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樹利
摘要:數學在高中體系課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些年來素質教育的提出,人們對數學的認知也有了新的變化,所以新時代下的數學教師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還需要注重學生各大能力方面的提高,而本文將對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作一番論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取得了可觀的成效以后,教學效率的提高已經成為了新時代教學的潮流和要求,而對于數學這種難度較高的學科則更加需要在課堂上落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將學生的學習心緒帶入到課堂當中,使學生能夠以最大的學習熱情將數學知識高效獲取,從而呈現出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的目標。
一、適當融入生活元素,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在新時期的教育教學中,廣大教師都已經懂得了生活即教育的道理,所以縱觀如今的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會將授課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數學價值呈現在課堂上。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我們要深知數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進而有意識地在課堂上適當融入生活元素,逐漸將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出來,同時達到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離散型隨機變量》這一節時,首先,我為學生列舉了擲骰子、罰球、抽獎等生活實例,引入了課題,從而豐富了課堂內容,使學生感受到了貼近現實生活的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然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些有趣的隨機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使學生了解了用隨機變量表示一個隨機試驗結果的多樣性。在學生知道了隨機變量的定義之后,即刻讓學生進行判斷,加深了學生對定義的理解。最后,我讓學生交流了本節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這節課得到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在課堂中適當的融入生活元素,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切實達到了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通過提出合理問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合理問題的提出是使數學教學效率提高的有效手段,而引導學生解決合理問題便成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要懂得提出合理問題的重要意義,從而以能夠吸引學生的問題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以求能夠順利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空間中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這一節時,首先,我通過復習提問,引領學生回顧了所學知識,順利引出了新知,并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然后,我通過以正方體為例,引導學生觀察直線AB與正方體六個面的位置關系,進而以引導性的語言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認識了數形結合這一重要的數形結合思想。之后,我要求學生隨意拿出兩本書,讓學生上、下、左、右進行移動和翻轉,使學生認識了平面與平面間的幾種位置關系。最后,我以總結性的例題引導學生對本節所學知識進行了歸納,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得到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提出合理問題,順利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加深了學生對位置關系的理解和掌握,從而保障了高中數學教學的效率。
三、善于應用信息技術,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信息技術是新時代科技發展中的產物,是教師教學的利器,是學生喜歡的方式,更是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的重要教學資源之一。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我們要善于應用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將學生的眼球充分吸引到課堂環境當中,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在新穎的教學環境下高效吸收數學知識,完成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正切函數的性質與圖像》這一節時,首先,我對學生說道:“一般來說對于函數性質的研究總是先作圖,對于正切函數而言,我們能否換個角度?從性質出發作出正切函數的圖像?!比缓?,我引導學生分析了正切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進而通過應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在直觀情境下體會到了逼近的數學思想。之后,我引導學生分析了教材中的習題,使學生逐漸領悟了數學中類比、推理、轉化的思想,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正切函數相關性質的理解和掌握,并應用信息技術使學生懂得了如何利用正切線及正切函數的性質作圖。最后,我引導學生回顧了這節課的所學內容,讓學生自主進行了歸納后交流了得到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善于在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使學生獲得了直觀認識,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從而完成了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的目標。
總而言之,在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之下,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已是刻不容緩。因此,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高中數學教師,我們需深知這一點,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研究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新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激發學生強烈的數學學習興趣,呈現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靚呂.對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3):33.
[2]劉志剛.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淺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