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開展活動教學的策略,建議教師通過游戲活動激活學習興趣,以操作活動培養動手,以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能力,以探究活動吸引學生有效參與等途徑,促使學生有效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 活動教學 課堂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130-02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習慣性地從自我出發,常常采用灌輸講解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阻礙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極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由此,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趣的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一步促使學生有效參與、高效學習。
一、以游戲活動激活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對小游戲都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興趣點,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有機結合,以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而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下,主動地進行體驗學習,更好地實現高效學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感受概率》一課之“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做了一個有趣的游戲活動。首先教師在一個不透明的袋子中放入5個球,分別標記上號碼1、2、3、4、5,而且這些球除了被標記的號碼不同,其他特征都相同,隨后攪拌均勻,并組織學生一起玩摸球游戲,讓學生思考:從中任意摸出一個球會出現哪些可能的結果呢?其中每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相同嗎?并讓學生猜想它們的概率是多少?隨后,學生開始游戲活動。他們在游戲中發現這五個號碼球被摸出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如果想要得出它們分別的概率,需要經過大量的實驗才能得出,但很多學生都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大膽地猜想出每種球被摸出的概率是五分之一。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并了解“等可能性”這一數學概念,從中分析其概率內容。這樣教學,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引導學生開展趣味游戲,并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更好地進行體驗學習,從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二、以操作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操作活動的開展能將學生帶入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進而推動學生有效參與、積極體驗。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動手欲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并從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為了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更好的認識,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開展動手操作學習活動。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只給出一條邊和一個角畫三角形,大家能畫出幾種三角形?”隨后,學生都進入到操作探究活動中,并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可以畫出多種三角形,所以這一條件不是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之后,教師又給出了多個“兩個條件確定”的問題,發現最后可以畫出多種三角形,于是學生發現兩個條件確定不能作為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隨后,學生又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畫一個內角是60度,一個內角是20度,且一條邊是3厘米的三角形。學生發現最后畫出的三角形完全相同。另外,學生也畫出三個角都相同的三角形,但出現了多種形狀的三角形。最后,學生從自己的動手操作中猜想到一些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并主動地驗證自己猜想的正確性。就這樣,學生在操作活動中主動探究,進一步對數學知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推進了學生的有效參與。
三、以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利用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這種聯系創設生活情境,營造輕松、熟悉的學習氛圍,以更好地促使學生有效參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實踐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相似圖形”時,教師大膽創新,不再局限于數學課堂,而是選擇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首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測量出我們學校教學樓的高度。學生收到任務后,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這時,有學生提出“不能直接測量,直接測量很難得出結果”的想法。于是他猜想需要間接地得出最后的結果。很快學生便提出是否可以利用數學中所學的相似圖形的知識內容來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學生選擇走出教室,讓一名學生站在太陽底下,同時派兩名學生分別測量該生的影長以及這棟樓的影長,然后再測量該生的身高,利用相似比的知識內容得出最后的結果。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對相似的知識內容有了很好的理解,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四、以探究活動吸引學生有效參與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注重這一點,在課堂學習中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讓學生真實地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教師應聯系學生的具體學情,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推進學生積極參與。
例如,在教學《二次函數圖象和性質》時,教師沒有直接向學生講解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而是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二次函數表達式中二次項系數對圖象有什么影響?這時,有學生開始試著自己畫出一個y=2x2的圖象和一個y=-2x2的圖象,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一個開口向上,一個開口向下。于是,學生大膽地猜想:是不是當二次項系數大于0時,圖象開口向上;當二次項系數小于0時,圖象開口向下?為了更好地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又試著畫了一些相關的圖象。另外,也有學生想要探究圖象中最低點或者最高點有沒有什么特殊的性質。隨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主動地分析當x為何值時取最值點。最后,學生發現這個二次函數圖象恰好是一個軸對稱圖形,而且對稱軸恰好是開始自己想要的最值點的x值。學生就這樣主動地思考,無形中對數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五、以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有效交流
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對于一些問題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具體學情,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可以有機會互相交流、共同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時,教師沒有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合作學習,交流探究。有學生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通過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這是它的一個性質。而且我們通過觀察發現,這一圖形的兩組對邊的長度好像是相等的。”隨后,又有學生說:“我們需要利用嚴謹的數學理論知識來驗證。我認為我們可以借助三角形全等的知識來完成探究學習。”于是,學生按照這些猜想開始了探究驗證。還有學生想到要研究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知識內容。就這樣,學生在主動的合作交流中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知識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總之,活動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思維潛能,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以活動作為依托,組織學生學習,促使學生更加高效地探究數學知識。
作者簡介:陳華成(1979— ),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育教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