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豆莢的采摘收獲是青毛豆生產的關鍵環節,急需提高其機械化程度。對比不同脫莢方式的青毛豆脫莢機的豆莢損失和豆莢損傷情況,探討青毛豆的最佳脫莢方法,以期為促進青毛豆產業化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青毛豆;收獲;脫莢機;性能;比較
中圖分類號:S225.9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1161(2020)01-0023-03
青毛豆是即食性特色經濟作物,豆莢的采摘收獲是青毛豆種植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提高機械化收獲能力對于擴大青毛豆種植規模及提升其綜合經濟效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青毛豆的豆莢成熟特性異于大豆,無法直接用現有的大豆收獲機進行采摘收獲作業,目前我國青毛豆機械化采摘收獲技術及裝備尚處于探索和試制階段,與國外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人工采摘青毛豆豆莢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且勞動力不足,用工矛盾和費用支出大,嚴重影響農民種植青毛豆的積極性;而現有青毛豆脫莢機普遍存在豆莢采摘不干凈、豆莢機械性損傷嚴重等問題,迫切需要開發高效的青毛豆脫莢機。為此,本課題研究青毛豆機械脫莢的豆莢損失和豆莢損傷情況,探討青毛豆的最佳脫莢方法,以期為開發高效的青毛豆脫莢機、促進青毛豆產業化發展提供支持。
1 青毛豆機械脫莢方式及特點
青毛豆脫莢機是一種將鮮豆莢和莖稈脫離的機械。脫莢機構作為青毛豆脫莢機的重要工作部件,直接影響整機的性能和脫莢質量?,F有脫莢機構主要包括梳齒式脫莢機構和旋轉式脫莢機構。梳齒式脫莢機構工作時,由旋轉滾筒上的彈齒把豆莢從莖稈上脫下,其優點是結構簡單、價格低,其缺點是豆莢采摘不凈、漏莢率較高、潔凈率低、破損率高。旋轉式脫莢機構工作時,植株在兩組脫莢輥之間通過,兩組脫莢輥向內旋轉將豆莢從莖稈上脫下,其優點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脫莢不凈和堵塞等問題,并極大降低了脫莢時的破損率,其缺點是植株需要單株喂入,影響脫莢效率的提高。
2 豆莢損失和豆莢損傷的概念及分類
青毛豆脫莢過程中,主要存在豆莢采摘不干凈造成損失和豆莢機械性損傷嚴重的問題。
2.1 豆莢損失
豆莢損失是指成熟鮮豆莢未從莖稈上脫下、殘留在莖稈及分枝莖稈上而造成的損失。未成熟鮮豆莢或癟豆莢不計入豆莢損失。
2.2 豆莢損傷
豆莢損傷包括豆莢外傷和豆莢內傷。豆莢外傷是指用肉眼能夠直接觀察到的豆莢外觀機械損壞,豆莢內傷是指種皮完好而內部子葉、胚芽等因受機械傷害導致的損傷。在脫莢過程中,鮮食青毛豆的豆莢內傷往往被忽略,只考察豆莢外傷,將豆莢外傷作為衡量青毛豆脫莢機作業質量的重要標準。
豆莢外傷形式多樣、復雜,可歸納為擠壓損傷、撕裂損傷、折裂損傷、縫合線損傷、向軸損傷5種類型(如圖1 所示)。
3 機械脫莢的豆莢損失和豆莢損傷測定
3.1 材料與方法
3.1.1 供試材料 青毛豆品種為遼寧省主栽品種沈鮮3號,其農藝性狀見表1。
3.1.2 試驗方法 分別采用梳齒式脫莢機構和旋轉式脫莢機構對青毛豆進行脫莢。兩種型式的青毛豆脫莢機均采用鏈式夾持輸送喂入方式。豆莢損失和豆莢外傷均用肉眼直接觀察后進行記錄、分析與統計。
3.2 結果與分析
3.2.1 不同脫莢方式的豆莢損失比較 采用兩種脫莢機構進行脫莢的豆莢損失率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由于青毛豆植株農藝性狀的個體差異性,不同脫莢機的殘留豆莢率有所差異。梳齒式脫莢機構的殘留豆莢率為8.00%~14.00%,平均值為11.00%;旋轉式脫莢機構的殘留豆莢率為4.00%~12.00%,平均值為7.60%。
3.2.2 不同脫莢方式的豆莢損傷比較 采用兩種脫莢機構及人工脫莢的豆莢損傷率情況見表3。
由表3可知:由于采用的脫莢機構型式不同,其脫莢原理不同,導致豆莢損傷程度也不同。梳齒式脫莢機構的擠壓損傷率、撕裂損傷率、折裂損傷率、縫合線損傷率、向軸損傷率分別為11.62%,6.78%,4.16%,2.82%,2.80%,其中擠壓損傷最大、撕裂損傷次之、向軸損傷最小,損傷合計為28.18%;旋轉式脫莢機構的擠壓損傷率、撕裂損傷率、折裂損傷率、縫合線損傷率、向軸損傷率分別為4.80%,2.06%,1.28%,14.00%,2.40%,其中縫合線損傷最大、擠壓損傷次之、折裂損傷最小,損傷合計為24.54%。人工脫莢由于每個人的技術水平存在差異,豆莢的各項損失率不同,損傷合計為10.96%,遠小于機械脫莢的損傷率。可見,脫莢機具的性能還有待提高。
3.3 結論
通過試驗結果可以看出:青毛豆脫莢機所采用的脫莢機構型式不同,其脫莢原理不同,導致豆莢損失率和豆莢損傷率有所不同。梳齒式脫莢機的豆莢損失率高于旋轉式脫莢機;梳齒式脫莢機的擠壓損傷最大,旋轉式脫莢機的縫合線損傷最大;人工脫莢的損傷遠小于機械脫莢,脫莢機具的性能還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 高占文,李思銳.5MDZJ-380-1400型青毛豆脫莢機脫莢損失和損傷試驗[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9(6):16-18.
[2] 劉暢,宋學娟,邵志剛.收獲方式對菜用大豆機械損傷的影響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3(2):26-28.
[3] 朱杏元,吳貴茹.4DZL-48型青毛豆聯合收獲機經濟和社會效益分析[J].農業裝備技術,2016(1):53-54.
[4] 秦廣明,肖宏儒,宋志禹.5TD60型青大豆脫莢機設計與試驗[J].中國農機化,2011(5):80-83.
[5] 吳菊生,青大豆摘莢和莢葉分離部件的試驗研究[J].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1986(1):37-41.
[6] 金月,秦廣明,陳巧敏,等.青毛豆采摘機脫莢裝置設計參數的試驗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5(5):869-876.
[7] 張凱,孫振宇,趙東,等.青毛豆采摘裝置的虛擬設計與仿真分析[J].中國農機化,2015(1):144-147.
[8] 朱建錫,鄭濤,陳長卿,等.毛豆機械化收獲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時代農機,2018(7):75-77.
[9] 張杰.海門市青大豆機械采莢作業試驗示范及經濟效益分析[J].農業機械,2015(15):94-95.
[10] 童一寧,樓婷婷,姚愛萍,等.浙江省青毛豆全程機械化研究及發展建議[J].農業工程,2018(7):17-20.
Abstract: Pod harvesting is the key link of green soybean production, so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its mechanization degree. Comparing the pod loss and pod damage of stripping machines with different stripping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est stripping method of green soybean, 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green soybean.
Key words: green soybean; harvest; stripping machine; performance; compa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