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平
摘 要: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對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小學生正處于語感培養的初級階段,教師若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語感培養,必然有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不僅需要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還應該借助有效的教學方法展開針對性的教學與訓練,進而實現對小學生的語感培養。因此,本文從教師范讀,啟發感染;加強訓練,落實指導;反復閱讀,增強語感三方面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感培養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感;培養策略
語感是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語言內容和情感的直覺性和自動化,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大多是通過閱讀課來進行的。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閱讀的時間和機會,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知語感,運用語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閱讀文本的理解能力。當然,為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教師還應該抓好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如此才能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才能為小學生的未來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以下,便是對此的一些看法與實踐。
一、教師范讀,啟發感染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且學習能力較低,這意味著要想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語感,教師就要重視起自身的引導作用,以給予學生有效的啟發。基于此,教師可以選擇范讀的形式來展開教學,從而借助一定的朗讀技巧給學生以啟發和感染,進而實現學生與作品的共鳴,這對于小學生的語感培養將產生積極影響。當然,在范讀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朗讀,使學生在親身體驗朗讀的過程中學會朗讀。長而久之,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感知能力都將獲得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觀潮》的過程中,為了在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我非常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范讀。考慮到該課主要向大家展示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所以在上課后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幾張圖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基礎上,我要求大家仔細聽我朗讀,并在聽的過程中關注課文的內容、語言、情感,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范讀上。借助這一范讀過程,不僅使學生受到了啟發和感染,更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了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加強訓練,落實指導
小學語文教學要想達成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就不能忽視對學生的針對性訓練,只有讓學生不斷地接觸知識、感受知識,才能實現對小學生語感的培養。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要想突出并發揮出小學生的主體性優勢,教師理應加強學生的訓練,不斷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感知能力,從而在循序漸進中培養學生的語感。為此,教師需要明確訓練的內容和方法,并參與到學生的訓練過程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如此才能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的同時將外化的感受轉化為內化的體驗,進而形成語感。
例如:在學習《觸摸春天》的過程中,為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我非常重視閱讀方面的訓練和指導。因此,在教學之初,我首先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初讀,并在讀的過程中去了解課文內容,體驗課文情感。在安排完這一閱讀任務后,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并借助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加強了學生的訓練,使學生在朗讀與欣賞中一步步感受到了課文的意境,并被盲童感受春天,熱愛生活的強烈追求所打動。在這一過程中,我還指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從而借此有效增強了學生的閱讀效果,提升了學生的語感。
三、反復閱讀,增強語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課文都是適合小學生,且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具有積極影響的內容。所以,為了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語感,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當然,反復閱讀并不僅僅限于教材內容,還包括一些優秀的課外閱讀篇目。所以,除了必要的課內閱讀之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文本,并鼓勵大家在反復閱讀中去感知和理解文本的內容和情感。在反復閱讀中,學生們的理解能力也必然會隨之提升,并能夠逐漸養成多讀、多悟的好習慣,這對于增強學生的語感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反復閱讀,并為大家提供共同討論的機會,從而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語感。在一次閱讀課上,我為大家挑選了兩篇文章,分別為課內的《懷念母親》和課外的《母親》,這兩篇文章都是關于“母親”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母親的平凡與偉大。在課上,我依次讓學生進行了反復閱讀,并鼓勵大家在對比中敘述自己的閱讀感受。這一期間,大家都積極投入到了對文章的反復閱讀中,并在一步步的深入理解中提高了閱讀興趣,增強了語感。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對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讓小學生從小形成一定的語感意識和語感能力,才能使學生在今后的語言學習中大放異彩,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顧靈英.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J].學周刊,2020(05):74.
[2]王艷菊.淺談小學語文語感培養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