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媛媛
摘 要:聲勢律動可以啟發并鍛煉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拓展并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自信心和動力,為學生的音樂學習打好堅實基礎。同時,在小學音樂學習階段,律動教學形式是基本的音樂教學形式之一,教師靈活地運用該模式于課堂教學之中,不但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節拍、領悟音樂情感,還可以助力音樂意境的打造,從而落實音樂高效課堂的生成。
關鍵詞:聲勢律動;小學音樂;肢體動作;節奏感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096-02
一、聲勢律動教學法的含義
人們借助身體的各種姿勢或者不同的動作來制造出聲音的這一做法叫作聲勢,如使用雙腳跺踏地面、拍打肩膀、打響指、擺手拍手等都屬于聲勢,這是人與人之間表達感情或者溝通的一種最為直白的方式。所以聲勢律動其實就是在利用肢體創造聲音的過程中,為聲音搭配節奏,讓人聽起來富有節奏感。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聲勢律動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輕松地掌握音樂節奏。此外,聲勢律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能夠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而且,聲勢律動還可以叫動態律動,教師將它用于教學中,有助于完成開發學生創造性音樂潛能的教學目標,即讓學生通過肢體動作來真實感受節奏感,從而集中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提升音樂知識學習的記憶力。
二、聲勢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一)啟發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收集學生的不同肢體動作來豐富聲勢律動的教學內容,為課堂教學提供寶貴的素材。學生用身體作為樂器,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一系列的聲勢創造,其音樂節奏感被有效啟發,對音樂的掌握能力也逐漸提升。此外,為課堂教學內容配入動作,十分符合小學生好動的特點,是真正能夠鍛煉學生音樂節奏感的有效方式。
(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在小學音樂學習中,學生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樣才能夠充分激發音樂感知力,去感受音樂節拍的變化、歌曲結構的變化等。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將音樂律動多次反復應用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習慣音樂與肢體動作相結合的學習模式。這樣教師播放音樂,學生聽到了節拍后,肢體自然而然地便會配合著音樂做出一些聲勢動作。由于教師沒有規定具體的動作,所以這種類似于自發性的即興表演會調動學生的靈感,增強學生的課堂表現欲,從而有效促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提升。
(三)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小學時期是開發學生音樂潛能、啟發學生音樂興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單一,應用的教學形式枯燥,則很難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而聲勢律動教學方法,可以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并且肢體的動作拉近了學生同音樂理論知識之間的距離,也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活潑,這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聲勢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運用聲勢律動,啟發興趣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使課堂教學質量得以保障,需要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激發小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進而觸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覺配合教師進行課堂學習。而教師運用聲勢律動教學法,將學生的肢體動作與音樂節拍融合在一起,能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讓肢體動作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啟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教師需要向學生提出問題或者給學生增加肢體動作的難度,讓學生在興趣的帶動下激發求知欲,進而完成新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小學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課《掀起你的蓋頭來》這首歌曲的演唱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熟悉此首歌曲的節奏。由于這首歌曲的曲調歡快,并且與少數民族維吾爾族的舞蹈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保障教學質量,可以在教學開始之前使用多媒體大屏幕播放新疆維吾爾族的舞蹈和使用的基本樂器,并配上《掀起你的蓋頭來》這首歡快的歌曲。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享受下,放松了心情,慢慢感受到節奏的變化。這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跟隨著播放的音樂節拍,來做一些簡單的拍手動作,從而營造歡快的音樂學習氛圍,吸引學生自覺參與到其中。另外,教師在教授演唱知識前,可將學生每四個人分為一個小組,討論創新肢體動作,配合著音樂體驗不一樣的肢體動作感受到的歌曲。學生在小組成員的帶動下,使用肢體動作能夠有效地把握音樂節奏的變化,并在動作的不斷創新中激發學習興趣,渴望教師深入講解新知識、新內容。由此我們發現,教師使用聲勢律動教學法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在肢體動作的一拍一打中被充分地激發出來,學生帶著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自主跟隨教師完成課堂學習,能夠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得以保障。
(二)運用聲勢律動,感知節拍
聲勢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不但可以讓原本沉悶的音樂理論課堂活躍起來,還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節拍的感受程度。教師在課堂中運用聲勢律動時,需要依照教學內容設定不同的肢體動作,以使聲勢律動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融合。教師在聲勢律動的帶動下,將音樂知識滲透到行為動作、演唱、欣賞等多個環節之中,有助于讓學生提高區別不同音樂節拍的能力,增強學生對音樂節拍的感受力。
例如,在小學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讓我們蕩起雙槳》歌曲演唱教學時,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使用聲勢律動教學法,向學生講解四四拍的節拍特點,讓學生在充分把握節拍的前提下,進行演唱學習。這不但可使學生掌握更多音樂理論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進行歌曲演唱的同時,充分把握拍節的變化。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幾個聲勢動作,如相鄰同學間進行拍手動作或者劃船動作等,使學生通過肢體動作來感受四四拍節拍的特點所在,這樣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整首歌曲的理解,使其準確感知這首歌曲的曲風,從而增強其節奏感,鍛煉其身體協調能力,促使學生對音樂感知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另外,教師需要摒棄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盡早適應和運用現代化教學,并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個體化差異,以此設計出更加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特色肢體動作,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節拍節奏感。
(三)運用聲勢律動,領悟情感
中國古代就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說法。音樂不僅能幫助人釋放情感,同時它可以完善心理、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唱歌,還要引導學生領悟音樂情感,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教師使用聲勢律動教學法,可以營造出優質的藝術氛圍,這讓學生的內心漸漸敞開,使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為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音樂感知力的養成,教師需要把一些帶有節奏感或者律動性比較強的肢體動作教授給學生,指導學生靈活地把握肢體動作要點,并通過聲勢動作去感受歌曲的情感內涵,從而達到音樂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小學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課《紅蜻蜓》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領悟這首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啟發學生熱愛自然、尊重生命,教師可以在課堂中使用聲勢律動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教師需要事先創設不同的聲勢動作,然后多次反復練習創設的動作與歌詞結合后的連貫性,排除掉難度系數較大而連貫性較差的動作。也可以為學生創設與歌詞相襯的動作。為了讓學生能夠領悟到創作人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將蜻蜓擬人化,并為學生們設計模擬蜻蜓飛舞的動作或加配雙手托腮思考、拍手等動作。這樣學生在歌曲的演唱過程中,會隨著歌詞的變化做出不同的聲勢動作,從而體會出歌曲背后創作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另外要注意的地方是,教師在為學生設計聲勢動作的時候,要考慮動作的難易程度和做動作時需要占據的空間,盡量設計簡單的動作,避免學生過多地重視動作,忘記了對音樂的情感感知。
(四)運用聲勢律動,打造意境
在小學音樂學習中,音樂欣賞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還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為了保障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為學生打造音樂意境,使學生的心境與意境可以巧妙融合,從而讓學生的音樂的審美力獲得提升。通常不同歌曲的創作背景、歌曲內容以及表達的主要思想都不一樣,所以每首歌曲的意境也是不同的。那么,小學音樂教師除使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還可以使用聲勢律動教學法來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幫助教師打造歌曲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小學音樂教學五年級下冊中,《瑪依拉》為聽賞歌曲,教師可以在教授音樂知識的同時,向學生簡述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這首歌的音樂內涵,領悟到創作人對該民族的熱愛。進行欣賞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歌詞為學生設計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聲勢動作。像歌詞“瑪依拉,拉依拉,哈拉拉庫”,教師可以創設幾個帶有節奏感的踏步動作,在歌曲播放或者學生隨唱過程中利用鞋底與地面碰撞產生的聲音,將學生帶入歌曲的意境中。像歌詞“彈起冬不拉冬不拉”出現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模仿彈冬不拉的動作等。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聲勢動作,像維吾爾族在跳舞時幾個常見的動作,也可以按照性別來區分動作,男生在特定歌詞出現時做叉腰、聳肩膀或者捻胡子的動作,而女生則模擬左右動脖子動作等,讓學生通過動作來充分感受新疆維吾爾族的特色風情。同時,邀請動作標準的學生到臺前為大家表演,以此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這樣學生可在聲勢動作打造出的少數民族氛圍中充分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
總之,教師運用聲勢律動教學法時,需要遵循其使用的基本原則,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方案。教師運用聲勢律動教學法將學生的感官神經與樂理知識、音樂節奏有效地融合起來,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時,這種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音樂素養獲得提升。
參考文獻:
[1]劉 偉.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運用現狀的調查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2]王 琴.律動校園,音樂綻放——聲勢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8,38(1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