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晨效
摘 ?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極強的科目,它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數學都是具有很大難度的科目。尤其是在初高中銜接的階段,學習的知識更加復雜,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都要進行一定的改變。課外作業是學生學習必不可少、鞏固提升的重要途徑,所以如何更好地設計作業,最大化地提升每位學生的學習效能是每位老師關注的問題,本文就將淺談高一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課外作業分層設計。
關鍵詞:高一數學;課外作業;分層設計
教師觀要求教師要關心愛護每個學生,要尊重學生,作業分層設計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老師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水平,有根據地設計適合每位學生的作業。《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消化知識,把基本知識轉化為基本技能,再把技能轉化為能力。所以作業的有效度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課外作業分層設計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知識接受能力最大化。
一、課外作業分層的必要性
作業是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老師如果不能科學地布置課外作業,會造成接受能力較快的學生“吃不飽”的感覺,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正正好,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就會感覺“吃不到”,從而造成一種課業繁重的假象。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同理,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每個班級的每個學生的水平都是不平衡的,老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的長處,要擅長發掘學生的潛力。每個學生都是發展的人,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對于學生不要一刀切,統一管理。尤其是高中老師經常是要教很多班,每個班的進度不一樣,自身的任務會比較重,但是也不能忽略對學生的了解,要及時診斷學生學情,依據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等情況進行分類,因層施教,有針對性地布置課外作業,緩解較低水平學生的壓力,促進中等水平學生進步,鞏固高水平學生的能力。這樣有助于促進構建新型師生關系,老師不再是高高向上的講說者,而是同學學習路上的陪伴者,兩者之間的鴻溝被打破了,構建一種雙向互動、循環平等的課堂模式。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知識,汲取知識的渴望程度會越大,那么老師的積極性也可以被提升,會更加熱情地講解新課,同學也會受此感染,更加努力地融入課堂,師生良性互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效能。
二、作業分層設計要重質輕量
高中生活的學業壓力不僅僅是因為所學科目的知識繁瑣,更是因為繁忙的課外作業。數學是一門講究實證的科目,這就需要學生在大量的習題中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如果缺乏必要的訓練,學生是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的。所以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會以量取勝,發放大量的作業,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科目是眾多的,作業的質量就會下降。所以老師在設計作業分層的時候要轉移重心,注重題目的質量而不是題目的數量。數量再多都是同一類型的也無濟于補,所以一定要注重題目選擇的質量。一份好的課外作業是多方面的、立體的、有梯度的,高考試卷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它的題目設置是遞增式的,它對于知識點的考查是多方面的,對于同一知識點它不會從同一個點出發,一定是變化的,各種角度真正地考驗學生的能力。所以老師在設計課外作業的時候可以認真地鉆研歷年來的數學試卷,了解的架構設計,從它的角度出發,那么學生的作業一定是層次感極強的。
三、作業分層設計要注重合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所以老師們的任務量也是很大的,他們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引導者。所以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老師不可能拿出每個人的定制作業,這是理想主義。這就要求在設計作業分層的時候要注重合分原則。課外作業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謂“合”,“分”是指在合的基礎上要體現出不同,老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從“必做”和“選做”入手,也可以分為“基礎項”、“提升項”、“強化項”層層提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以不等式作業為例,對于基礎的學生來說,題目設置可以是求函數y=x+
(X>0)的最小值,中等水平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做若x>
,求f(x)=4x+
-5的最小值,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嘗試若x>-1,f(x)=(x+5)(x+2)/x+1的最小值,并求相應的x值。學生一定要依次做,這樣他們也可以更好地檢測自己的水平,對于這節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這三道題目不同層次,可以讓每位學生都體驗到成功解答題目的快樂,老師也可以根據他們答題的情況反映自己這節課的效果,學生的真實水平,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進一步根據學生的錯題的分布范圍重新設計作業,穩步提升。
結束語:
作業分層設計是十分科學的,它體現了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分層作業在學生現有的水平上,考慮學生可能發展的水平,著眼于兩者之間的差異,關注最近的發展區,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
參考文獻:
[1]高一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外作業分層設計研究[D]. 霍盛嬌.云南師范大學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