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銳 彭杰
【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有了少數民族學生的融入,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在校生活,也彰顯了各民族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在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新形勢下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是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以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塑造少數民族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在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服務管理
一、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所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高校意識形態的教育核心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在少數民族同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面臨著一定的困難。一方面,在當下信息開放的時代,受到多元文化的不斷沖擊,部分少數民族同學在面對良莠不齊的知識文化時,往往不具備分辨能力,從而表現得不知所措,在西方敵對勢力和某些分裂勢力不良用心的滲透下,會使得一些意志不堅定的同學出現理想信念丟失、政治信仰不堅定等傾向。一方面,思政工作與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結合仍需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以往所開展的活動形式過于單一,造成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目前大多數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集中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團校培訓等“單向式”的說教方式,雖然也會輔以社會實踐的形式,但傳統的灌輸模式和部分活動層次不足、政治教育功能不強等所暴露出的問題,都對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所制約。
(二)學業就業指導方面
高校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客觀的困難,如漢語教學的課程學習困難、漢語生活環境的難以適應等。內地高校基本上都是以漢語授課為主的教學模式,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增加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難度,但目前部分高校的漢語預科教學課程較多重視學生讀、寫能力,而忽視了聽、說能力的訓練,導致部分學生在與周圍老師和同學交流時,甚至僅能以文字進行順暢交流,而在口語溝通中仍存在一些困難。由于存在交流上的阻礙,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又不敢于積極地與任課教師、輔導員進行溝通,很多情況下會導致惡性循環。
(三)生活心理服務方面
在新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們肩負著光榮而特殊的歷史使命,但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其獨特的生活背景,在大學剛入校的學習生活中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狀態,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會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心理狀況出現問題。少數民族學生在生活上由于民族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原因,與周圍同學生活習慣不太同步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在人際交往中由于語言不熟練、羞于溝通等原因,與周圍同學交流受限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經濟條件方面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較差,與周圍同學在課余娛樂生活上有對比而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新形勢下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新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少數民族大學生與不同民族學生一起在大學校園中進行學習生活,他們不僅代表了本民族的良好形象,更是肩負著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多重歷史使命,因此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堅持思想引領,強化理想信念:一方面,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入學及在校期間,積極進行正確的國家發展史、黨史教育,增強“四個自信”,強化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從思想上定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注重結合各類少數民族特色活動,構建少數民族活動實踐體系,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教師積極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構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多元引導體系,切實做好將少數民族同學納入優秀學生培養行列,增加少數民族學生的融入度,讓部分優秀少數民族學生擔任主要學生干部,提升個人綜合能力,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還可以引導其中表現更為優秀的學生積極地向黨組織靠攏,使其成為黨的一分子,為黨和國家的民族事業貢獻更多力量。
(二)學業就業指導方面
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上確實存在的客觀原因,深入少數民族同學中了解情況,有針對性地對部分科目的考核方式進行適當優化,如平時成績與考試“六四分”、增加平時成績的考核等;建立“師生在線學習互動小組”,加強課余時間專業課教師與少數民族同學的交流溝通,通過專業教師的悉心引導和學習內容的專業推薦等,多方位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與自主學習興趣。另外,還可以建立朋輩之間的學習幫扶機制,如同學之間的“一對一”幫扶小組,全方面地給予少數民族同學各類幫助。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在校教育還應打破專業壁壘,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根據個人興趣愛好,提供多方面、寬領域的自由發展平臺,為將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建立強有力的基礎。
(三)生活心理服務方面
通過對很多較為自我封閉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調查、了解,發現大部分學生并非是交際能力有所欠缺,而是周圍環境氛圍和契機的不同導致大家不善交際。針對此種情況可以通過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同學訴求,營造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氛圍,引入各類特色問題活動和社會實踐機會,為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學生搭建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的平臺,讓少數民族學生有機會發揮各自所長,通過參加活動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個人自信心。除此之外,從少數民族學生入校起就做好關注工作,少數民族新生離開家鄉和父母身邊遠赴內地求學,在心理和生活中都有諸多的不適應,面對陌生的新環境,很容易受到周圍和網絡上不良信息的侵害,加之新生年齡尚小,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需要正確引導,因此對少數民族新生更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愛。對于已入學的高年級少數民族大學生,應在其學習和生活上持續進行引導,做好思想引領工作,抓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動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協調宗教信仰和民俗習慣,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擴展到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1]周海亮.非民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與管理經驗探究———以北京某非民族高校為例[J].智庫時代,2018(51):297-298.
[2]梁俊鳳,師會芳,張玥,王大軍,巴桑澤仁.高校少數民族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對策研究———以西安市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為例[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6):100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