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初中生所處環(huán)境的人際關系,存在著不利于學生成長的情況。不利于學生成長的人際關系主要有四類,即因為家長的過高期望而形成的“高壓型”家庭人際關系,因家長的失望而形成的“放任型”家庭人際關系,因班級學生的集體性拒絕交往而形成的“孤立型”班級人際關系,以及來自教師的主要因為學生個體頑固性不良表現(xiàn)而導致的“冷暴力”式的人際關系。改善學生這些不利的人際關系,要把握三個原則,即把家長當同事,但教師是主導;措施可多樣,但潤物須無聲;過程很曲折,但愛心做保障。
【關鍵詞】初中學生;人際關系;家校協(xié)同
【中圖分類號】G62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0-0035-02
【作者簡介】石峰,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第二中學(江蘇揚州,225000)副校長,高級教師。
初中生處在由教師、家長、同學等人員組成的復雜人際關系中。青春期的困擾,升入初中之后陡增的學業(yè)壓力、父母的期望等,導致在當前環(huán)境下初中生人際關系較為緊張,學生在其中主要處于被動地位。實踐證明,改善這種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就是家校協(xié)同教育,其關鍵推動因素是教師。
我們遇到三種比較典型的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的家庭人際關系案例。A同學習慣良好,成績優(yōu)秀,處在年級前列,但不自信,回答問題遲疑,考試易出現(xiàn)一些不該有的小錯誤。家長責怪其不夠勤奮,每晚輔導監(jiān)督,要求孩子的家庭作業(yè)做得全對才交給教師。B同學刻苦,不言不語,英語語文成績良好,但數(shù)學成績就是不理想。開學以來,他不斷接到爸爸的電話,一直詢問數(shù)學成績。C同學很早已經(jīng)被確診為某種疾病,除到多家醫(yī)院就診外,還轉學休學,目的就是要在學習上趕上其他孩子。實際上這位同學不適合較高強度的學習,衛(wèi)生習慣也不好,在父母的高期望之下,變得比較自卑,更多時候生活在自我之中。
這些孩子家長的素質(zhì)都比較高,認為孩子應該更優(yōu)秀,結果父母孩子都比較累;有的家長認識不到孩子對不同學科學習的差異性,要求孩子每門學科都學得很好,孩子苦不堪言;有的家長不愿接受孩子成績不佳的現(xiàn)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別的孩子一樣優(yōu)秀,結果適得其反。針對不同情況,我們進行多次家訪、電話交流以及請家長到學校交談,向家長客觀描述孩子的實際情況,以案例進行類比,特別提醒家長高期望可能導致的危害。我們希望家長了解學習的規(guī)律,能看到孩子的優(yōu)秀,看到孩子的優(yōu)勢所在,正視和接受現(xiàn)實,不要盲目攀比,要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品格,關注孩子自身能力的發(fā)展,尤其是與人交往的能力。
我們遇到不少子女剛進入初中家長就對孩子不抱太大希望的情況,這是過高期望值的另一個極端。L同學上課不聽不記,默默地修理文具,偶爾停下來看看教師,教師經(jīng)常提醒也沒有用。考試的時候,別人已經(jīng)做了很多題目,他還沒動筆,但是家庭作業(yè)錯誤率并不高。我們找家長交流情況,家長道出了苦水:小學時候,爸爸不在家,媽媽性子急,死死看住孩子的學習。后來發(fā)展為只有媽媽坐在身邊手把手地輔導才行,到了學校,最多只是捧著一本書看看。接著,就陸續(xù)聽到媽媽灰心喪氣不讓孩子上學了之類的話。類似家長幾近放棄的情況,要么是教育方法不恰當,孩子長期表現(xiàn)不佳,家長失去了耐心;要么父母離異,或是留守兒童,孩子慢慢變得不如人意,于是家長不再在學習、行為習慣上對孩子有要求。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依靠家長,做家長的思想工作,使其改變教育方法。同時,及時把孩子在學校的良好表現(xiàn)、進步情況通報給家長,并且特別注意把孩子的進步情況在家長群里發(fā)布,讓當事孩子的家長逐漸改變對孩子的看法,開始關心孩子的成績,過問孩子除了吃、穿、睡之外的事情。
由于學生長期成績不好,行為習慣會對其他同學形成干擾,在班級中人際關系冷漠,常常被大部分學生邊緣化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而且這種人際關系還為大部分學生家長所接受和助推,當事孩子的家長雖然不滿,但一般都無可奈何。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要樹立一種思想,那就是每個孩子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每個孩子都有閃光的地方。我們通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并收集被孤立學生的進步和亮點,然后在班上進行表揚,逐漸讓大家發(fā)現(xiàn)并認同這些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在班級生活中,盡可能多給這些孩子表現(xiàn)的機會,比如運動會、科技節(jié)等,讓他們展示自己,讓大家重新認識他們。再有,利用大掃除、外出活動等機會,讓這些學生給其他同學提供幫助。我們還建立了專門用于展示學生亮點、成績的家長公告群,讓所有的家長都能看到這些受到冷落對待孩子的優(yōu)點。
教師冷暴力嚴重的現(xiàn)象不多,但是可能會偶然性的存在。因為涉及教師本人,所以改善學生的這種人際關系,往往比較困難。在充分相信教師是愛孩子的前提下,需要班主任或學校領導,或與當事教師關系密切的同事,來幫助做工作改善這種關系。以學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為依據(jù),一方面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另一方面通過孩子的改變,爭取家長的信任理解,在班級里抓住一些契機,比如教師生病等,班主任帶著學生去看望,適當時候家長也可以參與;在教師工作疲勞的時候,給教師準備一杯水,準備一張椅子等,在班上盡可能給教師提供較溫馨的工作環(huán)境。這些事情,都讓受到冷暴力的學生帶頭去做。通過這些途徑,使教師受到感染,進而自醒,然后改變對學生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