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瑩
摘 要:小學美術一直以來都是極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學科,而小學生之所以喜歡學習美術,主要是因為小學美術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創造性。但要使小學美術課程發揮更大的素養提升作用,僅僅從趣味性和創造性入手是遠遠不夠的。而這也是越來越多的美術教師開始提出從鑒賞角度豐富美術教學內涵的原因。讓藝術大師走進美術課堂,讓藝術大師陪伴學生成長,讓學生在鑒賞作品與讀懂大師的基礎上,實現美術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這樣的美術課堂將更具有內涵性、系統性、藝術性。為進一步地提升小學美術鑒賞教學的有效性,這篇文章結合一線教學經驗,將藝術大師帶進美術課堂,將小學生帶到藝術的殿堂。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術鑒賞;大師;學生培養;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0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103-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小學生家長,都更加期待能夠在美術課堂中獲得更多與藝術相關的知識,都希望在美術課堂中獲得更多與藝術相關的體驗。與此同時,我國新課改也強調應該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美術的基本技能;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
因此,在小學美術的課堂中,僅僅通過寫寫畫畫開展教學,不僅無法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無法達成小學美術的課程目標。基于這樣的小學美術教育教學背景,我們提出在小學美術鑒賞課堂,從大師入手,讓大師走進美術課堂,讓大師走進學生心中,在鑒賞與審美能力提升的基礎上,走進大師內心,讀懂大師魅力!
二、“讀懂大師”,讓美術鑒賞課堂更具內涵性
傳統的小學美術鑒賞課,往往是直接從美術作品展開教學的,以至于小學生雖然能夠記住美術作品中呈現的畫面,但對藝術作品畫面背后的故事卻一無所知;以至于小學生即使在多年以后也能夠對一幅幅名家大作記憶猶新,但卻并不知道這些作品背后的大師又是何許人也。這種美術鑒賞課,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較為欠缺的,是不完整的。當走進藝術館時,遇到相識的藝術作品,會說:“這個作品我在美術課上學過!”可是要想進一步對這幅作品進行分析,卻發現頭腦中并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尤其是將兩幅以上的作品,或是將不同藝術大師的作品一同呈現出來時,學生并不能說清楚這些作品之間的差異。
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小學美術鑒賞課在鑒賞引導方面是較為膚淺的,講解也是停留在表面的。而從“讀懂大師”入手開展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教師在讓學生觀察一幅藝術作品的同時,會適當地將藝術作品背后的藝術大師呈現出來,將大師的作畫風格、大師的其他作品、大師的獨特魅力呈現在課堂之中。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小學美術鑒賞課堂的層次感與內涵性。
那么,如何通過“大師”提升小學美術鑒賞課的內涵性呢?我們以大師莫奈的經典之作《日出印象》為例進行講解。從傳統小學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思路來看,圍繞《日出印象》展開的鑒賞教學往往會直接從這幅作品的本身、構圖方式以及作品意象入手進行講解,并不會給予大師莫奈更多的關注,只會在作品呈現的過程中告訴學生這幅作品是由畫家莫奈創作的。而從“讀懂大師”入手展開美術鑒賞課程,則需要在課堂教學之中,結合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將《日出印象》背后的文化信息呈現出來,讓學生從認識莫奈開始,逐漸拓展到認識畫家莫奈所屬的流派,并講述出該流派在繪畫方面的造詣、在繪畫方面的特色,讓學生從了解莫奈生平開始,逐漸拓展到莫奈的性格特點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這種由淺入深的鑒賞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讀懂大師”,更可以讓學生以更為理性的方式去面對《日出印象》,更深入地體會到《日出印象》中的意象。
從《日出印象》的鑒賞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讀懂大師”教學理念是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創造性與趣味性的,而正是其中所蘊含的知識性、創造性與趣味性,才使這一美術鑒賞課更具有“內涵性”。我們說將“讀懂大師”帶入美術鑒賞課堂更具有知識性,是由于將一幅幅藝術作品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將作品相關的文化常識滲透在課堂之中,在課堂上介紹大師的創作風格時,可以使小學生在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知識的擴充與儲備。我們說將“讀懂大師”帶入美術鑒賞課堂具有創造性,是由于每一幅名家大作之所以世界聞名,為人稱道,是因為其中蘊含著獨一無二的創造性,都是大師用雙手構建起來的。讓學生在讀懂美術作品、走進大師內心的基礎上去感知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去學習大師的創作思想、創作精神,并將其融入自己日后的美術學習、美術創作之中,這對激發小學生的創作靈感是極其有效的。我們說將“讀懂大師”帶入美術鑒賞課堂具有趣味性,主要是從尊重小學生學習需求的角度來看的。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兒童時期,他們活潑好動,有著無限的活力,只有讓他們在課堂上釋放天性,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使作品背后的“大師”更完美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因此在開展“讀懂大師”美術鑒賞課時,教師還應該從學生興趣激發入手,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大師”的世界。
三、“讀懂大師”,讓美術鑒賞課堂更具系統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興趣培養的黃金時期,更是學生能力與素養提升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養成的學習習慣,將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學生形成的學習習慣,將深遠地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效果。在傳統的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更傾向于從某一藝術作品出發,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一美術作品的美,或是引導學生以死記硬背的形式去記憶每一幅作品背后的畫家是誰、每幅美術作品呈現的寓意是什么等。這種碎片化的美術鑒賞模式,不僅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更會抑制小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而從“讀懂大師”入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不僅可以使美術課堂教學在形式上呈現出較強的系統性,還可以使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得到系統性提升。因為將“讀懂大師”帶入美術課堂,可以使美術作品與藝術大師緊密連接在一起,讓各種碎片化知識聚攏在藝術作品和大師之間,讓藝術作品之美與大師魅力之光交相輝映,共同給予學生美的享受,共同促進學生對美的鑒賞。
當教師將藝術大師畢加索展現在美術課堂時,學生不禁會問,這位藝術家有哪些作品呢?如果教師僅僅是將《格爾尼卡》展現在PPT上,不免有些單調,也無法使學生體會到畢加索在創作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特殊風格。雖然《格爾尼卡》是本節課學生所要鑒賞的重點作品,但教師依舊可以將畢加索的其他作品展示出來,并給予適當講解。教師甚至可以將畢加索的多幅作品同時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自主觀察、深入思考、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將自己鑒賞畫作的想法與感受表達出來,將《格爾尼卡》與畢加索其他作品相對比的結果表現出來。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盡可能地將自己的鑒賞與審美天賦發揮出來,而不要任意打斷,更不要隨意誘導,因為“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小學生面對畢加索的不同作品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感知態度,而這一感知態度的表達過程就是學生美術鑒賞能力提升的過程。這一對比分析的過程,就是學生鑒賞能力系統提升的過程。教師甚至可以在介紹作品與大師的基礎上,鼓勵小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我心中的莫奈”展示出來,以便更加系統地展現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加全面地進行對大師的“閱讀”。
四、“讀懂大師”,讓美術鑒賞課堂更具實踐性
即使是在美術鑒賞課堂中,教師也不可輕易忽視實踐的價值,尤其是針對小學生開展的美術教學,更應該尊重學生的藝術體驗。當然,這里所提到的藝術體驗并非單純地對大師的作品進行臨摹,畢竟以小學生的現有能力而言,臨摹大師作品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同時臨摹也不利于小學生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讀懂大師”鑒賞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同一大師的不同作品、不同大師的不同特點入手,汲取靈感,并將這些多角度獲得的藝術感受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進而將美術鑒賞與美術實踐有機結合。例如,當引導學生鑒賞大師徐悲鴻的《八駿圖》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將現實中馬的形象展示出來,還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曾經對馬的觀察經歷,進而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大師作品的精妙之處、大氣之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進行“馬”的繪畫創作,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繪畫作品展示出來、分享出來、講解出來。在眾多馬的形象的“沖擊下”,學生會對比各種馬的形象,進而選擇出自己最喜歡的馬的形象。而一想到創作完畢需要將自己的創作體會、創作意圖表達出來,學生也會更用心地投入作品的創作之中。學生在將自己滿意的作品呈現出來時,也會有模有樣地以“大師”的姿態向同學們講述自己創作的“心路歷程”:這幅《馬的家》表現的是一匹可愛的小馬誕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之中,在背景色中我選用了……這個顏色的選用是應用大師某某給我的啟示……當小學生能夠認認真真地將自己所創作的美術作品與大師的作品進行比照時,當小學生能夠有勇氣在同學面前有模有樣地表述出自己的繪畫意圖時,便是小學生美術鑒賞藝術性提升之時,也是小學生自信心與成就感提升之時。
五、結語
我們認為,在小學美術鑒賞的教學中,應該將藝術大師與藝術作品緊密相連,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使小學生真正讀懂大師的內心,使小學生更快樂地走進藝術的世界!為此,這篇文章從內涵性、系統性與藝術性多個角度對小學美術鑒賞課進行了相應分析,希望上述內容對廣大小學美術教師有所啟示,帶領小學生共同走進藝術大師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楊麗花.論小學美術課課前五分鐘名家字畫鑒賞的探索——爭當課前五分鐘“小老師”[J].美術教育研究,2018(6):165.
[2]瞿劍宛.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鑒賞教學“六步曲”的實踐研究[J].教育參考,2018(2):60-66.
[3]沈維玨.設問引路,讓學生在美術鑒賞活動中漸入佳境[J].江蘇教育,2013(21):45-46.
[4]張仲軍.淺談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策略[C].教師教育論壇(第四輯),2019:578-580.
[5]王香芹.小學美術欣賞教學課堂對話的案例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