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權
【摘 要】目前,民辦高校學科競賽體系在環境、組織、對象、保障等系統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因此,民辦高校應正視教育環境,健全新型學科競賽體系,完善組織系統,加快建設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制度,探尋人才培養新路徑,穩步推進民辦高校轉型發展,找到與其他高校的差距,加強學科競賽管理,以配套落實科學的指導意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加大質量監控力度,實現彎道超車。
【關鍵詞】學科競賽;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1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145-02
當前,民辦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辦高校也正積極開展轉型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成為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歸宿。在新形勢下,學科競賽成為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轉向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試點工程,健全學科競賽保障體系是應用型民辦高校提升辦學實力,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路徑。
一、充分認識學科競賽對民辦高校及其學生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日益為社會所重視,學科競賽也成為檢驗師生教與學的質量的一把標尺。學科競賽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之間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體現,也是師生教學相長的第二課堂,知識來源于課堂,實踐高于課堂。
(一)強化學生自信意識
傳統教學中的有意發現和個別輔導,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就學科競賽而言,對學生特殊能力的發現、培養,充分運用于學科競賽中,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一項內容,因為熟悉學生個體是發現的前提,關注成長軌跡是培養與提高的基礎,針對性的培養才有可能實現成績突破。學生一旦在某一方面取得某種成就,就會在群體中建立起自信,這種自信在他的個人成長以及由此走向成功中的意義就會非同尋常,必將影響學生的終生。
(二)檢驗學校的育人成果
學科競賽的成果對衡量一所學校辦學層次的高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使命,要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對一些單科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加以重點關注與有意培養,培養的進步越大,辦學的層次就越高,由此帶來的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就愈加顯著。
民辦高校應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抓住這一發展機遇,迎接新挑戰,縮小與其他高校的差距,實現彎道超車。
(三)提升教學水平
競賽的水平與研究的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較高層次的競賽,必須有強大的教學研究背景。如果某個學科始終能保持競賽優勢,那么,必須有強大的研究能力與輔導能力加以支撐,大力推進優勢專業領域的投入力度,扶持弱勢專業同步發展,優勢互補,科學統籌,以學科競賽為契機,提高專業建設水平,推動教師教研水平的發展。
基于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策略早已引起各級各類高校的高度重視,高校已紛紛啟動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其成果也層出不窮,沒有統一定論。特別是學科競賽的開展,對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師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競賽中,能夠指導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成果,則充分肯定教師在這方面專業領域的研究能力和實踐水平。與此同時,既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也反映了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
二、民辦高校現存學科競賽系統的不足之處
隨著民辦高校開設的專業數量逐年增加,辦學規模隨之擴大,為滿足各領域、各專業學生參賽需求,各類學科競賽項目層出不窮,競賽環境也復雜多變,缺乏統一路線,其中不乏有眾多不入流的組織以盈利為目的,組織各類學科競賽。諸如此類的競賽,不但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讓部分學生對整個學科競賽體系產生誤解,缺乏參賽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實際工作中,高等院校,特別是獨立院校,由于師資、經費、辦學條件等原因,使得學科競賽的管理和運行機制上存在一些問題。
(一)部分教學單位和教師對學科競賽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清
主要表現為:一是否定學科競賽的作用,認為學科競賽與教學工作無關,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指導學生比賽;二是盲目夸大比賽的作用,為了獲獎不惜一切代價,將學生的專業課堂作為指導學科競賽的戰場,將參賽作品作為學生期末成績考核的重要指標,變相實施應試教育,違背了學科競賽的作用與意義,影響專業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三是保持無關緊要的態度,認為學科競賽對自身發展并無根本利益,缺乏指導學生參加競賽的動機。
學科競賽的成績是實踐總結的結果,來源于專業知識的支撐,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專業理論知識,久而久之,學生不但在學科競賽方面沒有可觀的成就,就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都學得一塌糊涂,并不利于專業的發展,同時也偏離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路線,對專業建設也會產生消極影響。
(二)學科競賽經費投入欠缺,激勵制度不明確
保持穩定的經費投入是開展學科競賽工作的前提條件,但因種種原因,學校無法穩定輸出學科競賽方面的經費投入,更沒有完備的后勤保障,無法保障競賽正常開展。應完善制度建設和體系建設,為學生參加競賽做好扎實的基礎和堅強的后盾,民辦高校應將人才培養的質量作為立校之根本,作為衡量教學質量與效度的重要指標。
(三)部分專業競賽種類相對單一
如果學校以工科為主,那么毫不含糊,學科競賽項目的組織重心也會適當向工科專業偏移,影響文、藝類師生參賽的積極性。
諸如此類的弊端,極大削弱了學科競賽在應用型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因此,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競賽管理體系,完善組織結構、硬件設施,建立激勵機制、加強隊伍建設等措施深化改革,促進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
三、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民辦高校應結合完備的學科競賽制度,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學科競賽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學科競賽在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推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互融合。高水平的競賽項目是國家未來發展對高端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端人才思辨能力、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將課堂專業知識轉化為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實踐的機會和自我挑戰的舞臺,根據“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從做中學”,實現人才培養改革目標。
(一)優化學科競賽項目,促進專業課程與學科競賽完美融合
學科競賽的項目涵蓋各個領域,如理、工、經、管、文等,競賽項目和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學校選擇一些競爭性強、競爭水平高的競賽項目加以整體把控,形成有重心的優質的頂層設計,杜絕盲目一把抓。既能讓學生加深專業領域的知識,又能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更具有競爭性。
為進一步提高競賽水平以符合參賽質量,按照社會影響力和學科覆蓋面進行分類規劃,分為校級重點指導項目、校級一般指導項目、二級學院指導項目三類。三類競賽項目涵蓋學校全部的學科專業,重點指導,共同建設與發展。
(二)建立一支專業教師指導團隊
學校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師資源,從教師中選拔出一批責任心強、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有能力的教師組成指導小組成員,再邀請校外在學科競賽方面成績突出的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指導,壯大學科競賽團隊建設力量。教師指導團隊由各二級管理機構負責,指導小組的骨干成員必須具有責任心強、知識領域寬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任教師。同時,團隊也要進行梯度建設,注入一批新鮮的血液,適當安排一定數量的年輕教師和高年級經驗豐富的學生進入團隊參加指導。指導小組成立后,根據競賽項目擬定科學的培養計劃和具體實施步驟,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培訓,提高學生參賽的獲獎能力。
(三)修訂管理辦法,完善管理制度
開展學科競賽工作的基石就是建立一個完善的管理機構,設置專門的學科競賽管理機構,形成校、院兩級管理模式,有序推動學科競賽的有效實施,避免產生各教學單位之間多頭無核心的現象。各系院設立二級管理機構,負責學科競賽的具體落實,由二級管理機構來對指導教師進行篩選,組織指導教師對學生開展有效的競賽培訓,避免學生盲目參賽。
(四)落實學科競賽創新學分制度
為實現學科競賽的可持續發展,完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制訂“創新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對學生在學科競賽中表現突出者認定相應的創新學分,激發學生參賽的興趣,推動學科競賽工作良性發展,但也應防止學生為學分參賽。
四、結論
應用型人才的學科競賽管理體系與人才培養教學模式進行無縫銜接,是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學科競賽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學科專業,學科前沿,新應用技術,以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研究問題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應有專業學科競賽指導團隊,指導學生進行高質量的學科競賽準備,面對競賽項目泛濫的情況,要緊抓“質量”,提升競賽獲獎含金量,為學生搭建開放部分實驗平臺,供學生自由實踐,從事學科競賽實踐。為提高學生積極性,可以實現學科競賽與創新學分或者相關專業領域課程學分相互置換。最后,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不可或缺,以長期有效促進學校學科競賽的開展。加強教學改革,加強課堂過程管理,實現課堂與競賽互相融合,多種考核方式共存,真正讓學生脫離“應試教育”,走出課堂,動手實踐,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互結合起來回歸于解決實際問題,才是育人之本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途徑,才是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發展的歸宿。
參考文獻:
[1]楊志斌,趙昕.學科競賽促進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科學,2018,21(5):238-240.
[2]夏園.基于學科競賽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性改革實踐[J].高教論壇,2018(10):36-39.
[3]陸國棟,陳臨強,何欽銘 等.高校學科競賽評估:思路、方法和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8(2):63-68,74.
[4]李中華,夏明華,李曉東 等.基于學科競賽驅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以IT應用系統開發大賽為例[J].計算機教育,2017(12):36-38,42.
[5]李建霞,周文和,李志偉.打造學科競賽平臺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5):216-218.
[6]朱琦.高校學科競賽組織管理模式研究:以J大學S學院為例[J].嘉興學院學報,2018(1):135-138.
[7]周愛軍,夏磊.高校立體聯動鏈式學科競賽管理模式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98-99.
[8]王秉楠,劉倩,劉今朝.以高級別學科競賽為引領,構建高校自身學科競賽體系[J].教育現代化,2016(29):45-47.
[9]伍李春,李廉.新工科背景下的計算機通識性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7(12):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