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花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0萬字以上;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障礙較大。而繪本圖文并茂,語言簡潔,畫面精美,是低年級學生的首選讀物。教師通過繪本閱讀指導,可幫助學生鞏固已學漢字,激發閱讀興趣,開拓想象空間,提高閱讀能力。文章以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閱讀指導為例,通過觀察、想象、導讀、感悟、表演等方法,帶領學生融入溫暖的故事情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發展學生的觀察、思維、語言、審美等能力,讓學生逐漸愛上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繪本閱讀;指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27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046-02
繪本以圖畫為主,配上精練的文字,情節簡單,尤其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教師通過繪本閱讀指導,可發展學生的觀察、思維、語言、審美等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筆者試以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為例,談談繪本閱讀指導的粗淺看法。
一、觀察畫面,喚起閱讀期待
觀察,是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思維活動。閱讀繪本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展開想象,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1)觀察封面。教師出示繪本時,要讓學生先看封面的書名、作者、繪者、譯者、出版社等文字信息,接著補充介紹:“這本書是加拿大作家、畫家菲比·吉爾曼女士創作的,是她出版的第七本書。她的書充滿著奇妙的想象力,曾多次獲得童書獎項。”學生興趣盎然,自然帶著“她的書到底有多奇妙”的揣測,準備開啟閱讀之旅。
(2)欣賞環襯。環襯看似是一張普通的彩色紙張,其實它的顏色代表著故事的感情基調,上面的圖畫與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要從環襯的顏色、圖案、前后環襯的呼應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去讀圖、去發現。這本繪本的環襯是一塊清新淡雅的藍布,約瑟一家、小老鼠一家在這塊藍布所代表的愛的映襯下生活,讓人倍感溫暖。教師再引導學生看看環襯上畫了什么,學生不難看出藍藍的天空上有一閃一閃的星星。教師適時告訴他們,這是一塊藍色的布料,故事就是從這塊奇妙的藍布開始的。學生閱讀的興趣便再次被激發。
(3)欣賞扉頁。扉頁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門,寫著書名、作者、繪者、出版社等信息,還配有圖畫。教師先讓學生了解扉頁上的文字信息,再觀察圖畫,認識故事的主要人物——約瑟和他的爺爺。
(4)欣賞插圖。插圖生動地描繪了建筑、家具、物品,傳神地刻畫了人物的表情、動作等。學生都是讀圖畫的天才,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約瑟家的家具、物件擺設,感受家庭的溫馨;觀察人物的眼神、動作,揣摩人物的心理等。
二、共讀故事,感受語言魅力
教師要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和略帶夸張的肢體語言,帶領學生徜徉在典型的、精彩的故事情節中,品味繪本語言的獨特魅力。
(1)教師范讀。繪本語言精練、優美,故教師要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配合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神態,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講述到故事的發展時,教師故意打住,問道:“那顆奇妙的紐扣究竟到哪里去了?小老鼠一家的布料又是哪里來的呢?”學生通過觀察,欣喜地發現了書中文字沒有提及的細節。教師的故事講完了,學生意猶未盡,還沉浸在奇妙的故事情節和濃濃的愛意中……
(2)感情朗讀。作者用富有節奏、朗朗上口的文字重述了這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畫面溫馨,令人愉悅。如“爺爺拿起剪刀開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針飛快地縫進、縫出、縫進、縫出……”這段話在故事里出現了五次,那輕快的剪裁聲總能讓人發現一次次奇妙的變化。教師可先示范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精練的語言、明快的節奏;接著指名學生模仿讀,讓其他學生點評;再通過小組比賽讀,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最后全班學生一邊比畫裁剪的動作,一邊入情入境地朗讀。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學生讀出了爺爺對孫子的舐犢之情,發現了語言之美,也積累了語言表達經驗。
(3)自主閱讀。在閱讀“爺爺為約瑟做了奇妙的毯子、大衣、背心”后,教師放手讓學生一邊觀察插圖,一邊默讀接下來發生的故事,讀后匯報交流:爺爺還給約瑟創造什么神奇呢?讀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學生津津樂道,有的說:“我感受到約瑟的童年過得非常幸福。”有的說:“約瑟過得很開心。”有的說:“約瑟的爺爺心靈手巧,很了不起。”……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故事,反復品味,讀懂了故事,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三、大膽猜測,豐富故事內涵
繪本圖畫傳神,豐富的內容和細節等待學生去發現。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關注細節,展開想象,體會畫外之音,感受文外之情。
(1)看扉頁猜測。繪本中的插圖彌補了文字的不足,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來理解故事,并通過想象預測故事情節。例如,讓學生看扉頁上的書名和插圖,啟發學生猜一猜: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誰呀?他們將帶來一個怎樣奇妙的故事呢?對于學生猜測的內容,教師不要急于評判,而要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故事,到書中去尋找答案。學生一心想印證自己的猜測,自然漸入閱讀佳境。
(2)聽故事猜測。教師一邊抑揚頓挫地講述故事,一邊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故事的發展。如爺爺會把老舊的毯子做成什么呢?學生的想象力可豐富了,有的說做襯衫,有的說做襪子,有的說做帽子,還有的說做桌布……各種奇思妙想不斷迸發出來。
(3)看插圖猜測。繪本中的圖畫是精美的、靈動的、延展的。例如,讀到媽媽要約瑟丟掉老舊的毯子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約瑟的表情、動作:約瑟瞪大了眼睛,顯得很吃驚,雙手緊緊抓住毯子,生怕被人搶走似的;再啟發學生思考:約瑟愿意丟掉毯子嗎?他會怎么想?怎么說?最后滲透學法指導:閱讀繪本時,要仔細觀察插圖,通過人物的眼神、動作揣摩人物的內心想法。
四、激情演繹,體驗閱讀樂趣
有些學生表現欲強,喜歡表演。教師可以選擇富有感染力的情節,讓他們扮演各種角色,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1)個性表演。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有聲有色”的閱讀活動中愛上閱讀。例如,教師邊講述故事邊創設問題情境——約瑟穿著這件奇妙的背心來到教室,當他推開門的時候,教師和小伙伴驚訝不已。你能想象出約瑟當時的表情嗎?誰來演一演?學生瞬間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教師先請一位學生表演,其他學生注意觀察他的表情。表演完畢,請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教師則予以激勵評價;接著再請一位學生配上語言、動作進行表演。學生走上講臺,眉飛色舞地說:“瞧瞧,我的新背心!”說完還握緊雙拳,身子往后一仰,擺了個酷酷的造型。頓時教室里掌聲雷動,大家沉浸在惟妙惟肖的演繹情境中,感受到了約瑟的得意和神氣,再次體會了閱讀帶來的樂趣。
(2)合作表演。閱讀過程中,教師由扶到放,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故事,共同演繹故事情節。如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閱讀“紐扣丟失”的高潮部分,再由小組長組織分角色表演,最后推選優秀小組上臺合作表演。表演者融入情境,演得活靈活現;觀眾們也看得津津有味,課堂氣氛不勝融洽。
五、交流分享,抒發獨特感悟
(1)傾吐心聲。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深層次思考,升華情感體驗,如:“約瑟的幸福和快樂離不開爺爺。如果你是約瑟,我就是爺爺,你想對我說點什么?”有的學生說:“爺爺,您太了不起了!”有的說:“爺爺,我愛您!”還有的說:“爺爺,謝謝您為我做了這么多東西,陪我度過幸福的童年。”師生真情演繹了爺孫互動的溫馨場景,學生真切感悟到了爺爺對孫子偉大而無私的愛。
(2)分享感悟。爺爺對約瑟的愛透過書中精美的畫面和文字,深深感染著學生。讀完故事,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故事中的誰。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喜歡心靈手巧的爺爺,有的說喜歡會寫奇妙故事的約瑟,還有的說喜歡懂得關心哥哥的小妹妹……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3)創編故事。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創編故事,啟迪思維,把故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如教師設置懸念:那顆紐扣到底到什么地方去了?先讓學生在書上找找看。學生驚喜地發現,猶太民居是木頭搭建的,屋子底下還有一小段空間,那是老鼠的家園。在書的每一頁下方都有一條窄窄的長方形小圖,畫著小老鼠一家的生活,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小老鼠之間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學生饒有興致地想象著小老鼠家這個無字的故事,發現這本書更奇妙的地方在于講述著兩個溫馨的故事,呈現了兩個不同的世界,同時也體驗了額外的閱讀樂趣。教師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把小老鼠一家發生的奇妙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無痕地進行拓展和延伸。
六、結語
臺灣著名繪本作家方素珍說:“繪本是愛的泉水,潤澤著孩子的童年,豐盈著他們的生命。”小學低年級是激發閱讀興趣、習得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要以學生興趣為先,從繪本閱讀開始,引導學生學會賞圖、猜測、品味、分享、演繹,豐富故事內涵,體會閱讀的快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周幼紅.讀書門道:小學生整本書閱讀策略新探——以《喜地的牙》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19(10):30-31.
[2]游愛金.由選篇引向整本書閱讀——以《彩色的夢》為例[J].福建教育,2019(13):36-37.
[3]平 芳.問題導讀,將思維引向深入——《青銅葵花》導讀教學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19(7):26-27.
[4]郝文越.讀進去,講出來——周其星繪本教學賞析[J].小學教學設計,2017(1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