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開華
摘 要:閱讀自古有“教育之本、學習之母”之譽。尤其在現代社會形勢下,一個人如果缺乏相應的閱讀意識和閱讀能力,就很難獲得大的發展。在學校教育中,如果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無論是工具性教學還是人文性教育,都會變得“蒼白無力”“寸步難行”或者“行之不遠”。從本質上來說,閱讀既是一個潛移默化、厚積薄發的漸進式過程,又是一種吸納與體驗、內化與遷移的過程,它始終離不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何把閱讀變為“悅讀”,讓這一“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起來,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并為之探究的重大課題。文章作者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就“快樂閱讀”策略構建方面,試提出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快樂閱讀”;善教樂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1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052-02
一、引言
“萬丈高樓平地起,人生聰明閱讀始?!边@一句形象生動的話,表明閱讀對人的成長和發展來說,不僅作用很大而且影響深遠。“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毙W教育是人生之旅的開始。在啟蒙教育階段,“開啟快樂閱讀,助推兒童成長”是每位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一項重大課題。根據心智發育的規律,兒童雖然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但對“情趣”元素具有難以擺脫的依賴性。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趣閱讀教學活動,把小學生逐步引向樂學的良性發展之路。在歷經一段時期的探究和反思后,筆者初步總結了一些并不成熟的心得體會,現從如下幾點予以簡要呈現:
二、以激發情趣為由,善于營造語文“悅讀”的良好環境
“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如果缺乏了情感,教育是不成功的,至少算不上是完美的教育行為?!庇绕鋵πW生群體來說,情感因素對他們的學習活動影響很大。有鑒于此,我們要始終把“激發學習情趣”放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位置,努力攫取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情緒智力”效益。以《大自然的聲音》為例,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沒有直接進入講讀程序,而是首先借助課件,演繹了多種不同的大自然聲音,如“呼呼作響”的刮風聲、“淅淅瀝瀝”的下雨聲、“嘰嘰喳喳”的鳥鳴聲、“呼嚕呼?!钡膭游锫暤?,讓小學生辨識是什么季節的風和雨,是哪一種鳥發出的聲音,是哪種動物在何種情況下發出的聲音。這一個做法不僅集中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活躍了教學氛圍,而且有效激發了學生對閱讀的期待。在筆者的進一步引導下,水到渠成地開啟了新課的教學活動。如果沒有鋪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三、以情境創設為由,善于開展語文“悅讀”的體驗活動
“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小學生群體以形象思維為主,對語言文字的體悟能力尚欠火候,如果教師長期沿襲“用普通話套講八股文”的閱讀教學模式,如何能達到“快樂閱讀”的教學目的和效果呢?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各類優質資源,努力創設與之相應的情境,以此引領小學生進入良好的閱讀體驗境地,從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珍珠鳥》為例,為了讓學生切實感悟珍珠鳥由“怕人”到“信賴人”的感情變化過程,筆者在課堂教學環節,點名讓某位女生講述自家收養“小寵物”的境遇。由于是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她講得既生動又動情。
這種生活情境的即時引入,讓作者“不驚動”“故意不管”“不動神色”“慢慢放縱”的心理和行為,因語言描寫而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有了這種鋪墊和渲染,語文閱讀難道還不快樂嗎?
四、以“魚漁兼授”為由,善于培養語文“悅讀”的意識能力
客觀地說,不是小學生不肯或不愿閱讀,而是他們不懂如何閱讀。如果他們成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能,就會逐步進入語文“悅讀”的良性循環,反之亦然。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魚漁兼授”活動,從根本上解決“閱讀難、難閱讀”的問題。一是強化對字、詞、句的理解訓練和學用結合。如“藕斷絲連”,先以多媒體顯示實景畫面,再引出其比喻義,接著讓學生練說幾段話。二是善于抓住重要句式和修辭手法,如總起句、過渡句、中心句和總結句等,先對其閱讀解析,再逐步消化和學會運用。三是無論在哪個閱讀環節,都要引導小學生把自己的困惑說出來,并采取“學生先探究、師生再合作”的方法加以解決,逐步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四引導學生揣摩文意和作者思想,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熟能生巧的意識和能力。
五、以學用結合為由,善于構筑語文“悅讀”的優質平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W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學以致用”,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用”意識和“結合”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的呢?
以《桂花雨》為例,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抓住文末“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的桂花”這句話,來設置如下問題:前文作者明明說了“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可為什么又這樣說呢?你又是怎么理解這種“矛盾”現象的?以此要求小學生聯系實際認知和生活經驗,把自己的閱讀體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學生根據親身經歷或聽他人說的事例,紛紛寫下了二三百字不等的短小習作。盡管學生的語文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個別學生在理解上發生了偏差,但是他們能夠快速地寫出來,總體上還是令人欣慰的。
六、以賞識評價為由,善于促進語文“悅讀”的個性發展
對學生及其學習情況作出即時有效的評價,不僅是課程活動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還是衡量和反饋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更是促進學生自主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有效手段。其功能不在于“甄別和選拔”,而在于進一步地“激勵、喚醒和鼓舞”。有鑒于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賞識”為主,積極開展激勵性教學評價活動,為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
比如,在《狼和小羊》閱讀教學后,筆者讓學生就文中的兩種形象開展討論交流活動。許多學生都同情小羊、痛罵惡狼,然而個別學生卻反其道而行之,為后者鳴不平甚至“大唱贊歌”。他們堅持認為,狼吃小羊就像人類吃雞鴨鵝一樣不值得質疑;還說,《動物世界》電視欄目說了狼族具有“善于團結、敢于拼搏、執著頑強、和諧共生”等方面的優點。這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象不值得珍視和保護嗎?
七、以自主體驗為由,善于深化語文“悅讀”的意志品質
先哲荀子說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睗h代劉向也說過:“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边@兩者異曲同工,都在強調自主體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論和實踐表明,語文閱讀堅持自主體驗,能夠讓學生通過情感實踐活動,發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
以《將相和》為例,筆者在閱讀教學結束后,讓小學生將課文自行改編成課本劇并開展表演活動。經過這種自主體驗活動,有小學生認為,廉頗在認識錯誤后,以國家利益為重,即刻“負荊請罪”,藺相如卻一味“避讓”而不主動解釋,所以“深明大義”更適合用來贊揚前者而不是后者。此外,我們還可根據課內外閱讀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人物形象討論”“閱讀故事演講”“專項問題辯論”等活動,通過喜聞樂見的自主體驗活動,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和意志力。
八、以群文共讀為由,善于放大語文“悅讀”的良好效應
與傳統意義上的“單篇閱讀”模式不同,最近幾年悄然興起的“群文閱讀”(又叫群文攻讀、群文互讀)活動,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有力地得以普及,并正在日益形成一種無可逆轉的強烈發展態勢。它之所以贏得廣大師生的普遍認可和迅速推廣,是因為自帶“閱讀流量”,具有“求同巧拓寬、求異謀深化”的個性特點,而且能夠不斷放大語文“悅讀”的良好效應。
比如《牛郎織女》是一篇流傳深廣的民間神話故事,內容凄美,具有令人向往的神話色彩。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本著“主題相似”的導向原則,還先后引入其他一些民間神話故事,有《白蛇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嫦娥奔月》等。“求同求異”的類比閱讀,進一步拓寬了小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民間神話故事這一文學題材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和體悟。自那以后,學生在很長時間內掀起了“民間故事閱讀潮”。
九、以資源開發為由,善于增加語文“悅讀”的深度和厚度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就是個例子?!北M管編入語文教材中的文藝作品十分經典,卻由于篇幅和數量等因素,難以滿足許多小學生課內外閱讀活動的實際需要。這就是說,要想切實有效地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深度和厚度,必須堅持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意識,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讓課程資源和語文“悅讀”相互促進、和諧相生。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筆者在閱讀教學環節,結合慘痛的歷史事實,講述了圓明園的歷史輝煌藝術、火燒圓明園過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重建工程,還引導小學生閱讀了維克多·雨果寫的《兩個強盜闖進圓明園》這一歷史信件。結合與之相應的課程資源,不僅有利于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讓他們更加切實地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時也自然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自豪之感。
十、結語
總之,“開啟語文快樂閱讀,助推兒童健康成長”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大實踐課題。以上述幾點為主要抓手,與時俱進、持之以恒,就能讓“悅讀之花”日益地綻放在兒童心空。
參考文獻:
[1]韓例芬.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藝術性與實效性[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1):74-77.
[2]楊艷麗.淺議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情感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4):179-180.
[3]姜 琪,王學男.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