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楊
摘 ?要:對于正處于認知起步階段的小學學生而言,由于其思想意識還不夠健全、價值情感仍有待塑造,在是非、善惡、美丑面前依然難以做出正確的評判與考量。因此,借助《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加強小學學生的良好道德培養、法治意識塑造,讓孩子們在學習與實踐中深刻體悟道德和法治對于自身健康成長、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性,進而自小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以良好的思想道德、法治意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然而,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濃、學習熱情普遍低下。對此,教師應該切實立足教學實際,通過對于制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發展問題的研究,探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的措施,為確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能鞏固而奠基鋪路。
關鍵詞:以趣促學;小學學生;道德與法治;探討
隨著國家和社會“立德樹人”教育導向的不斷落實與踐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所承擔的育人責任顯得越來越重要。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對于諸多基本性、常識性道德、法律知識的學習,獲得了知識的豐富、認知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道德知識、法律知識的教育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價值引導、認知塑造,幫助學生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法律紀律觀念,以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高尚的品質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健康成長。然而,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由于知識內容比較枯燥、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資源不夠豐富,導致多數學生普遍對道德與法治學習不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教學效能難以得到保證。因此,采用以趣促學的措施,帶動學生在教學變革中重拾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則成為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發展的關鍵。
一、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興趣提升的主要問題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都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由于諸多問題的影響,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濃、熱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與知識構架、教學方式、資源利用等問題有關。對此,教師必須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尋求變革,以確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獲得實效,為促進孩子們更好發展而提供服務。
(一)知識內容比較枯燥乏味
縱觀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可以發現,其中所涵蓋的常識性法律知識、道德知識特別豐富,對于學生更好學習和理解帶來了幫助。然而,由于這些知識在學生認識和理解時缺乏應有的實踐機會,加之小學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使得學生對于精彩紛呈的學習內容往往不知所措,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學習的興趣也在逐漸縮減。
(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僵化
很多學校,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方式都是一味灌輸或者徹底講授,很少關注對應知識的實踐性、可行性。學生面對教師夸夸其談的講解,顯得很無奈,久而久之,學習的興趣也會在不斷減退中而消失殆盡。這一問題,也是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興趣教學效能的瓶頸所在。
(三)教學資源相對比較匱乏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活動的開展,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盡量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體驗中感知具體知識的意義和作用。然而,目前很多學校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資源素材都比較緊缺,除了課本、投影等基本教學工具外,可供學生深入體驗的資源素材基本沒有。面對長時間空洞的教學指導,學生自然會喪失興趣,學習質量也會受到影響。
二、提升小學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興趣的有效措施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唯有以興趣為驅動的教學策略,才會得到學生的廣泛性認可與肯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調動。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該確保以趣為導,采用不同方式、借助多種渠道來激活并培養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確保教學開展與興趣培育互促并進。
(一)開掘教材資源,實現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關聯
目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知識上極具生活氣息,在內容上豐富有趣,在編排上融入了很多插圖、漫畫等視覺教育語言,整體構架豐富、生動、靈活。但是,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如果掌控不當,勢必會降低教材的使用質量。對此,教師應該結合不同知識內容特點,盡量確保所學知識內容與生活實際的關聯與融合,帶動學生在書本中獲取知識、在生活中驗證所學、在思想上得到陶冶、在意識上得到感染。將諸多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與課本中具體知識的對接起來,為確保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而奠定基礎。
(二)創設教學情境,確保教學活動與興趣培養的無縫對接
在一定程度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都是對于生活細節的縮影與重申,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由于小學學生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弱,此時,教師可以以興趣培養為導向,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多感知和體驗的機會,使得教學的趣味性更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既增強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感染力,使得學生學習獲得開展更加生動有趣,又增進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加強了相互之間情感的交融與培養,也激發了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了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實現興趣提升與能力發展的同步促進。
(三)拓展教學空間,實現教學實踐與認知發展的互促并進
受到認知能力的影響,很多小學學生很難將課堂所學的道德、法律知識應用至生活實踐中。對此,教師應該全方位拓寬教學空間,多借助不同形式的教學素材對學生進行靈活性教育與引導。必要時,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深入社會開展嘗試與體驗,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學習興趣的培育。
三、結束語
總之,小學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興趣的提升與培養,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這期間,離不開教師的積極探索與變革,也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實踐與配合。通過相互之間的努力與協作,以趣促學,讓學生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實現認知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冬梅.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