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獻穎
摘要:數學是高中生需要學習的一門基礎學科,由于這門學科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也缺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自然需要承擔起教師的職責,使用多樣的方法,讓高中數學課堂更具有互動性,讓學生能夠在互動中具有數學學習的興趣,并能夠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談一談提升高中數學課堂互動性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互動性;教學策略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單純的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不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也不探究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得學生不能夠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而教師的教學效率也變得十分的低。在這種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探究學生的性格、特點,采用合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讓數學課堂更具有互動性,使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基于此,本文將從多個方面談一談提升高中數學課堂互動性的方法,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胞們提供有效地借鑒。
一、注重問題的提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高中數學教師要想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問題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回答,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回答中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探究數學知識。
筆者在具體的教學中就十分注重問題的提問。如,在教授“任意角和弧度制”這一節數學知識時,筆者便在具體的教學中對學生說:“同學們,如果你們手中的手表慢了5分鐘,你是怎么將它校準的?”筆者所提問的問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能夠仔細地探究這個問題并進行問題的回答。于是,筆者便接著對學生說:“那么,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個小時,你應該怎么校準?當你校準后,你認為表的分針轉了多少度?”與前一個問題相比,這個問題的難度較大,學生能夠更加仔細地探究問題的答案,并以積極地態度進行問題的回答。在學生進行完問題的回答后,筆者便對學生回答的結果進行了形象地評價,并由此引入了本節的數學知識——任意角和弧度制。因為學生剛才在筆者的問題中,已經進入到了學習的狀態中,所以學生能夠以積極地態度回答筆者的問題。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問題的提問,通過提問,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二、開設游戲,讓學生能夠積極地互動
雖然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他們仍舊對一些游戲比較感興趣。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開始開設與本節數學內容相關的游戲,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在課堂上進行互動,使學生主動性的學習數學知識,產生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
如,在教授“隨機抽樣”這節數學知識時,筆者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本節數學知識,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數學知識,便進行了游戲的設計。在備課階段,筆者仔細地探究了本節數學知識所涉及的兩個隨機抽樣的方法,即抽簽法和隨機抽數法,根據這兩個方法設計了與之相關的游戲,并將其融入到了教案中。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筆者便會引入筆者所設計的兩個游戲,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游戲中,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親身體悟抽簽法和隨機抽數法這兩種方法。學生對游戲比較感興趣,能夠以積極地態度參與到游戲中,讓課堂氛圍變得十分的活躍,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本節所涉及的數學知識,使得筆者的教學變得十分的順利。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游戲的設計,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三、組織小組合作,實現有效地生生互動
小組合作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小組合作,使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實現有效地生生互動,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能夠更高。
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就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便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合理地劃分為幾個小組,使得每個小組的學生學習水平差異大,而小組與小組之間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小。在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數學教學中,筆者會合理地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如,在教授“用樣本估計總體”這節數學知識時,筆者并沒有一味性的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而是向學生布置了學習本節數學知識的幾個學習任務,讓學生進行了以小組為單位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與同齡人進行一定的交流,因此十分樂意進行小組合作,能夠以積極地態度投入到小組合作中,使得生生互動的效率更加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也變得更加的高。
綜上,對高中生來說,數學的學習十分的重要,關系著其自身之后的發展和生活。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承擔起教師的職責,注重課堂教學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使高中數學課堂更具有互動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田小飛.高中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3(10).
[2]孫德龍,于明.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