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 要:歷史教學中貫徹“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能讓教師的教學過程不表面化,并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本文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近代史部分)》高三專題復習課為例,以課本為史料,歸納出中西方近代化的特點、聯系點,進而比較出中西方近代化道路的異同。
關鍵詞: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3-112-2
【課前基礎知識梳理】
根據考綱內容將本專題相關內容精縮成填空練習,讓學生填寫史實和意義列的空白部分。通過課前對主干知識的回顧梳理既達到了鞏固知識點的效果,又節省了課堂時間,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
【解釋標題、導入本課】
教師對本課課題作如下解釋:
1.“近代化”的概念解讀:近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它以機器生產為主要標志,并引起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全方位變化的一場社會變革。
2.本節近代史部分的時間定位:此近代是指世界范圍內的近代,大致從14、15世紀西方資本主義萌發開始到20世紀初。
【教學活動一】 近代化的主要內容
緊扣“近代化”的內涵,依據教材的史實從政治、經濟和思想三個方面梳理歸納近代化的主要內容,通過基本史實的填寫檢查和回顧,學生一目了然又條理清晰的掌握了近代史部分中西方近代化的基本事實線索,充分奠定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實基礎。
一、政治近代化(從時間、背景、史實和意義上梳理)
(一)西方政治近代化
1.1689年,光榮革命,《權利法案》頒布,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2.1787年,獨立戰爭,《1787年憲法》頒布,確立了總統共和制。
3.1871年,王朝統一戰爭,《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二)中國政治近代化
1.1851年,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
2.1898年,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邁出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
3.191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結束帝制,建立共和制。
4.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敗,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二、經濟近代化(從時間、背景、史實和意義上梳理)
(一)西方經濟近代化
1.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初現,工廠手工業興起。
2.16、17世紀,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3.1765年—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基本形成,英國最早實現了工業化。
4.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深化,工業化進一步擴展。
(二)中國經濟近代化
1.1840年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促進民族工業產生(勞動力、市場)。
2.1860年后,洋務經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3.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思想解放。
三、思想近代化
(一)西方思想近代化
1.14~16世紀,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復興。
2.16~17世紀,宗教改革,人文主義的發展。
3.17~18世紀,啟蒙運動,人文主義走向成熟。
(二)中國思想近代化
1.鴉片戰爭,師夷長技以制夷,啟迪人們開眼開世界。
2.第二次鴉片戰爭,師夷長技以自強,推動了洋務運動。
3.甲午戰后,維新變法、君主立憲,促進了戊戌變法。
4.八國聯軍侵華,民主共和、民主革命,推動了辛亥革命。
5.1915年,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興起。
6.1917年,馬克思主義,指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教學活動二】 中西方近代化的各自特點
這里的“史”就是以上的背景、史實和意義,得出的“論”是:
1.政治:西方:民主化、法制化,中國:始終與反侵略、求獨立相結合。
2.經濟:西方:工業化、市場化,中國:沒有充分的資金、市場和技術積累。
3.思想:西方:理性化、科學化,中國: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不斷深入。
【教學活動三】 中西方近代化的聯系點
通過教學活動二的結論,提示學生尋找中西方近代化之間的聯系點,形成結論1、2、3
1.政治:西方為中國提供了借鑒和示范。
2.經濟:歐風美雨推動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步伐。
3.思想:西學東漸、東西融合。
【教學活動四】 中西方近代化的核心知識建構。
通過回顧表格1、2、3中的各個欄目和已歸納出的近代化特點,從政治、經濟和思想三個角度出發,“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建構出本節課的核心知識結構圖。
【教學活動五】 中西方近代化道路的異同分析。
通過教學活動一二三,并另外給出兩段材料,“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合作探究出中西方近代化道路的異同,并用表格歸納總結。
材料一 15~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使人們逐漸擺脫了教會的束縛和控制,推動了歐洲向近代化社會的轉變,18世紀的啟蒙思想使人們進一步擺脫了封建專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縛,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18世紀中期起,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大機器生產方式確立,歐美國家相繼實現工業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
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先后爆發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結束了專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沒有實現,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爆發了要求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具備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素養和能力,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單純應考為有興趣學,最終不但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
(作者單位:南京市秦淮中學,江蘇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