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霞
摘 要:兒童詩富有童真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力、明朗的節奏等特點,又貼近兒童的認知水平、內心世界,易于讓學生接受和喜愛。但在兒童詩教學中普遍存在側重朗讀和理解或是注重仿寫等依葫蘆畫瓢的教學誤區。在當前核心素養時代,兒童詩的教學應該是以讀寫訓練為核心的語文實踐活動。文章以統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兒童詩《彩色的夢》為例,探討如何解讀文本和有效進行讀寫訓練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素養;《彩色的夢》;兒童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8-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3-0044-02
統編版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兒童詩在整冊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二年級下冊為例,整冊25篇課文有4篇兒童詩,占到16%。在語文核心素養導向下,兒童詩的教學要如何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呢?文章從以下兩大點進行有效探討:
一、多元解讀,體味兒童詩
(一)速讀,體會童詩意境
速讀兒童詩《彩色的夢》,教師不難發現它以兒童的視角,帶著好奇心和幻想,想象著彩色的鉛筆能描繪出一個個多姿多彩的夢境。從第一小節描寫夢境開始:彩色鉛筆“躺在鉛筆盒里聊天”讓我們回想起小時候悠閑、自在的生活。讀彩色鉛筆“在白紙上跳蹦”仿佛看到彩色鉛筆像是活了一般在畫紙上揮灑自如,這不正是兒童無拘無束的生活寫照嗎?接著第二小節把筆尖畫下的軌跡描繪成是“腳尖滑過的地方”,由綠色的草坪、紅色的野花、藍色的天空組成了一幅色彩明麗的大自然美圖。第三小節描繪在“蔥郁的森林里”有“雪松們拉著手,請小鳥留下歌聲”,筆者邊讀邊想這不正是小朋友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舞的生活畫面嗎?“蘋果般的太陽,又大——又紅!”加上這鮮艷的太陽,讓我們感受到這些景物像是在編織著一個美麗的童話,勾起我們童年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回憶。讀到第四小節“大森林的精靈”時仿佛自己就是神奇又自由的彩色鉛筆,置身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空氣中彌漫著“水果香“,林中有輕拂著臉頰的“季節風”,還聽到叮咚叮咚小溪的流水聲,恰似“紫葡萄的叮嚀”。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和通俗的語言為孩子們和讀者建構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這首詩是伴隨著女兒的降生而開始創作的,他希望孩子們都喜歡詩,“因為寫詩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二)細讀,發現教學價值
1.單元掃描,明意圖
統編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圍繞“美麗的童話”這一主題,編排了《彩色的夢》《楓樹上的喜鵲》《沙灘上的童話》《我是一只小蟲子》4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從文體上看,《彩色的夢》是一篇兒童詩,其他三篇課文均是童話。從內容上看,四篇課文的作者都是以兒童的視角用豐富的想象為我們展現了兒童稚嫩而有趣的內心世界。其中前三篇課文課后問題都安排了小練筆,而《彩色的夢》課后思考第一題“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彩色鉛筆畫出的夢,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意在引導學生把握詩句的節奏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想象畫面美;第二題“你想用彩色鉛筆畫些什么?試著依照第二小節或第三小節,把想畫的內容用幾句話寫下來”,旨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說出自己的美好夢境。不難看出課后這兩個問題正是為師生搭建了讀寫訓練的平臺,要好好利用和落實。綜合來看,編者安排這四篇課文旨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想寫、會寫童話。
2.細讀文本,解詩意
《彩色的夢》全詩內容緊扣題目抓住“彩色”和“夢”兩條主線,通過彩色的鉛筆描繪出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大自然美景,讓讀者感受到兒童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美妙的世界。全詩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為讀者展現了美好的夢境和美麗的大自然。
這首兒童詩共四小節:第一小節作者把彩鉛比作一大把彩色的夢,又用擬人的手法“聊天”“蹦跳”表達快活的心情。第二小節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再現彩鉛所描繪的色彩明麗的大自然美景。每個句式都有固定的句式(量詞+景物+顏色),并且破折號的應用既表示聲音的延長又強調色彩的絢麗,為讀者展現了兒童多姿多彩的世界,讀起來朗朗上口,又極富音律美。這一小節句式相同,寫法上有明顯的特點,易于模仿。第三小節中,詩人在森林里編織美好的夢境,夢境里有雪松們、小鳥、煙囪、太陽等。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他們在森林里的快樂生活。因這一小節在句式上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所以仿寫的難度相對較大。第四小節把彩鉛說成是又神奇又可愛的“精靈”。詩句內容不僅有視覺上的沖擊,還有嗅覺、觸覺和聽覺上的想象,詩人想象著空氣中似乎還彌漫著“水果香”和“季節風”拂過的感覺,還聽見溪水潺潺流動的聲音,恰似那紫葡萄在叮嚀著什么。詩尾的省略號說明這美好又神奇的夢境還在延續。整首兒童詩充滿豐富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夢是有色彩的,是動聽的,是可以觸摸到的。
3.了解學情,定學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我們不難看出,“誦讀”“想象”就是閱讀兒童詩的方法。而一、二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讓其體會兒童詩優美的語言和所表達的情感,提升讀寫訓練的有效性?!恫噬膲簟愤@首兒童詩不僅音律美,畫面感也強。
二、讀寫結合,提升核心素養
多元解讀兒童詩,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課堂的教學,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兒童詩的語言簡單易懂,內容又貼近兒童生活,所以非常適合學生對其進行仿寫和創作。特別是仿寫兒童詩是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蘋果”。《彩色的夢》課后第二題正是體現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讀寫訓練點,也是兒童詩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師不妨結合文本的解讀,用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策略進行教學。
(一)細化朗讀促仿說
大部分學生看到這個題目都會選擇第二小節進行仿寫。為什么呢?且看第二小節的詩句:腳尖滑過的地方,/大塊的草坪,綠了;/大朵的野花,紅了;/大片的天空,藍了,/藍——得——透——明!
因為第二小節構句規律一目了然,教學時只要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就能仿成。在教學第二小節時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教師范讀,播放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讓詩句變成一幅大自然的畫面,畫面有綠色的草坪、紅色的野花、萬里無云的天空等。第二步是自由品讀,學生沉浸在美妙的大自然的同時引導學生聯想,交流“你還想畫什么”,學生一下子就說有小河、小溪、果樹、太陽、風箏、各種動物等,此時教師可以相機追問這些事物的色彩。第三步是對比讀,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朗讀發現第二小節的構句規律,第二小節是由三個相同的句式組成的排比句,共同點就是描寫景物都是運用合適的量詞和相匹配的色彩詞。同時讓學生明白這么多色彩的事物組成的圖畫就是“彩色的夢”,也就是說表示色彩的詞語在仿說仿寫時要體現。不同之處是最后一個句式中顏色的描寫用了三個破折號,強調顏色的程度。第四步是句式仿說,讓學生根據不同句式特點對想象到的景物進行仿說。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例如,有“大個的太陽,紅了”“大片的云朵,白了”“大個的蘋果,紅了”“大個的長頸鹿,花了”“大片的河水,清了,清——得——見——底”“大片的樹林,綠了,綠——得——發——光”“大只的風箏,黃了,黃——得——耀——眼”……這樣仿說后再讓學生動筆把仿說的句式組合成排比式的詩句也就輕而易舉了。
(二)搭建支架促仿寫
選擇第三小節來教學該如何實現讀寫結合呢?我們來看第三小節的詩句:在蔥郁的森林里,/雪松們拉著手,/請小鳥留下歌聲。/小屋的煙囪上,/結一個蘋果般的太陽,/又大——又紅!
對比第二小節,讀者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這一小節的構句規律。但是通過朗讀,讀者可以發現第三小節的詩句還是有章可循的。教學中,筆者嘗試從四個步驟啟發學生的思維:第一步拆分讀。第三小節詩句共六行,拆分讀就能發現第一行“在蔥郁的森林里”是寫想象“在哪里”,后面五行寫鉛筆描繪的景物有“雪松們、小鳥、煙囪、太陽”等,這些景物組成森林這個地方的畫面。第二步品讀。讓學生體會第一句“雪松們拉著手”“請小鳥留下歌聲”都是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兒童快樂的內心世界。第三步借助畫面讀。《彩色的夢》分為“彩色”和“夢”兩條主線,第三小節都是想象的內容,都是“夢”,那“彩色”體現在哪里呢?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畫所描繪的森林畫面,“蘋果般”“又大又紅”的太陽和“蔥郁”的森林在色彩上形成鮮明對比,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這樣讓學生理解這節詩中的“彩色”與“夢”這兩條主線是并行的,為其仿寫做好鋪墊。第四步搭建支架。仿寫需要技巧的教學,而搭建支架就是為了讓學生易于模仿,順利攀爬晉級。
教師為學生找好想象的生發點,可以提供兩三幅地點明確的圖畫,例如,在清澈的池塘里,在蔚藍的天空下,在綠油油的田野里……提供幾個“在哪里”,讓學生自由選擇想象的原點,再生發想象這個地方有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點,如在清澈的池塘里有小魚、青蛙和粉色的荷花,還有又圓又綠的荷葉等。最后引導學生盡量采用擬人的手法來描寫景物。如,在清澈的池塘里,小魚在玩捉迷藏,邀請青蛙來參加。粉色的荷花下,擠滿了一片片荷葉,又圓——又綠!在蔚藍的天空下,風箏翩翩起舞,引來白云來比賽。孩子們的頭上,頂著一個五彩的泡泡,又大——又亮!……在經歷過拆分讀—品讀—借助畫面讀—搭建支架后,學生就可以自由模仿。此時,教學已經讓學生明確詩句的內在結構,加上兒童想象的天賦和原有的語言積累,完全能夠自由騰飛。
綜上所述,以低年級兒童詩教學為例的文本解讀對提高讀寫訓練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從教學實踐中發現提高讀寫訓練有效性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多元解讀,讓師生走近作者,感受語言,明確編者意圖,了解文體特點,發現文本奧妙,從而為提高讀寫訓練的有效性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澳莉.激發興趣開辟渠道培養個性——小學語文童詩教學初探[J].宿州創作學院學報,2007(6):155-157.
[2]王珊珊.讓童詩打開認知世界之窗——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16(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