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利娜
摘要:作為外語學習中一個具體的語言系統,中介語貫穿于語言發展的全過程,其理論對于課程開發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需求分析階段,中介語理論是指導,引導著課程設計者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形式并組織教學活動;在材料和教學階段,教師要提供適當的真實性輸入,采用組塊教學法;在測試階段,教師要關注學習者的語言發展而非準確性,給予學生正確有效的反饋。
關鍵詞:中介語理論 課程開發 石化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205-02
隨著外語教學和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外語教學的研究重心從原來的“教”轉移到“學”,尤為關注外語學習者的心理過程。中介語理論從學習者的心理出發,結合語言環境,把語言學習過程看作創造性地建立一個新的語言系統的過程,為研究外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國內外雖有眾多中介語理論的相關研究,但大多都是和外語教學結合起來進行論述,而教學只是外語課程設計的眾多環節之一。中介語理論對于我國外語課程開發所產生的影響及啟示如何,亟待進一步探討。
一、中介語理論
1969年,Selinker在其文章Language Transfer中首次使用“中介語”這一術語,繼而在1972年題為“Interlanguage”的論文中對中介語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確立了中介語理論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地位。Selinker認為在人腦中存在“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它能從學習者產出的目標語言規范中觀察輸出結果。這種語言系統,我們稱之為‘中介語(IL)” [1]1。中介語不同于本族語(NL)和目標語(TL),它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語言系統,強調第二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向目的語接近的過程”,Corder使用“個人言語(idiosyncratic dialect)”這一名稱,著重強調學習者語言運用的獨特性。Ortega將其稱為“語言學習者的語言”,強調中介語貫穿于語言學習的全過程并且具有可變性。可變性為中介語的本質屬性,它表示中介語是一種動態的并非靜態的語言系統,會隨著學習時間、年齡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然而在有些方面,中介語又具有穩固性,即石化現象。
縱觀國內外文獻,雖然對于中介語的研究眾多,起步也很早,但是大多是與外語教學結合起來,雖已取得驕人成績,但要想促進學生的外語發展,只注重教學顯然不夠,課程編排、教師評價與反饋等因素都需考慮在內。外語教學只是課程開發中的一個環節,中介語對于別的方面的影響如何,研究者較少。故本文欲探討中介語理論對于課程開發所產生的影響及啟示。
二、中介語理論對外語課程開發的啟示
1.提供適當的真實性輸入
20世紀70年代,Stephen Krashen提出“可理解性輸入假說”,認為在二語學習中,可理解性輸入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研究,Krashen提出“i+1”這一術語,認為在二語教學中,語言輸入材料應該稍高于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這一假說和“可教性假說”不謀而合。“可教性假說”認為只有當學生有能力或已做好準備學習某種知識時,教師才有可能有效地進行教學。否則,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無功而返。盡管有研究發現部分并未做好充足準備的學生也可以從某些教學(比如:詞匯順序)中獲益,但先前知識可促進學習者學習,并幫助其成功到達學習的下一個階段。提高的輸入的真實性也應得到重視并考慮。基于使用的生成理論認為我們通過使用外語而掌握外語。Swain在1986年提出“逼迫性輸出假說”,該假說認為在交際或日常生活中輸出目標語可以觸發學習者的學習,畢竟語法的習得并不是基于規則或者演繹而得,而是由經驗或歸納所驅動。語言學習的目標并不是要達到目的語的水平,而是要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使得學生最終可以使用語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交際法教給學生交際技巧,提高其交際技能。
作為先決條件,課程設計者應該將這些結論考慮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目標群體、受眾、需求分析者以及資源群體應該收集相關數據或信息,辨別學生的現有水平,判斷其準備程度,幫助識別什么樣的知識、技能以及價值觀應該在學校里傳授;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什么樣的經歷應該在課堂上提供,從而給與學習者恰當、可理解性的輸入,為隨后的教材編寫和課程設計奠定基礎” [2]。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并根據學生的真實、具體的反應調整教學進度,切勿完全照搬大綱或者其他教師的教學計劃。
2.教材編寫和教學體現組塊教學法
如上文所言,在外語教學中可使用交際教學法促進學生的交際能力提升,但交際法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弊端就是石化現象。1972年“石化”作為專業術語首次出現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它指“外語學習者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性知識趨于固定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增加都無法改變這種固定狀態”[1]2。石化現象在外語學習的子系統中隨處可見(如音系學、語用學),它也存在于某個具體的語法知識點中(如過去式,冠詞等)。石化現象不僅存在于個體的外語學習過程中,而且在群體之間也會形成石化現象,從而產生新語種,如洋涇浜語、克里奧耳語、印度英語等。
Selinker認為石化現象主要是由語言遷移、語言材料的過度泛化、二語學習策略、交際策略五個因素所形成。而隨后的學者將這些原因歸結為環境、認知、神經生物學和社會情感等因素,Han更是將其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大類,認為二者共同作用,導致石化現象的產生。在眾因素中,語言轉移和交際策略發揮主要作用,石化現象的發生很大部分都是源自這二者。交際策略包括回避、借用、意譯等。洋涇浜語、克里奧耳語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過多使用交際策略的結果。而且過多使用交際策略會給學生一種錯覺,讓他們以為自己已經完全掌握目標語,沒有必要去學習相關的新知識或者更為復雜的知識,結果中介語就此僵化,停滯不前。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交際策略的利與弊,并在日常教學中恰當使用交際教學法這把雙刃劍。
或許我們可以采用組塊教學法來彌補交際教學法所帶來的弊端。研究表明,二語學習者對記憶模塊的依賴可以促進學生的交互動機和交際策略,從而促進二語學習。在現代學習和研究中,部分學者和研究者也發現公式學習不僅是交際和語言分析的跳板,同時在造就地道、流利的一語和二語學習者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外語課程開發中,我們或許可嘗試改變傳統的單字、單詞,將一些組塊或公式放在書本中,在課堂上(如寫作課、口語課)嘗試使用組塊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外語能力。
3.提供正確有效的反饋
二語習得順序具有可預見性和系統性,但是這些屬性不適用于描述二語習得的準確性。二語習得的過程呈“倒U形”發展,即在語言學習的最初階段和最終階段,學習者的錯誤較少,表現出較高的準確性;而在學習的中間階段,錯誤百出,準確性最低。究其原因,最初階段和最終階段較少錯誤量形成的原因卻是截然不同的。在最初階段,學習者秉承“一對一的原則”,會傾向于簡化外語的語言語法,并運用在相關的語境中,從而達到偶然的準確性,出現較少的語言錯誤。而在最終階段,學習者已基本掌握外語語法,可以盡量避免錯誤的出現。然而在中間階段,學習者往往會有更多的錯誤或糟糕的表現,但這并非就意味是壞事。相反,這種錯誤恰恰表明了學習者正在努力追求進步或重組現有中介語。教師通過這些錯誤,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現有水平和需要補充學習的知識點。考慮到這點,正確的糾錯性反饋在外語學習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反饋有正負之分,正反饋有確定、贊許的作用,而負反饋表示否定的含義。研究表明,負反饋在緩解過度泛化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而太多的正反饋會導致學習者的錯誤得到強化,從而產生石化現象。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正確的糾錯性反饋,并適當有效地改錯,不能只簡單地給出對錯判斷或分數草草了事。糾錯性技巧,如請求、確認、引導等,都可以促進學習者的修改性輸出,學習者的這種自我修復更有利于提高其對于輸出的監控能力,從而促進中介語發展。
當學生在作文中給出下列句子時:
I didnt went to the zoo yesterday.
乍一看,該生明顯犯一處錯誤,應得零分。但仔細斟酌和考慮,如果滿分為10,該生應得8—9分,原因如下:(1)他已掌握句子結構和造句規則,能正確寫出英語句子;(2)已掌握某些動詞過去式的不規則變化(went);(3)已掌握當動詞為不及物動詞,后面加賓語時,必須使用動詞不定式(went to the zoo);(4)掌握變換否定句規則,即在實義動詞前加助動詞構成否定句(didt went)。由此可見,教學者應該關注學習者的語言發展而并非僅關注準確性,否則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造成某些回避現象和石化現象,不利于語言學習的長遠發展。
三、結語
作為外語學習中一個具體的語言系統,中介語貫穿于語言發展的全過程,其理論對于課程開發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需求分析階段,它是指導,引導著課程設計者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形式并組織教學活動。中介語的可變性和系統性要求課程設計、教材編寫都按照一定的規律或順序進行,提供給學生可理解性輸入和合理有序的教學活動。再者,真實的語言輸入也應出現在教材或課堂中,使學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交際技巧,提高交際技能。課程設計者、教師應深知交際策略和交際教學法的利與弊,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組塊教學法,以緩解石化現象。最后,教師應關注學習者的語言發展而非準確性,給予學生正確有效的糾錯性反饋。誠然,中介語理論在課程開發過程中至關重要,但本文純屬對其理論知識的簡單描述,到底應該怎樣應用于實踐,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證研究,效果如何也需要進一步探討和驗證。
參考文獻: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10):209-231.
[2]Brown,J.D.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