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辦公平而優質的教育,關鍵在鍛造一支有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高的教師隊伍。造就好教師,成就好學校,要以凝練學校文化為起點,涵養源自文化認同的敬業精神;要以建立有效機制為路徑,促進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專業成長;要以研究源自教學實踐中真實問題的課題為抓手,推動教師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教育,不斷提高教書育人本領。
【關鍵詞】學校文化;機制建設;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0-0009-03
【作者簡介】許軍,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上海,200050)校長、書記,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宋·李覯《廣潛書》
在我們看來,好學校的特征是:教育觀念先進、課程體驗豐富、教學機制有效、教師敬業專業、校園陽光快樂。成就好學校,涵養孩子的靈性,讓校園里每個人向陽生長、向上而行,向快樂與成功進發,關鍵在造就一批好教師。
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教師團隊。因此,凝練學校文化,增強價值引領,涵養源自文化認同的敬業精神,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起點。
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有紅色的基因、光榮的校名、優良的辦學成效?!袄侠蠈崒嵽k學,嘔心瀝血育人”的辦學傳統,激勵著一代代“延安人”的成長。學校努力將文化內化于師生的精神世界,外顯于教育的細微之處。一方面將延安文化的內涵融入誠正講壇、道德講堂、開學第一課、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微信課堂等載體中。另一方面,通過常規文化品牌活動數學周、科技節、語言節、冬之韻等活動的次第展開,弘揚師德風范,體現師道傳承,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營造良好學風、教風、校風。
隨著辦學經驗的不斷積累,人本導向、行動導向、合作導向、業績導向成為學校文化建設中被賦予的新元素,引領延安初中的教師在日常教學、待人接物時做到寬待人、嚴對事、講合作、重堅持;在育人過程中學會尊重、傾聽、呼應、擔當及以理服人,用行動詮釋“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辦學理念;自覺落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挑戰、學有所長、和諧發展、收獲成功”的教學追求,積極投身于具有“豐富性、系統性、挑戰性、選擇性、綜合性”的課程建設,以千姿百態的教育行為,涵養生命的靈性,成就千差萬別的人。
一所學校怎樣才能匯聚、生發出一批批優秀教師?我們認為,關鍵在于形成良好的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循徑而上。
(一)構建“漸進式”教師專業發展機制
在深入了解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我校對各階段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目標和實現措施,旨在落實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搭建教師專業成長階梯。
1.明晰各階段教師主要發展目標。
職初期教師主要發展目標:站穩課堂,逐步適應教育教學工作;成熟型教師主要發展目標:共建課程,努力發展自身專業特長;骨干型教師主要發展目標:研究課題,突破平臺期,教有所長。
2.訂立各階段教師專業研修方案。
完善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旨歸的校本研修,堅持分層分類研修的原則,研修對象、研修內容、研修方式等根據教師需求進行“量身定制”,對職初期教師、成熟型教師和骨干型教師提出不同的研修要求。
(二)打造“專題式”青年教師培養機制
學校在外聘專家帶教指導的同時,還通過公開招募,在校園內甄選培訓講師,開發面向青年教師的“青椒課程”。圍繞專業精神、學科專業、育德能力、科研創新四個方面已形成30多個專題,如“造就孩子,成就自己”“深入文本鉆研,淺出教學設計,打造高效課堂”“新教師如何評課”“以個性化班級活動為載體,促班集體建設”“今天怎樣做教育科研”等,幫助青年教師更快更好地解決如何有效進行教學設計、說課、聽評課、作業設計等實際問題。
(三)建立“實踐式”教師專業成長機制
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教師在課程設計與實施中不斷成長,成長后的教師又不斷優化完善課程,使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1.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科學課程是一門在六七年級開設的,涵蓋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理等多領域的綜合學科。單科背景的教師,其知識結構難以滿足科學教學的要求。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學校統籌規劃,從物理、化學、生物學科中選拔教師組成備課組,發揮各科教師的專業優勢,聯合備課、合作探討,梳理整合各科相關知識,在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豐富專業知識,滿足了科學課教學的要求,也形成了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的科學教學團隊。
2援校本課程開發實施。
在校本課程的特色化實施方面,學校構建自主選擇、多元優化的校本課程體系,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近百門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課程,并實行跨年級走班教學。在對現有課程進行梳理、完善、再開發的過程中,眾多教師實現了從“學科層面”到“課程層面”的轉化,促進了成熟期教師再成長。
(四)創生“主題式”教學研修提高機制
我們注意到,備課組、教研組研修,青年教師沙龍,說課比賽,教學設計比賽等常規研修,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大有裨益。但是,大一統的學習研修活動缺乏針對性。有鑒于此,我校創生了學科主題式研修機制。在骨干教師引領下,開展學科主題校本研修,如,數學組的“高觀點下的初中數學教學”、語文組的“統編教材自讀課文處理方法”、英語組的“作業評價”、班主任們的“明德·修身·養習課研修”等,意在促進各學科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推動教師成長,促進形成優秀團隊、優勢學科。
為促進成熟期教師突破平臺期,教有所長,學校推動開發“項目組”或者“課題組”,以科研課題(項目主題)為載體,促進成熟期教師以研究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指向開展教育研究,促進自己并影響教研組內教師的教研水平再獲提高。
(一)項目研究———基于“項目制”的創新團隊建設
學校在五年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將一流師資梯隊建設融于“項目制”團隊建設中?!绊椖恐啤苯ㄔO的目的是針對學校發展實際,由骨干教師帶領青年教師共建“學習共同體”,通過總結及成果交流活動,實現教師的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組建了“基于視頻分析的教師發展研究”“班主任主題活動設計工作坊”“物理網絡課程開發”“閱讀領航優化策略及成效”等創新團隊。
數學教研組成立了“學科背景下的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探索”的創新團隊。團隊與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核心數學與實踐重點實驗室”合作,著力探索研究數學資優學生潛質的甄別方法,形成數學資優學生的發現、選拔和培養機制。此外,團隊還參與了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的一個子課題“中小學數學教科書中滲透核心數學素養的整體設計”。通過創新團隊建設,將數學組打造成一支具有較高學習力、研究力的師資梯隊。
(二)學術研究———基于課程建設的課題研究
學校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通過成熟期教師的學術研究,促進高端型骨干教師的提高,并逐漸形成骨干教師梯隊。
“中華傳統文化”創新團隊呼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立足教師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整合歷史、美術、勞技三個學科資源,根據學校育人目標,開發形成中國玉文化、中國書法藝術、中國古錢幣、中國陶瓷文化、中國布藝、中國服飾文化六個專題,匯聚教師智慧,提煉教法與學法,形成課例,形成了課程開發的案例,積累了課題研究的資料。同時,通過編撰各專題教學材料,完善課程整體架構,引導教師將經驗轉化為研究成果,激發發展內驅力。
近年來,延安初中以課程教學改革促進教師隊伍建設初見成效,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部優課市優課評選、上海市教學成果獎評選等獲獎頻頻,學校還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實踐證明,以文化鑄魂,專業研修,課程驅動,學術引領,造就好老師,才能成就好學校,成就千差萬別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