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初中物理而言,研究人員表示,為了有效推動物理教學質量的優化,教師應做好教學模式的轉變,有效加強課堂教學環節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實現學生物理學習積極性的培養。針對這一目標,經過探索,教育工作者認為,通過在教學環節中做好實驗教學工作,有利于實現學生物理學習效果的優化。本文針對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如何開展實驗教學工作進行了討論,提出相應的應用策略,旨在為后續物理教研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物理教學,初中教育,物理實驗,應用策略
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我國教學工作模式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各類新型教學模式陸續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得到應用并發揮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物理基礎知識的學習,從而實現物理知識基礎架構的合理形成,對于學生物理思維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研究表明,為了有效實現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教師應積極做好學生邏輯思考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滿足這一目標,在教學環節中,教師應積極做好物理實驗的引入,以便通過實驗推動學生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換而言之,在初中物理課堂中進行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物理學習質量的優化。
一、 初中物理教學現狀概述
就目前而言,隨著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發展,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一系列的創新與探索,從而有效推動新型教育理論的提出與應用。就初中階段物理學科的教學工作而言,多數學校已經認識到物理教學對于學生理性思維與物理基礎知識框架構建所具有的意義,因此,在物理教學模式優化的問題上開展相應的探索。為了有效提升物理教學質量,教師提出以物理實驗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旨在通過物理實驗的開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物理教學效果的提升。然而,經過實踐發現,在實驗教學法開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實施上仍存在一些的不足。
二、 初中物理教學中阻礙實驗教學開展的主要因素
(一)教育觀念落后,不利于教學模式優化
在教學問題上,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思維影響,導致其對于新型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術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從而造成了教育觀念的落后,不利于新型教學手段在物理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對于物理學科而言,部分教師傾向于通過教材中的插圖與在黑板上進行簡易圖形繪制的方式進行相關物理實驗的講解,從而不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直觀的理解。
(二)學生興趣不足,不利于教學效果提升
對于初中生而言,其對于物理知識普遍缺乏了解,且課業壓力相對較大,因此,往往難以很好地實現學習興趣的合理調動,從而不利于從主觀方面對物理知識進行有效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年齡的影響,初中生相對較為活潑好動,難以很好地實現注意力的集中,往往難以實現知識教學過程的有效注意,從而不利于教學效果的優化。
(三)器材靈敏度低,不利于教學實驗開展
從學科特點來看,物理學的主要基礎是物理實驗,因此,多數學校和物理教師陸續將教學的核心由學生物理知識的學習向物理實驗教學工作進行轉移,旨在通過實驗的開展,推動學生動手能力與探索學習能力的提升。然而,在教學工作中,部分學校和教師僅僅將關注重點放在實驗教學本身,忽略了對于實驗器材的檢修,從而導致大量實驗設備與儀器存在故障,從而不利于實驗效率的提升,同時對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造成了影響,極大地阻礙了物理課堂上實驗教學的合理開展,不利于學生物理學習。
三、 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有效做好思維創新,推動教學模式優化
在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應積極學習先進教學理論,提升自身教育能力水平與新型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力,以便做好教育觀念的創新與轉變,進一步強化學生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與價值,從而實現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在具體實施方面,教師應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記”的教學模式,通過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動手實驗的方式,有效將學生融入教學環節中,以便引導其通過實驗實現動手能力與物理知識理解能力的雙向提升。在實驗方式上,根據實驗特點與學生情況,可以分為講解演示實驗、小組實驗以及探究實驗等,從而有效進行良好課堂環境的創設,以便為教學效果的優化奠定基礎。
例如,在對物理教材中《凸透鏡成像》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蠟燭與凸透鏡等器材的使用,引導學生動手開展相應的物理實驗,以便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基本規律,從而推動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深度學習。在此過程中,為了確保學生可以有效理解實驗具體的操作步驟,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實驗流程的演示與講解,以便進一步幫助學生對自身的實驗操作進行規范,確保實驗有效進行,從而為實驗效果的達成提供保障。
(二)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提高興趣
物理是一門具有較強實用性的學科,其相關知識與原理往往蘊含于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有效對教學內容的切入點進行合理選擇,保障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在教學環節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積極做好教學設計,從而實現學生探索欲望與積極性的調動,以便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同時,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對學生好奇心理的有效培養,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實現注意力的集中,從而有利于學習主動性的發揮。
例如,在對物理教材中《科學探究:液體的壓強》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以講述相關歷史故事的角度進行切入,以便實現物理知識點的引入。例如:“某地突發大水后,沖走了路邊的石牛雕像,然而,當大水退去后,人們沿著河流尋找,卻并未在下游找到石牛,反而在上游的泥沙里發現了石牛,大家覺得這是為什么呢?”通過此類故事情節的創設,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調動,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對后續的實驗教學進行參與。在實驗的選取上,教師可以選用“紙杯裝水”的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對帶有漏孔的紙杯進行注水,以便更為直觀地理解液體壓力壓強,從而實現對于物理學中影響液體壓強因素的深入理解。
(三)做好實驗器材檢修,保障物理實驗進行
針對現階段初中物理器械綜合質量不足的情況,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于物理實驗器械的重視程度,制定相應的物理實驗器材管理制度,安排專人對物理實驗器械進行定期檢查與保養處理,針對存在損壞情況的實驗設備,應及時對其進行有效的維修,以便保障物理設備可以正常得以使用,從而為物理課堂教學中物理實驗的順利開展提供相應的保障。同時,針對實驗器械數量明顯不足的情況,應有效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酌情加大相應的資金投入力度,以便實現基礎實驗教學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從而有效確保物理實驗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對初中物理教材中《溫度與物態變化》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前,應對相關的教學實驗道具進行清點與檢查,以便有效避免由于溫度計損壞所導致的實驗結果失真的情況。同時,為了有效保障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應預先對實驗用的冰塊、沸水以及相關道具進行準備,確保學生可以有效實現正確實驗結果的有效獲取,以便提升其對于實驗中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意做好學生安全的防護,確保實驗安全性的提升。
(四)推進課外知識引入,優化重點知識講解
為了進一步實現學生對于相關物理知識的深入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應在牢牢把握教學內容的同時,積極做好課外物理知識的引入與延伸,從而有效幫助學生進行物理知識框架的構建,從而更好地將現有的物理知識進行連接,以便提升其對于物理知識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對初中物理教材中《讓電燈發光》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對“如何讓燈泡發光”進行思考,并自主進行相關實驗的創建,從而提升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探索興趣。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實驗構想進行點評,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電力中所包含的物理原理。同時,在教學環節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時,可以通過相關課外物理知識的引入,幫助學生有效開展相應的物理實驗,以便確保其可以更好地實現學習過程中疑問的解答,以便優化其對于物理知識的合理認識。
四、 結語
近年來,社會發展對于科技水平的依賴性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由此逐漸穩固了其第一生產力的地位。為了進一步實現科學技術水平的優化,研究人員表示,應有效加強我國人才隊伍的培養與供給,從而帶動教育改革的發展。在教學領域中,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教師應積極做好思想觀念的轉變,確保教學方法與模式的創新,以便更好地應對社會的發展趨勢。對于學生而言,初中階段對其思維意識與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在這一階段,有效做好初中物理教學工作,有利于學生物理知識框架的建設,同時引導其產生濃厚的物理學習興趣,從而為物理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同時,相關實驗證明,物理實驗的有效開展有利于實現學生動手能力的強化,從而實現對于抽象物理知識的直觀認識,對于學生物理能力的優化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仿學.再談初中物理教學中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65+67.
[2]徐長鴻.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209.
[3]高永杏.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160.
[4]張曉玲.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模式研究[J].教師,2019(27):99-100.
[5]李建.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科學思維的培養:以“光的直線傳播”教學為例[J].物理之友,2019,35(9):15-16.
[6]林志鵬.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6):80+82.
[7]陳登文.翻轉課堂模式下實施高效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探索[J].中學理科園地,2019,15(4):76-77.
[8]趙艷娟.創新物理實驗教學?構建智慧課堂:以“液體的壓強”一節為例[J].中學理科園地,2019,15(4):23-24.
作者簡介:華紅,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永安一中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