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是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本科階段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本文將對山西省各高校關于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差異性進行調查,開展教學改革實踐探索和教學反思,以期能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在新時期的發展做出有益嘗試。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差異性;教學改革;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J64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93-02
【本文著錄格式】佟鑫.“民族民間音樂”在地方高校教學改革中的實踐與反思[J].北方音樂,2020,03(05):93-94.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音樂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直至目前,根據各類研究工作整理得出的數據來看,“我國目前的民間歌曲的歌種有千余種,精選曲目約兩萬余首;民間舞蹈音樂的品種有近1500種,精選舞曲約8000余首;曲藝音樂的曲種有300余種,精選唱段有3000余首;戲曲音樂的劇種有200余種,精選唱段6000余首;民族民間器樂除《琴曲集成》外(已出版近20部),獨奏音樂曲目近千首,民間樂種近百種,曲目已逾萬余首”。針對我國如此豐厚的音樂歷史文化遺產,如何在教學中合理地分類規劃也成為學術界所爭論的話題,代表性的有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舉辦的“民族音樂研究班”于上世紀六十年代集體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經過多次修改后最終劃定為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與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及民族器樂五大類;1987年6月黃翔鵬先生在“亞太地區傳統音樂研討會”中提出要從音樂史學角度劃分為先秦鐘鼓樂、中古伎樂以及近世俗樂三類;王耀華老師編著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在原五類民間音樂的基礎上,補充了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伍國棟老師提出應該以民族為單位來依次對中國民族音樂進行更為細致的梳理……這些事實都在向世人印證一個事實——民族音樂在不斷充實更新中。然而,民族音樂要想更長久傳承發展,勢必離不開教育。因此,作為專業的音樂教育者,有責任用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去充實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讓新時代的年輕人能夠理解和熱愛本土的民族音樂文化。所以,能否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民族音樂的特點、總結民族音樂發展的規律并繼承發揚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這是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目的。
一、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差異性
為了讓民族音樂文化得到最廣泛的傳播,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也被國內各類高校音樂相關專業列為專業理論課程。例如僅山西省就有以山西大學為領軍的綜合類大學以及以山西師范大學為首的師范類院校,雖然各院校在具體的教學安排上會有所區別,但山西省設有音樂專業的高校中都統一開設了民族音樂為主題的課程,也充分證實了該課程的重要性。然而,通過實踐調查卻發現目前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許多差異性,具體表現為五方面。第一,課程名稱的不統一。以山西為例,雖然各類院校都設有“民族音樂”為教學主題的專業理論課程,但課程名稱在設置上卻并不統一,如《中國民族音樂》《中國傳統音樂》《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等;第二,課程類別的差異性。山西省各高校對該課程類別的設定,有的將其列為專業理論必修課,例如山西大學和山西大同大學,而有的學校卻列為專業選修課,如呂梁學院;第三,開課時間及教學時長的差異性。有的學校只開一個學期,例如山西大同大學開設于大一第一學期,而有的高校卻開設兩個學期,例如太原師范學院就開設于大二第三和第四學期;第四,教學內容的差異性。每所院校根據各自的教學時長安排,會在教學內容上也有所調整。其中,多數院校是以民歌、戲曲、器樂、舞蹈和曲藝為主要教學內容,但有的院校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宗教音樂,如山西大同大學就補充了當地的恒山道教音樂和云岡佛教音樂文化,有的院校在傳統五大類教學基礎上融入了本土音樂文化教育,例如晉中學院增加了“左權民歌”“祁太秧歌”和“左權小花戲”的地方民間音樂;第五,考核方式的差異性。在課程的考核中多數院校以開卷考試或閉卷考試為主,但有的院校會增加實踐內容考核的比例,例如中北大學,還有的會在最終的考核中加入平時成績和課堂表現成績,如山西大同大學。
二、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
(一)根據學生的專業學習方向來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
授課中靈活開展教學實踐,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下設音樂系和舞蹈系,音樂系又包含兩個專業方向,音樂學和音樂表演。這兩個專業的學生雖然都以聲樂、鍵盤、管樂或民樂為學習方向,但因為各自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所區別,所以作為授課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做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對于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要強調他們的實踐性操作,諸如聲樂方向的學生在課上課下應著重他們對民歌、戲曲、說唱音樂各類體裁的演唱發音、咬字以及音樂地域風格色彩的處理及表現;器樂方向的學生要求他們側重于民族樂器中獨奏、合奏、重奏各類音樂演奏技巧的把握、節拍板式的分析及各類民族音樂中伴奏音樂的運用;對于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在授課時則要偏重于各類民族音樂歷史發展脈絡梳理、音樂特征把握、音樂民俗講解、音樂文獻及音樂文本整理和歸納等。根據專業特征來調整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既能實現因材施教,也能使學生的專業所長得到最大化發展。
(二)根據學生的專業特征來綜合評定課程考核
考試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既可以對整個教學內容做出綜合評價,也能幫助授課教師及時發現問題,為日后的教學完善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議,所以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試評價制度將有助于清晰地判斷出教學存在的不足。以我校為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為考察課,課程傳統的結業方式是學期小論文。然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以這樣的考核方式來結業既不能體現專業特色,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結合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的實踐改革,在考核方式上也根據專業方向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音樂表演專業要突出實踐能力的考核,音樂學專業更側重音樂綜合能力的評價。其中,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把演唱作為考試重點,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自主選擇民歌、戲曲或曲藝;器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把演奏作為考核重點,大家以獨奏、合奏、重奏或伴奏的方式來進行樂器表演;音樂學專業的同學根據自己的能力既可以選擇實踐考核,也可以選擇論文形式考核,以靈活選擇的方式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除此之外,在考試中為兩個專業都額外增加了視聽模塊的考核,以期能促進學生多聽、多練、多實踐。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平時上課的出勤率及課堂表現考核等,才算完成該課程學期末成績的綜合評定。
三、民族音樂課程的教學反思
為了適應新時期教育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緊隨時代持續更新教學理念、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并進行教學反思。
(一)改變教師觀念,調整課堂教學結構
教師思想觀念的新舊對課堂教學方式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適時調整教師觀念是保證課堂教學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本課程教學中,由于給學生講到的都是上世紀、甚至是年代更為久遠的傳統音樂,所以僅憑教師的口頭傳授,當代的學生很難與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產生共鳴、進行對話,很快就會產生厭倦的情緒。如果此時教師能抓住新時代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強的特點,讓各專業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大家發揮各自的專業所長,在原有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改編和表演,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賦予民間音樂新的生命。在此基礎上,再選擇原生態的民間音樂音響讓學生們去對比、去分析它們的發展與變化,這樣既喚起了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學生個體價值的最大化,又能保證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
(二)改變教學工具,實現良好的教學互動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授課時最常使用的教學工具以黑板、粉筆、教材和講義等為主,近些年來又增添了電視、幻燈機、投影儀和電腦等現代化技術設備。先進的教學設備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帶來了更多便捷條件,也提高了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做出高品質的課件,這樣既賦予教學新的活力和新的視角,也以生動的畫面展示以及直觀的影音視聽幫助學生更形象地了解了我國的民族音樂。眾所周知,現代社會步入了互聯網時代,諸如騰訊QQ、微信、釘釘等技術成為了當代人主流的通訊溝通方式,作為新時代的教學工作者,也應該緊隨時代步伐,把這些先進技術納入到我們的教學設施中,把它們作為媒介來使用。例如可以建立課程主題微信群或QQ群,由授課教師和各班班長共同管理,讓學習該課程的所有同學都加入群里。這樣,教師可以隨時發布一些課程教學相關的資訊、文獻、音頻和視頻等資料幫助大家共同學習,同學們有任何學習上的疑題也可以及時和老師進行咨詢,并且,大家還可以圍繞教學難點或熱點隨時展開熱烈討論。這樣,既拉近了師生距離,也讓教師能時刻引導和鼓勵學生學習,實現良好的教學互動。
四、結語
面對新時期社會各方力量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學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推動我國民族音樂的繼續前進。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2).
[2]商樹利,柯云燕.“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探索性實踐鄒議[J].樂府新聲,2016(3).
[3]夏琳.山西省地方高?!吨袊褡迕耖g音樂》課程教學現狀調查[J].長治學院學報,2016(6).
作者簡介:佟鑫(1983—),女,碩士,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與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