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來講,我們學校中的學生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學習重視程度不高,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沒有明確的追求,小學培養學生們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要注重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近些年,社會上道德問題頻出,這說明我們對傳統文化教學方面的關注度有失偏頗。在當代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中,把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授給學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把小學語文教學與弘揚傳統文化相結合對其以后人生道路的發展是有重大意義的,本文對現有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進行淺顯的分析,希望對相關的語文教師有所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閱讀教學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文化的國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內涵數不勝數,所以來講,認真了解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很重要而且是很有必要的。語文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在我們的新課程改革中語文學科更加地注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最重要的一點傳統文化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緊密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讓學生的情感價值得到提升,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一線人員,教師要保證自身團隊的專業性,教師在提高自己學習能力與業務能力的同時,把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我們小學語文閱讀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提升學生學習語文方面的興趣的同時,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一、 傳統文化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實現語文基礎能力的發展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有著比較強的人文性,我們小學生借助對課堂上語文知識的掌握,在閱讀文學名著的時候,可以了解我們的民族歷史,感受前人的思想狀態,生活理想。我們文字題的考試針對數學題來說比較抽象,文字題是沒有固定的數據的,文字題的復雜邏輯讓人左右理解都不通,文字的邏輯性比較復雜。閱讀理解也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學生只有理解文章的大致含義、作者的寫作目的與中心思想,才能在寫作的時候有情感的注入,寫作時的情感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當學生對生活中的事務有感而發的時候,要及時地進行記錄,才能更好地提高寫作能力。現在學生對于基礎文字的用法能力很差,原因在于他們的傳統文化知識不牢固,假如學生的閱讀任務完成得比較好,閱讀量比較高的話,那么在我們學生寫作的時候,寫作的質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閱讀中詞語語句的積累就帶來了對傳統詩詞歷史的積累,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吸收傳統文化,這是相輔相成的。
(二)提升學生的素質
小學階段是學習的基礎階段,教師應該在教學的時候對學生語文閱讀方面的學習進行引導,讓學生語文認知能力得到提高,我認為小學階段的閱讀訓練的作用可以讓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通過不斷地重復閱讀,達到背誦提高記憶力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小學中注重閱讀的教學是非常有用并且可行的。
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閱讀教學重視性不強,過于強調教材上的文章,課外的文章沒有教授給學生,沒有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核心素養,長期以來學生們會形成考試以外的東西都不重要這種思想。在目前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教師給學生灌輸思想的方式還是很普遍化的,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工作中缺乏創新意識,對語文教材依賴性太重,不重視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語文課堂讀寫教學內容的滲透很低,不會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授課效率不理想。我覺得閱讀的教學一大重點就是需要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上的文章。再有就是沒有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光是學生的閱讀意識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教師針對語文閱讀的態度也有可能影響了學生。
三、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途徑
(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閱讀教學
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方式的重點就是在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思維,我們語文教師需要嘗試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此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強,普遍還沒有形成閱讀思維,不能用復雜的方式來教導他們,小組學習是一個比較適合此階段小學生的辦法,教師要分層次對待學生,不能把全部學生當成一個整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比如說學生可能會對教材不感興趣,但是對童話故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故事性比較強的閱讀材料,給予學生閱讀。又或者男生對體育比較感興趣,女生對文藝興趣比較高,教師可以分別為男生準備體育運動的故事和音樂方面的故事,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安排,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改善閱讀效果。
在閱讀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除了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層次的閱讀教學之外,還必須要利用各種有效的方式和渠道和學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這樣才能夠在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同時,更好地解決學生閱讀過程當中的問題。基于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班級當中學生的閱讀層次,科學地將6~8個學生劃分為同一個合作閱讀學習小組。然后,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共性,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螺旋遞進式的語文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溝通和探究。在這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勇敢地提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并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方式來進行解決,在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和技巧的同時,鍛煉了小組之間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
(二)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教師需要為學生制定教學目標,來規范學生學習,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盡量把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比如部編版的語文教材三年級有古詩《望天門山》《望洞庭》,教師在教授古詩之前,可以為學生范讀一遍古詩,之后再讓學生齊讀古詩,緊接著讓學生思考一下這首詩講的是什么,此時此刻需要教師為學生講解一下詩人的背景故事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之后讓學生小組進行探討,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目標的制訂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背誦的問題,小學生可能對學習存在主動性不強的問題,我們教師需要適當地提出教學要求,那么背誦就是一個非常合適且非常常用的話題,對于文章的誦讀是最廣泛的教學手段,也是最為行之有效的,古文云“曲不離口”,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教會學生有情感地誦讀,教師的領讀要注意朗讀是文字的正確吐字歸音、斷句要準確,要有感情地進行發聲,帶給學生以真情實感,讓孩子領悟閱讀的魅力,讓文章上面的文字活躍于腦海中,在教室,卻如身臨其境,讓學生和教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為教師好的領讀實施,學生的朗讀功底就會更好地提高;在我們繪聲繪色的誦讀下,可以把沒有色彩的書本文字形成影像在孩子的腦海中呈現,很好地把握文章的要點。在語文課上進行誦讀不僅僅是讓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是讓學生對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產生興趣,進行了解,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滲透進語文的教學生活,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通過閱讀形成的對情感得升華,對三觀的改變,這就是語文的意義所在,古詩詞的教學相較于現代文的教學,古詩詞更多的在音節的韻律上、文字的形式以及體裁上有更加的簡練,情感更加的飽滿,更讓我們保持一顆對傳統文化的熱忱之心,我們小學語文方面,學生的水平不是統一的,我們身為教師要進行因材施教,保持他們學習語文的欲望,把學生引領到更高層次的思想境界。
(三)閱讀教學需提高學生的興趣
傳統文化的滲透除了教師進行相關的教學目標的引導,最重要的就是改善學生對閱讀的態度,提高學生興趣。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意識到利用多種手段來讓學生課堂注意力更加集中,其中最常用的便是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教師再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為同學準備一些優秀的故事視頻或者動畫,小學生對視頻的興趣遠遠高于對書本文字方面的興趣。
(四)創建相關閱讀活動
我們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可以用各式各樣的閱讀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堂上所教給學生的一些閱讀技巧是因為有了各種有趣的朗讀活動,可以被學生更好地接受與吸收,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可以發展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們教師可以開展閱讀角,或者朗讀比賽,來調動學生的積極向上的態度,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教師做比賽的指導。還要注重課后的作業布置,我們可以跟家長合作,讓我們的學生離開學校之后也要進行閱讀,比如老師要給予學生相關的家庭朗讀的任務,這都是為了讓學生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閱讀素養。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的時候,讓學生進行讀書筆記,寫出自己的讀書心得,讓學生培養隨手記錄自己覺得非常好的語句,在摘錄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思維。
四、 結束語
文章介紹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各種方法,不管怎樣我們身為語文教師要提高自己的閱讀教學意識,把閱讀教學放到工作重心上來,優秀的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具有充分的自主性,積極參加朗讀活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性下放給學生,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的學習習慣,并允許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文章的閱讀,來掌握文章的技巧。指導學生的方法很多,我們既要保證方法不能太單調,也不能讓教學的方法僅僅停留在表面,語文閱讀的教學要尋求的不停變化,不能過于呆板,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自信,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塔吉古麗·艾麥提.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成都會場)論文集[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2.
[2]趙麗沙.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策略的分析[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成都會場)論文集[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3.
[3]王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58.
[4]郭天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64.
作者簡介:楊聰麗,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沙縣金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