課程教學所需要的網絡課程的工作。 以職教云為例,介紹網絡課程開發的基本流程。搭建網絡課程框架:在選定的網絡教學開發平臺上,新建一門課程,進行課程框架的搭建,包括課程名稱、教師團隊、課程介紹等等信息;上傳課程教學資源:將準備好的課程資源,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上傳到相應位置,包括圖片、視頻、文檔、電子教案等;新增課程教學班級:可通過多種方式導入學生名單,形成課程對應的班級目錄;課程教學目錄設計:涉及教材的指定和課程教學內容目錄樹的設計開發,可以按照傳統的課程章->節->任務來建立課程目錄樹,也可以采用目前職業教學最流行的項目->模塊->任務課程目錄樹,完成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開發。
(五)其他教學活動設計
其他教學活動設計包括題庫、作業、考試三大模塊的開發。其中,題庫的開發是基礎和最關鍵的內容,允許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一旦題庫生成以后,作業和考試都可以從題庫中自動生成,可以是隨機生成,也可以是人為設定。
經過以上五個步驟,一門網絡課程就建設起來了。從筆者在得實、超星泛雅和職教云三個平臺上的實踐情況來看,無論是課程信息、教師團隊、課程內容、班級管理、資源管理、題庫、作業、成績管理、統計、討論、反饋、評價等課程內容的搭建,還是教師端與學生端的課程教學組織管理,三大網絡教學平臺都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可以方便、快速地開發出自己的課程并且用于實際的教學活動。
四、網絡課程使用及體會
(一)關于網絡課程相關情況的調查統計
為了解學生對網絡課程教學活動的反饋情況,筆者就相關話題采用“問卷網”(https://www.wenjuan.com/s/6riEn2v/)面向在校學生做了陳述性的問卷調查。由于本次調查的主題側重于網絡課程教學活動,與專業課程內容本身關系不大,因而不設置特定的調查對象,可以根據統計學理論中的隨機抽樣調查樣本量確定方法[5],在滿足95%置信度條件下調查樣本量不低于130份。根據回收的158份樣本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4)。從被調查學生的反饋結果可以看出,有60%的學生明確表示喜歡網絡課程,有54.28%的學生表示喜歡在課后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完成作業。那些不喜歡使用網絡課程軟件進行課后作業的學生中,有32.73%的學生表示教師布置的任務有點重,21.82%的學生感覺枯燥。這表明,網絡課程雖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但是在如何更好地使用網絡課程開展教學活動是,還需要廣大教師們進行精心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在課后使用網絡課程的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有65.71%的學生表示仍然喜歡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這表明網絡課程與教學模式的關系,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二)網絡課程設計開發及使用體會
實踐表明,網絡課程教學在學生簽到、交流與討論、作業監管、考核評價和統計分析等工作方面,具有傳統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但是,從調查統計和筆者的運用實踐來看,網絡課程是否能得到學生的歡迎,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還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是從職教理論的高度重視網絡課程設計。網絡課程設計要遵循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要為培養現代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服務[6]。為了保證網絡課程在開發過程中少返工,提高開發效率,也為了后期課程使用的方便、實用和有效,需要事先進行充分的調研分析和課程設計。一般來說,網絡課程設計的任務是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定位要求,職業崗位分析等條件,梳理出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實施方式,最后收集整理相關課程資源,同時規劃準備相關的開發工具,形成較完善的課程開發方案。
二是重視網絡課程后期的教學組織與管理。從教學環節來看,總體上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傳統教學模式中很難管控課前和課后兩個環節的工作,如今的網絡課程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在線學習,學習方式非常靈活,并且通過網絡非常容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方便師生交流。但是,從課堂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來看,如何處理好實物操作類項目在網絡課程中的教學組織管理還需要教師進行細致的準備。
三是網絡課程的有效使用需要線下的配合。從調查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教師利用網絡布置課后作業的情況有一定的情緒,說明線上線下師生的配合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一方面,要避免單純發布網絡進行的簡單做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特別是要想辦法設計一些趣味性、參與性和真實性強的項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將線上虛擬場景與線下的實物體驗充分結合,避免單一采用網絡學習的模式,網絡虛擬空間內容無論多么豐富,仍然無法替代真實的體驗,線上和線下的有機結合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但是,這不僅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還需要學校的支持和配合,特別是在教學環境方面的支持,比如能最大程度發揮教師和學生各自的能動性的融合網絡教學與實踐教學于一體的先進的教學條件。
綜上所述,在我國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基于網絡平臺的課程開發與教學活動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對于廣大教育從業者而言,不僅要勝任所講授課程的不斷優化建設任務,還要熟悉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網絡課程開發與教學實施,確實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值得慶幸的是,以得實、超星泛雅和職教云為代表的專業網絡教學平臺,為教師開展網絡化課程開發與教學組織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調查結果顯示,網絡課程教學確實受廣大同學的歡迎,但是網絡課程軟件的使用要注意考慮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相當多的學生表示仍然喜歡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這表明網絡課程的教學組織需要充分吸收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因此,如何針對網絡課程本身的特點,設計先進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活動,這是值得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佳.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庫及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信息化,2017(10):50-52.
[2]張綱,王珠珠.發揮信息技術支撐引領作用服務教育現代化發展大局——學習領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J].中國電化教育,2017(2):140-144.
[3]周玉芬.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歷程——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7(12):13-16.
[4]普星.基于超星泛雅教學平臺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以《LAMP技術應用》課程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8(35):203.
[5]陳杰,徐紅.抽樣調查中樣本量的設計和計算[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118-120.
[6]周明星,隋夢園,丁梓儀.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的反思與重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1(2):25-31.
(責任編輯:劉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