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勇
摘 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促進學生“智力、能力、覺悟”的有機結合與共同提升。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時要做到以下幾點:明確教學目標,重視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合作探究;開展課外活動,拓展探究空間。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探究式教學法;教學目標;教學情境;問題導向;課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5-0016-02
探究式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索知識。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能夠自覺主動地參與探索任務,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lián)系,從中找出規(guī)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認知模型和學習方法架構。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探究式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素質,對促進學生個體及社會的發(fā)展均具有重要的價值。探究式教學的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有很多相似之處,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可以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并能夠提高課堂實效。為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尋求和建立學科知識、具體探究活動及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之間的紐帶,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那么,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法呢?
一、明確教學目標,重視能力培養(yǎng)
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做到教學目標永不偏離,既將教學活動開展得熱熱鬧鬧,又能讓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首先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并確定實現(xiàn)這些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活動載體。然而,學習目標的達成是需要具備一定能力或技巧的,所以教師開展的各種教學活動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考辨析能力等。為此,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能力。
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中的“公平正義的價值”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課程內容的教育價值,設置如下教學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公平正義是美好社會應有的價值追求,增強崇尚公平、追求正義的情感;領悟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的永恒目標,是法治社會的核心價值。能力目標:明確公平是一種態(tài)度或行為方式,提高對公平的內涵的認識,提高在學習和生活中體驗公平的能力;增強對正義行為與非正義行為的價值判斷和辨別能力。知識目標:知道公平、正義的基本內涵;理解公平、正義的價值。明晰課時內容的核心素養(yǎng)指向,科學設置三維目標,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只有真正落實教學目標,并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培養(yǎng)學生應有的能力或技能,才算是符合新課改需要的課堂改革。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學法具體應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時,若想達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交流的效果,離不開教師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只有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需要的課堂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適當引入教學所需要的時事熱點新聞事件,抑或與課堂有關的民生新聞等,并配合教學所需要的多媒體影像,將課堂教學需要的資源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被這些新鮮的素材所吸引。這樣,需要探究的問題就能水到渠成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能在教學需要之處讓學生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探討。
例如,教學“公平正義的價值”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欣賞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視頻欣賞:播放六集政論專題片《為了公平正義》總宣傳片。學生活動:學生通過欣賞視頻,感受維護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學生欣賞視頻,能夠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直觀的認識。另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與教學有關的熱點新聞。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探究動機,為學生學習新知奠定基礎。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活躍的新聞素材一直是教師亟待開發(fā)的教學資源,教師需具備敏銳的新聞意識,將新聞素材同課堂知識有機聯(lián)系起來。
三、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合作探究
問題是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根源,沒有問題就無法進行探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有效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時,需要以有效的問題為導向,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在思考中尋求合作探究的機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溝通能力,鍛煉學生的整體思維和獨立性。在問題導向中,教師要通過設計與學生形成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正視問題的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能忽略調動那些不太積極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他們成為被遺忘的角落。總之,教師要鼓勵所有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或在別人的幫助下達到基本要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速度去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讓具有不同水平和不同個性的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例如,教學“公平正義的價值”中“公平的價值”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課本上的“探究與分享”為材料,以“如何理解公平的價值”為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活動:以“如何理解公平的價值”為題,布置小組合作,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際進行交流討論。學生活動:四人小組合作,閱讀課本101、102頁“探究與分享”,進行思考、交流,探討公平及不公平的事例產生的影響等。通過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既能激發(fā)學生深入探討的熱情,促進學生的互動,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公平意識。
四、開展課外活動,拓展探究空間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課外活動的有效開展,對彌補室內教學場景設置等方面的缺陷、促進知行合一、改進學生學習行為、提升教學實效等均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教師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教師不妨適當進行課堂知識的延伸,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探尋和了解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內涵。
例如,教學“公平正義的價值”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搜集公平正義的案例,并對搜集到的案例進行認真剖析,寫出心得、感想或報告等,使學生深刻認識公平正義的價值,時刻提醒自己做有正義感的人。同時,在學校的第二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法治興趣小組,通過興趣小組開展各種學習探究活動,如知識競賽、模擬小法庭、辯論賽等活動,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使學生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實踐表明,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法,能夠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毅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最終在教學效果上實現(xiàn)“知、信、行”三方面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蔡軍.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新嘗試的探討[J].上海教育科研,2019(06).
[2]羅桂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合作探究法運用的評價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9.
[3]吳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問題教學法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4]范國鑫.探究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
[5]王海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教學優(yōu)化研究[D].揚州大學,2018.
[6]邢晶.探究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2018.
Abstract: By using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er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potential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and common promotion of students' intelligence, ability and consciousness. When using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moral and legal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make the following points: clear teaching objectives, attach importance to ability training; create teaching situations, stimulate the desire for inquiry; guide cooperative inquiry with problem orientation; carry ou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xpand the space for inquiry.
Key word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situation; problem orientati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