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冰 葉夢萍
【摘 要】本文論述聲樂混合式教學在高職音樂教育專業中的應用,從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出發,分析高職聲樂教學改革中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價值,針對高職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過程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提出高職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策略:建構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整體思路;構建與完善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課程信息;進行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下課程單元教學設計與職業訓練;做好“教”與“學”間的引導,完善多元化教學評價的設計;建設具有職業性、獨特性和地域性的課程。
【關鍵詞】高職 音樂教育 聲樂教學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3-0178-03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性教學模式,它把傳統教學方式與數字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相結合,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中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運用混合式教學,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聲樂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理想的教學環境,它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表現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更有利于提高聲樂課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此,本文試從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出發,分析高職聲樂教學改革中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價值,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過程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提出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實施策略,以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
一、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聲樂在高職音樂教育專業中屬技術技能類課程,開設于1-4(5)學期,是本專業的核心課程,直接與小學音樂課教學相聯系,是學生職業能力與發展的重要技能。三年制高職音樂教育專業由于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較短,通識課程占的學時比例較大、生師比與教學成本都直接影響到學生聲樂課的實踐課時的相應減少;高校的擴招、專業方向的增加等,間接造成聲樂教師工作量的增加,在高強度的工作中,教師很難保證聲樂課的教學質量;傳統口口相傳的師徒教學方式很難滿足學生和社會職業的要求。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改革迫在眉睫,而現階段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所遇瓶頸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生源不佳。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自2016年起變為國控專業,招生錄取發生了大變化,即考生不用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藝術類高考而僅憑高考文化分成績填報錄取。正因如此,專業在招生時招了大量零音樂基礎的生源,其中不乏學生音準、節奏、嗓音有問題;少部分學生持“報個大專有書讀”的思想填報,最后因文化底蘊薄弱、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態度懈怠而提不起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和形式有待優化。當前聲樂課的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相關的基礎學科知識融入和學科間的開放合作不夠,課堂的教學內容合理性有待提高。現階段教學形式也比較傳統單一,大多數聲樂課堂是練聲—學歌的模式,師生在教學學習時容易出現重聲樂技術輕專業理念的現象,這與職業的銜接力度不夠,不能很好地把聲樂課教學與小學音樂課歌唱教學相結合,不能很好地體現新職業教育關于深化改革、優化學科布局的理念,一定程度上缺乏小學音樂教師所需要的“一專多能型”和“應用型”學習培養環境。
(三)教學評價、評估監督系統單一。按以往慣例,檢測聲樂課教學情況主要是通過上課時的回課狀態,期末考試、比賽、演出的表現來進行,這其中更多的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但這種僅以技術為目的的單一的評價、評估監督模式根本無法全方位檢查教學質量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特別是對學生是否能適應以后的“小學音樂教師”角色、是否能對小學生進行歌唱教學等職業崗位銜接的掌握無法判斷,可見現階段在教學評價上更多的是重視對聲樂技術的檢驗,而輕視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檢驗。
(四)缺乏與專業相對應的實用教材。由于高職三年制的教學周期短,現階段高職聲樂課在教材的使用上大多是借鑒本科院校的聲樂教材并進行“壓縮”,教材上以歌曲的譜例、歌曲分析為主,專業理論及教學法相關的內容較少。這樣的教材重視歌曲積累和演唱技能訓練,但涉及兒童聲樂教學的相關內容較少,沒有很好地和小學歌唱課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因此現階段的教材對學生走向崗位后的實用性不強,教材內容與就業崗位所需融合度不夠。
二、高職聲樂教學改革中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價值
高職聲樂混合式教學重點突出信息技術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職業情景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打破原聲樂教學只在課堂的授課方式,促進了聲樂課程混合式教學的改革與探索,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
(一)有利于課程教學資源的整合,推動課程研發。通過信息技術平臺與課程體系的整合,混合式教學有利于聲樂學科的課程研發。將信息技術環境與課程導入、教學活動組織、實踐實訓、學習支持、課后復習、教學評價等要素整合,將聲樂知識與專業綜合素質能力訓練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開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與能力,使得學習內容更具前沿性和時代性,使教學形式更具活力,從中體現自主性、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的結果更具探究性和個性化。另外,聲樂混合式教學可以引起教育變革的思考,讓知識傳授在教室外,知識內化在教室內。
(二)有利于課程的實踐內容與職業性結合,體現產教融合。在強調以基礎性和實用性為前提的新網絡環境下的聲樂教學,聲樂混合式教學將職業教育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實踐內容進行整合,通過不斷修正、優化和完善教學內容與設計,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高度融合,完善現代化職教精神。聲樂混合式教學依托計算機技術、高速校園網和互聯網實現多媒體交互式教學,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有效實現在線課程學習、交流互動以及在線評價的一系列教學目標。聲樂課程通過混合教學模式結構,改善學生職業教育學習環境,落實好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提高聲樂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突出特色和職業性。
(三)有利于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擴充,拓展開放式學習方式,突出個性。首先,混合式教學模式破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進度,實現個性化學習,達到“因材施教”的同時使更多的學生享有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其次,課程的表現形式和考查形式更加豐富,模塊式的知識板塊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夠通過多種形式表達知識內涵和特點,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記憶,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有效教學。最后,通過線下、線上教學更有效地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使學習與教學質量的評價更加全面、系統。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過程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利用信息技術平臺與課程體系整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近年來被各學科廣泛運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聲樂類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我國高校卻寥寥無幾,且大部分都流于表面和形式。邱琳琳編寫的《互聯網+教育模式在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和周涵的《淺談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應用與研究》主要側重在聲樂教學的方法、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對如何進行模塊式知識梳理、項目導學、課程評價方式、產教融合以及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校本教材的開發等方面都沒有深入研究,因此教改的力度并不大,課堂教學構架還是過于傳統,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還是相對單一局限,特別是高職院校的聲樂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更是處于空白的現狀。要想加大改革力度,協調推進,深化應用、完善課程線上線下教學,建立一個更科學、更實用、更系統的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和探究,使之持續性發展。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須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問題一:如何進行線上線下的課程建設?
這其中包括:探索建立較為系統、完整的學科校園網絡教學平臺;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建立并實施一套整合的聲樂學科課程教學設計模式;等等。
問題二:如何讓聲樂教師融入學科研發和實施當中,并在其中發揮作用?
包括:發揮各聲樂教師的專長;分工合作完成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好模塊式知識梳理與項目導學;教師集體調研與研討,分析相關政策、文件等及相關混合式教學的成果,分階段要解決的問題;進行階段性檢測與調整;等等。
問題三:如何通過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進行監管和執行?
包括:建立線上學習量化考核系統;建立學習小組與學習方式,完善學習小組負責人的職責;設計個人、小組、課堂學習實訓內容及專題討論內容;提交單元學習內容與心得;進行階段性檢查、通告、演出、比賽;等等。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實施策略
(一)建構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整體思路。通過文獻、資料收集、調查與訪談等方法,調查、研究其他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的教學及混合式教學的相關情況,為課程建設汲取經驗;探究國內外學科資料以及其他學科混合式教學的方法和經驗,進行分析提煉;深入解讀和把握好政府、教育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和文件,結合學校實際、地域文化和專業特點,通過與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的訪談,來分析學情和職業要求,確定聲樂混合式教學目標,并對照標準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力求建構起一個相對系統、完善、科學的基于現有信息技術環境、職業教學環境的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具體建構思路見圖1、圖2。
(二)構建與完善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課程信息。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包括校園網站聲樂學科學習平臺和移動互聯網學習平臺的建設,達成資源共享,并對學科知識進行模塊式和系統性梳理,構建一個生動形象、豐富全面的聲樂學習和教學體系,如聲樂基礎知識與發聲訓練(包括聲樂基礎知識梳理、發聲技術訓練要領與練聲曲、相關的視頻、微課、文字描述片段、圖片、遠程網絡教學等);中外藝術歌曲(包括中外藝術歌曲發展脈絡、時代特點及代表作品等,以及相關的視頻、微課、文字描述片段、圖片、遠程網絡教學等);地方戲曲與民歌(中國地方具有代表性戲曲和民歌、唱腔風格特點、民歌的體裁等,以及相關的視頻、微課、文字描述片段、圖片、遠程網絡教學等);中外歌劇、音樂劇片段(中外歌劇、音樂劇簡要的發展脈絡、代表作、著名唱段演唱要求等,以及相關的視頻、微課、文字描述片段、圖片、遠程網絡教學等);中外兒童歌曲(結合當地小學教材進行梳理,包括兒童嗓音訓練與保健、兒童歌曲演唱方法與表現、小學音樂課堂各環節教學特點等,結合內容整理相關的視頻、微課、文字描述片段、圖片、遠程網絡教學等);新歌篇(根據需求進行更新,滿足不同能力的學生需求);等等。聲樂混合式教學建立在線交流、答疑、評價系統,通過線上課程信息的構建與完善,拓展學生學科和職業知識的學習與積累,通過線上學習與交流,實現個性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進行聲樂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下課程單元教學設計與職業訓練。教師設計好課程單元導學(知識要點、脈絡、思考、練習內容等)、課堂教學內容選擇(包括教學方式方法)、課堂學習評價方式、職業情景學習模擬環節設計等教學環節,并與線上學習相結合,做到知識傳授在教室外,知識內化在教室內。
教師經過課前線上導學,讓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內容,然后,在課堂上教師教學重點放在答疑解惑、解決知識的重難點上,通過“評”“教”“練”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提升學生的鑒別能力與專業能力;教師通過實踐實訓教學來解決學科的共性與個性問題(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點來做學習內容的調整),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把學科內容與職業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片段式的職業情景模擬,更好地對接職業崗位,提升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使課堂教學成效更加合理、實用。
(四)做好“教”與“學”間的引導,完善多元化教學評價的設計。聲樂課具有專業性、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等特點,所以,教師必須建立師生間“教”與“學”的引導實踐過程。教師可根據章節內容設計閱讀與觀看內容、知識考核與探討形式、專題討論內容、職業訓練內容、單元回課內容、學生提交學習心得等,督促監控學生學習過程,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師生間利用個體學習、協助學習、團隊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建立更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充分發揮考核作用;師生通過采用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完善、提升師生和生生間的合作,同時更好地檢查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檢測聲樂混合式教學質量,應進行全方位的“教”與“學”的考評,實現多元化評價模式:最終成績=平時成績(占60%)+期末成績(占40%)。平時考核形式:登錄平臺學習次數(5分,不少于16次)、發帖討論次數(3分,不少于10次)、課堂考勤(3分,遲到5次或曠課兩次以上,此項為零分)、小組學習成員互評(4分)和課堂作業成績(45分,其中歌曲回課不少于四首占40分,職業情景模擬訓練占5分)。
(五)建設具有職業性、獨特性和地域性的課程。課程的優化與開發必須注重實踐教學與職業性的對接,完善職業教育特點,深化應用。課程建設要善于借鑒目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學會融合創新,突出自己的特色,使學科更具先進性、開放性、合作性。高職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宗旨應該是服務地方經濟與文化教育,隨著民族文化越來越引起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內容在小學音樂教材中的運用凸顯出來,特別是地方民族音樂,而如今我們所使用的聲樂教材,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壓縮版,教學內容與就業崗位所需融合度不夠。對此,應結合“混合式”教學要求,積極開發具有當地職業教育特色的聲樂教材,教材要確保知識內容的單元化、模塊化、系統化;凸顯項目訓練與職業訓練,強調實用性和職業性;要富有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以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學科知識。
總之,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應針對地方和本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特點,深入開發并優化聲樂課程,圍繞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性訓練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實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通過線上課程信息的構建與完善,線下課程的教、學引導,多元化的質量保證監督,完善混合式教學模式,推動職業教育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沁柯.互聯網時代下的聲樂表演混合式教學探究——評《高校聲樂教學的歌唱技法與歷史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9(9).
[2]馬兵,邱澤垣.在MOOC下混合式教學在高校聲樂課程中的研究[J].黃河之聲,2019(5).
[3]伍頂.基于微課教育分析音樂教育模式的革新思路[J].赤子,2017(3).
[4]吳凱.微課在聲樂教學中的創新型運用[J].藝術教育,2017(7).
[5]何婷.高校聲樂教學質量評價:困境與出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6]邱琳琳.互聯網+教育模式在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8(12).
[7]周涵.淺談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應用與研究[J]戲劇之家,2016(11).
[8]周涵.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研究的應用與研究[J].黃河之聲,2016(12).
【作者簡介】黃小冰,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葉夢萍,通訊作者,碩士研究生,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音樂教育專業負責人。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