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雪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已經不再只是一句口號,開展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見證時代發展和歷史變遷,然后以史為鑒,更新價值觀念,具有家園情懷,更加堅定立志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高中歷史教學承擔著德育教學的重任,在深刻進行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需要有效利用史料教學,大量利用史實、典故、圖片、視頻等,讓學生更加深刻了解歷史知識。本文從高中歷史利用史料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入手,分析如何在高中歷史中有效利用史料開展教學,希望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服務于學生的歷史學習。
【關鍵詞】史料教學;高中;歷史教學;應用
在高中歷史新課標中,對如何利用史料提出更高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利用史料,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挖掘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史料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和知識遷移的能力。因此,史料教學不僅可以踐行新課改要求,同時也有利于豐富教學資源,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高中歷史利用史料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史料也就是歷史資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史料開展教學可以顯著提升教學質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留下很多歷史遺跡、文物、資料,通過對其研究,可以讓人們進一步了解歷史發展。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歷史更加關注如何利用史料開展教學,從近年的高考試題中也可以發現,有些題目利用史料考察學生諸多知識點。利用史料教學的重要作用如下:
首先,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開展高中歷史教學要從興趣入手,而課本中的諸多史料都具有一定趣味性、科學性和畫面感。比如學習古代史的時候,教材中會展示出大量書法作品、壁畫、陶俑,這些史料都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可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在漫長的歲月發展中留下了諸多寶貴文物,也不斷傳承了我國的民族文化,通過諸多史實和文物,可以進一步了解歷史發展,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與歷史進行對話,學生的視野將會更加開闊,深深體會從國家建立到發展今天的局面是多么來之不易,比如學習鴉片戰爭,通過圖片以及視頻讓學生很有觸動,在國際局勢紛繁復雜的今天,更加懂得國家強大的意義。
最后,可以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借助史料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圖表、圖片等資料中分析出社會背景、事件發展以及背后的歷史史實,這樣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升歸納能力、閱讀能力、質疑能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史料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漢代以及唐代的樂器、書法作品和建筑圖片,讓學生分析不同時代的文化發展。
二、如何在高中歷史中有效利用史料開展教學
首先,通過情境創設加深學生的理解。當前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一改以往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在利用史料開展教學的同時,也注重情境的創設,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學習高一歷史《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一百多年前的一天,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然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電話僅僅具備單獨的通話功能,而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功能更加全面,大家知道最早的無線電話是誰發明的嗎?電話發明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你如何向貝爾介紹通訊領域的發展?再如我國的鐵路之父詹天佑對我國鐵路事業的發展做出哪些貢獻?當前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就會陷入思考,進入相關的情境當中。而學習新中國的成立時,學生對開國大典時的畫面一定印象深刻,教師可以利用插圖提問:“如果學生能穿越到1949年,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如何?我國正在和將要進行哪些重大改革?”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要從時代背景、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進行系統的總結。
其次,要側重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分析能力。在高中歷史考試中,越來越多的題目中加入了史料,這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扎實掌握課本理論內容,同時也要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時代背景,建立與課本內容的聯系。比如學習高一歷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時,很多學生知道這一段歷史是民族的屈辱史,面對外強侵略我國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同時也造成了我國大量寶貴文化遺產的流失。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集一些甲午中日海戰以及八國聯軍入侵大沽炮口的影像資料,這樣學生的內心會受到很大觸動,心中的愛國情感也會猶然而生,也會懂得用知識武裝大腦的必要性。為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同一時代下西方國家正在經歷哪些變革,在我國文化受到重創的同時,西方文化取得了哪些發展。再如學習我國古代經濟時,對于農業發展不同時代都制定了不同的農業管理制度,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每種制度的內容以及差異性。
最后,要從教材出發然后豐富史料內容。開展高中歷史教學,關鍵在于從教材內容出發,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深入了解。同時,要將教材中的圖片和圖表作用得到最大化發揮,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不是讓學生走馬觀花,將精力完全放在文字部分。比如學習辛亥革命后,很多學生知道我國是通過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而日本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形式,為何會存在這種差異。原因在于簽訂《辛丑條約》之后,清政府已經淪為西方列強的傀儡,良性改革條件已經不具備。不論是戊戌變法還是洋務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都是愛國救亡運動。
三、利用史料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高中利用史料開展教學時,教師要保證史料的真實性,所以教師要盡量獲取更加詳細的信息,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問題。同時,還需要清楚一點,史料雖然有助于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但是也不要過多引用或提供,否則會增加學生的閱讀負擔,甚至會影響教學進度。對于高中生來說,史料的利用需要注意漸進性和層次性,這樣會更加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的作用會更加明顯。在學生思維能力和歷史核心素養提升的同時,教師在課堂中應更好的發揮引導作用,確定學生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要合理利用史料,保證教學流暢度。
【參考文獻】
[1]陳源滋.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法[J].人生十六七,2018(2)
[2]尹成杰.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18)
[3]余海波.史料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成才之路,2016(31)
[4]張煌罡.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研究[J].新課程(中),2016(3):204
[5]李勇.史料教學在高中生歷史解釋素養提升中的應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6]王芳.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索及反思[J].新課程(下),2019(3)
(安徽省濉溪縣第二中學,安徽 淮北 2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