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變娣
【摘 要】情境教學法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開拓學生的思維,還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課外實踐、課堂提問等方式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讓學生能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地理;情境教學法;存在的問題;解決途徑
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景,并把學生帶入此情景,通過模擬體驗或感悟的方式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方法能夠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培養,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情景教學法的主要作用
情景教學法是對教學規律的返璞歸真,是對課改向縱深方向發展的現實回應,也是對教學策略研究的一個全新突破。它確立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其能夠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促進了地理教師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的變化,給當前的高中地理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二、當前情景教學法在課堂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形式缺乏多樣性
許多教師在課堂中采用情景教學方法時都會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通過視頻、音頻、文字以及圖片內容增加教學本身的生命力。但是,部分教師目前過于依賴多媒體設備,甚至有些老師到了沒有課件,不開多媒體設備就無法上課的地步。每節課幾乎都是教師講解———學生觀看的模式。長此以往,不僅多媒體本身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而且會使學生們的學習體驗受到限制,自身知識結構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影響。
(二)教師自身經驗不足
某些教師由于受傳統教育影響過深,導致其對情景教學的概念理解產生了偏差。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某些教師創設的情景沒有與教材知識相結合,導致其無法有效滿足學生自身的知識需求。其二,有些教師創設的情景過于形式主義,忽視了學生的理解程度,導致知識傳授的效果沒有得到體現。其三,某些教師自身社會經驗不豐富,口才能力有所欠缺,使得創設的情景不夠具象化,學生們很難融入其中。其四,某些教師對于課堂的控制力有所不足,無法有效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導致課堂環境十分壓抑,學生們的學習興致受到影響。
(三)創設的情境與教學內容脫節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高中教師已經意識到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開始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然而,高中教學任務重,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容易急功近利,創設的情境與教學內容脫節,如此不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高,還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導致教學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高中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深入性與抽象性,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特別是對于部分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有比較大的困難,容易導致在聽課過程中跟不上教師的講課速度,從而降低其學習的積極性,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而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教師通過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內容與知識,從而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在此過程中找到學習地理的規律與竅門,增強地理學習的整體效果。
三、策略實踐
(一)加強師生互動合作
良好的師生互動,才能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情景。這就首先要求老師要課前充分備課,精準備課,挖掘教材內容中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在愉悅和亢奮的狀態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其次教師要根據自身特征善于用幽默的教學語言扣住學生的心弦,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去激發學生,用飽滿的激情去感染學生,從而讓地理課堂中師生產生共鳴。我們就根據不同工業部門考慮的主導因素的不同,把工業分為市場指向型、原料指向型、勞動力指向型、動力指向型和技術指向型。用環環相扣的問題,采用師生問答式互動的方式,把學生帶到情景中來。
(二)巧用多媒體
當前,多媒體教學在學校中較為常用,它可以將抽象的文字知識轉變為具體的圖像、視頻,方便學生理解,從而使課堂教學效果得以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遵循適度原則,圖片、視頻的運用一定要適度,過少則無法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過多則容易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唯有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方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并讓其在活躍的氛圍中獲得知識。
例如,教學“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一課時,需要教師制作相關的課件,以此來展現我國當前土地荒漠化的真實情況,揭示土地荒漠化與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了解我國土地荒漠化的嚴峻形勢,并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更深的了解與認識。隨后,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上課內容進行總結,分析我國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危害及整治措施,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三)開展地理實踐
地理是一門研究自然規律與社會現象的課程,與生產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高中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且對實踐教學有著極大的熱情與興趣,教師可以此為出發點開展地理實踐教學,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實踐中體驗地理對生產生活的作用與價值,并獲得知識、獲得啟發,不斷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然而,實踐教學畢竟是一種比較繁瑣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前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設計教學的方案,如教學目標、具體的開展步驟,并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其對該實踐教學的看法,根據學生的建議對教學方案進行適當修改,從而使實踐教學能最大限度地契合學生的心理需要。
例如,我們秦安一所學校開設的校本課程——秦安旅游資源,由地理組老師來負責這塊內容的教學。地理校本課程的講授可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認識,讓學生通過實踐去尋找相關知識與答案。首先,應當幫助學生設立實踐目標:了解本縣的旅游資源,并就這些旅游資源的形成、分布及觀賞價值進行分析。隨后,學生可與教師進行溝通,并設定實踐計劃:走訪附近的旅游景區,了解景區中有哪些比較著名的旅游景點,以及景區的客流量、門票等信息,并對景點的形成與觀賞價值進行分析。隨后,學生可實地走訪當地的旅游管理部門,了解本地旅游景點的現狀及發展規劃等,從而加深學生對當地旅游資源的了解與認識,并了解到許多教材沒有的知識。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后再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這些內容的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四)提出探究性問題
提問是一種常用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僅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但部分教師課堂提問過于隨意,沒有深度,往往根據課文提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輕易找到答案,這樣的提問無法激起學生的思考欲望。因此,想要獲得高效的提問,教師要懂得根據學生的心理提出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并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情境,從而激起學生思考的興趣與探究的熱情,并最終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課時,教師可設計一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來增進學生對本章節內容的認識與理解。為了保護我國的森林資源免遭破壞,法律規定了伐木期,只有在伐木期方能進山伐木,且砍伐的樹木大多是那些枯死或比較高大的樹木。此時,教師可提出幾個探究性的問題來活躍課堂氛圍,如“如若法律規定砍伐樹木的高度,伐木人員如何測量一棵樹的高度?”“如若你是伐木人員,你會采取什么方式測量一棵樹的體積?”等等,此時,學生的腦海便會浮現一棵樹的樣子,并主動開動腦筋來思考解決辦法,以此提高學生聽課的熱情與興趣。
情境教學法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開拓學生的思維,還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課外實踐、課堂提問等方式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讓學生能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小軍.基于情境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效用的思考[J].學苑教育,2015,(18):86
[2]朱振學.體驗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6,(9):71
[3]楊秀艷.情境體驗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生物技術世界,2015,(10):213
(天水市秦安縣第二中學,甘肅 天水 7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