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化高中歷史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無限生命活力,與學生的心理活動密切聯系。在當今新課標和高校選拔人才的新要求下,只有深入研究學生心理,才能利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從而優化歷史課堂,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僅從定勢思維效應出發,結合2019年歷史高考全國卷,分析歷史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讓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呈現出新的活力。
關鍵詞:定勢思維效應;高考試題;歷史教學
一、 定勢思維效應的定義
定勢是指在先前的活動中形成的,影響現在問題解決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定勢也叫定向。定勢思維又為思維定式,是指人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照現成的方案或程序,用慣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長期工作在一定環境之下的人們,長期下來就會形成一種定性的思維方式,他們習慣于從固定的某個方面來對某一事物進行觀察和洞悉,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來理解事物。例如,人們通常認為杯子就是用來盛水的;小女孩一定喜歡粉色等。
積極正向的定勢思維能促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進行知識與能力的正向遷移,從而養成正確的學習模式和獨立自主的能力,而錯誤的定勢思維則相反。所以,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盡量消除定勢思維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還要充分利用其積極方面的影響。
二、 打破定勢思維效應的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理論
教育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是被動的,而是主動自發的參與”,這便是建構主義,其主要觀點為學生學習理解知識都必須以自己已有的經驗作為基礎,但由于個體的經驗各有不同,理解能力和世界觀也有所區別,因此原有的知識結構就成為建構主義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地位,他們必須不斷探索知識,教師是主導地位,引導和通過與同學和教師的協商合作,在他人的幫助下建構新的知識與能力。總之,建構主義體現了人在學習過程中認知規律,同時也為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提出了理論依據。
依照建構主義的理論,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絕不只是滿堂灌、死記硬背的過程。學生不但要學習新知識,更要參照已有的知識經驗加以理解同化,不斷思考并嘗試解決新問題,并在完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發展歷史思維能力。這不但有助于學生高效地吸收掌握歷史知識,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與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二)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人本主義學生觀認為,不能一味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要把學生當人來看待,相信學生自己的潛能。”他認為教師應該確立以自由為基礎的原則,并提出教師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相信學生的潛能。教師的任務不是傳授學生知識,教師只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發揮,學到自己所需的一切知識。
依照人本主義理論,教師在教學中是以促進者、幫助者、合作者等角色出現的,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自由發展空間,給予學生關愛和尊重,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索學習。
三、 定勢思維效應在高考試題中的體現
(一)積極作用
首先,定勢思維效應有其積極的作用,它能將新的學習情景歸化為舊的學習情境,擴大已知知識經驗的應用范圍,從而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
如全國高考二卷第25題,通過考查董仲舒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大一統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強調漢代思想的兼容并蓄,答案為現實統治的需要;第27題考查中國古代商業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為商業活動規模進一步擴大;第32題考查古希臘的人文精神,答案為希臘哲學主題轉移到人。此類試題還有一些,這些試題都注重對學生基本歷史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查,只要是學過并掌握了相關知識點,那么在這種相似的情境中,學生是可以將知識進行正向遷移從而完成試題的作答。
(二)消極作用
然而在新課標高考下,歷史題目對于學生的各項能力都有全方位的考查,這便使懂得如何打破定勢思維效應的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思維靈活的學生在新情境、新材料的題目中也更能應對自如。
如全國高考卷二第41題,以“海關稅率”為主線,將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相關史實串聯在一起,打破現有專題模塊式的教材體例,體現了明顯的通史思維,歷史課程標準也提出:新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以通史的敘事框架,展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課程。”足以體現培養學生通史思維的重要性;另有第42題,一改以往命題風格,大膽呈現一段“沒有觀點”的史料,立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說明理由,考查學生對近200年來歷史的解釋,可贊成、反對或修改,能自圓其說即可得分,真正地體現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很容易拉開學生的層次,明顯地體現了對學科思維和學科素養的高要求。像這樣拉開差距的試題在高考試題中屢見不鮮,既體現了《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也貫徹落實了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五育并舉”的鮮明導向,還考查了學生的學科素養和通史思維。這便對學校、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打破原有的狹隘的定勢思維,使學生的發展順應新的標準,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四、 如何打破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定勢思維效應
(一)教師:開闊視野、開放環境、知識貫通
首先,教師應多學習,及時更新自身信息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經驗。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和社會史觀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的關注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就主干知識運用新史觀去闡釋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重大的歷史事件從不同角度理解會有不一樣的認識。其次,教師應該做好備課環節,認真規劃課堂上的每一個小細節,保證以學生為主,為學生自由討論、合作探究提供一個包容的環境。最后,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歷史知識進行聯系貫通,這主要包括歷史知識和學科知識的聯系貫通。歷史知識主要就是從縱向、橫向等多個方面進行聯系,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學科知識則需要打破學科界限,充分利用語文、數學、地理等各種學科的相關知識以及思維方式,打破固有的歷史學科界限,進行學科之間的聯系貫通。
(二)學生:主動思考、融會貫通、創新思維
首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受到權威定勢的局限。對于教師和課本堅信不疑,喪失了自主學習和思考探索的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告訴學生敢于質疑課本和教師的結論,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錯誤,而應該不斷思考、追求真理。其次,學習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學生要在主動思考的基礎上,善于將已有知識進行整理、分化,在需要的時候能調動出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受特定環境的影響,打破定勢思維。最后,學生要具有創新意識,要學會在經典陳腐的觀點中尋找不同的突破口,擺脫塵規舊俗的束縛,勇敢發出不同的聲音,提出自己的新觀點。當然這種新觀點也并非天馬行空,學生必須對此觀點進行反復的推敲驗證,善于求證求真。
(三)教學材料:教材為基、縱橫為框、適當增添
首先,教材是每個同學必須掌握的必備歷史知識和技能,是歷史教學務必完成的任務,因此對教材解讀和學習是基礎。其次,教師要將歷史知識的縱橫框架講清楚,使學生能建構一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這也符合新課標中的培養學生通史思維的要求。最后,要在學習教材通史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添加鄉土史材料以及各種視頻音頻資料等,這些知識可以彌補教材正文的不足,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
五、 結語
總之,在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的高考評價體系下和2019年高考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以及高校選拔要求下,歷史學科已然要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本文僅從定勢思維這一個方面進行簡單分析。目前來看,為應對新課標高考下的歷史試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我們要不斷探索定勢思維對歷史教學的影響,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盡量避免其消極作用的輻射,在致力于打破定勢思維的思想指導下,進一步優化改進高中歷史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從而在幫助學生提高歷史學習成績的同時培養優秀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76.
[2]趙卿敏.課程論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148.
[3]張針琴.高中歷史學習中如何突破思維定勢[J].課程教育研究,2017(39):124-125.
[4]馬自玲.淺談思維定勢與中學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7(9):30-31.
[5]毛陸民.歷史教學中如何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J].教師之友,2000(6):34-35.
[6]胡彥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J].駐馬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1):102-104.
[7]趙麗君.也談如何突破思維定勢優化歷史課堂教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5(12):521-522.
[8]劉喜峰.轉變思維定勢 優化學習方法:談歷史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5):62.
[9]王斌.初中歷史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15-17.
作者簡介:
王秀琴,重慶市,重慶市沙坪壩區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