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摘 ?要:對于低年級的教育識字是最重要的任務,是閱讀理解和作文的基礎。進入三年級時教學重點從識字轉為讀后感想,識字的教學則越加重要。識字教學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對文字進行背誦,而是需要發掘、培育三年級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加學生的興趣,提升識字教學的質量。教師要啟發學生把課堂的學習向課外活動擴展,為教學過程增添趣味性與創新性。本文簡要結合三年級的識字教學,對當前教學現狀進行簡單論述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案。
關鍵詞:三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實踐與探索
引言:
識字的意思指“認識文字”。文字被用來記錄語言,識字是學習文化的開端,也是學習書面言語的必備。掌握識字的技能后才能進行以后的閱讀、寫作以及更準確的向別人傳遞自己的想法。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識字、悟義就無法做到理解文句,更不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由此可見,對識字的教學尤為重要。三年級的學生年紀相對幼小,還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在老師的帶領與指導下進行學習。教師制定趣味性的教學方案,激發學生興趣與創新力,有利于提升學生后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一、獨樹一幟授課,引發興趣
識字是一個孩子學習母語的開始,是未來閱讀、寫作的根基。只有學好母語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能力,所以通常將識字被定為低年級語文的教學目標。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在授課前教師可以將生字按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興趣進行歸類,營造受學生喜愛、驚奇的情景,在情境中進行生字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激起學生對識字的興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識字并掌握。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力想辦法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大部分小學生天性好動,很難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情,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發散和利用教材的內容,精心設計教案,主要采用從聲音、圖像和各種活動以及物品等形象的事物進行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進入教學情境。通過別致的課堂氛圍進行有趣的課堂教學,持續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培養創新精神[1]。比如學習《校閱》一文,可以針對小學生愛玩的天性,采用同學之間相互校閱,模仿軍人的氣質提高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營造了一個愉快的課堂氛圍。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比較放松的環境中進行識字的學習。對學生而言畫畫比寫字更直觀和形象,在識字教學中可以在黑板上簡單描繪出需要教授生字的簡筆畫,接著讓學生結合圖畫對文字進行講述和學習,這樣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有所幫助。再者可以加入小組比賽的形式。大部分小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好勝心理,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巧妙設計一些與生字詞相關的小比賽,把課堂內容融入到競賽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課堂生活相結合,擴展視野
漢字不僅是課堂學習所需,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交流與溝通的一個重要工具。因此,我們對小學生的識字教學不應該僅局限于課堂中,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要善于從生活的小事中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在哪兒,針對那個點制定教學計劃便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識字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運用,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到更多知識,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條件。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品,比如學習《媽媽的賬單》一文時,讓學生統計自己家的賬單,并將賬單里所買的物品按照家電、食物、日用品等進行整合加分類后進行教學。可以與家長進行意見的交流與溝通,結合目前推行的垃圾分類知識,適當地看電視、看畫報,接受課堂以外新奇的知識。鼓勵學生多聽、多看、多想、多說,擴展學生的視野,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預習復習到位,夯實基礎
對于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要做好預習工作[2]。引導學生從一開始就養成課前預習生字詞的習慣,將不會與不懂的詞圈出來,教師對學生的預習一定要做到及時檢查與評價,并且要做到對其分別進行個別式的講解;也可以組織匯報課,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是隨著學生識字數量的增加,僅做到預習是儼然不夠的,比起預習和學習,尤為重要的是復習工作的實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才能更扎實地掌握知識。除了對當天所學的生字詞進行復習之外,還要變換多種模式反復鞏固。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作為“糾錯筆記本”,記錄自己學習生活中的錯別字,針對性地進行學習。也可以組織同學們之間互相查看作業本,互相找錯字,讓同學們之間互相當小老師,講解自己的錯題本。在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字學生比較熟悉一點,但對于一部分比較抽象、生活中又不常出現的字詞可以嘗試把它們放在語言環境中進行鞏固,效果會比較好。
四、結束語
正確地使用漢字不僅利于人際關系的交往,也是一個人文化水平的體現。教師活用教學方式、巧設教學環境,在識字的最開始把好關,有助于學生更正確地認讀漢字,為后期閱讀和寫作的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兵. 蘇州文化浸潤下的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體驗課程的實踐研究[J]. 考試周刊,2019(20).
[2]施瑩慧. 提升識字效益 鑄牢語文學習的根基[J]. 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