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紅
摘 要:在如今,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對科學教學的理論進行深化,實現從教知識到教方法的有效轉變,達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相應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能對自己的各個教學環節進行更新。而高中地理是一門具有較強抽象性的學科,其對教學的改變更為迫切,相應地,高中地理教師也要能將其重視起來。本文對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中的應用方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研究
高中地理是高中階段的重點學科,其被稱為最像理科的文科,這一點突出了地理學科高度的綜合性和抽象性。相應地,這兩個特性也會給高中地理的學習帶來更高的難度,而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之中,就要能想辦法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而思維導圖是一種隨著新課改的進行逐漸被教師們所認識的一種新式教學工具,其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很有幫助。
一、核心素養簡析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有利的品德和能力的統稱。而對于地理核心素養來說,即指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一系列用于地理學習探究的能力。對于地理學科來說,其核心素養可以被綜合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點。
二、利用思維導圖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結合思維導圖構建,實現學生人地協調觀創建
人地協調觀是學生需要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所要掌握的關鍵能力之一,其是指學生對于人地關系的正確認識,對于學生未來地理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過去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將人地協調觀作為教學的重點,即使有的教師認識到了這一點,但其也并不能找到實現學生人地協調觀有效培養的方法。這就使得學生地理能力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的影響。而在如今,隨著思維導圖的有效應用,其給教師帶來了一次實現有效教學突破的機會。教師可以通過發動學生參與到思維導圖構建的方式,使學生在其過程中將人類的行為與自然對人類行為所作出的反饋綜合到一起,讓學生明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法。除此之外,通過思維導圖的構建過程,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也得到了發展。
例如,在進行“人口分布與人口合理容量”這一節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這一課中關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內容來達成相應思維導圖的構建,使學生在其中明確人地協調觀的構成。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對人口合理容量進行分析,使其明確其內涵,然后再將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明確出來,填充到思維導圖之中。接下來教師還要能讓學生將超出人口合理容量后帶來的問題進行明確。最后再對其進行綜合分析。通過此規程,學生就逐漸實現了人地協調觀的創建。
(二)以圖對比,突出區域差異,實現學生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能力也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之一,這種能力的有效培養對于學生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通過對思維導圖的有效運用,同樣可以實現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有效發展。在教學實際中,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就可以結合兩個地域的基本情況,分別制作出其相關信息的思維導圖,然后再讓學生針對兩張思維導圖進行對比,從中尋找出兩個地域所存在的差異,并從差異入手,作出對相應區域的綜合評價。通過此過程,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例如,在進行“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這一節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有效應用來達成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際之中,教師就可以將兩各地區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各項信息進行整合,填充到相應的思維導圖中。然后教師就可以結合兩張思維導圖的對比,使學生從中探究其中所存在的區域差異。通過此過程,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發展。
(三)借助思維導圖分析,達成學生綜合思維培養
地理是一門具有很強綜合性的學科,相應地,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也就成為了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之一。而為了達成此目標,教師在教學之中就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綜合展示功能,使學生對某一地區有一個綜合化的認識。在此前提之下,學生就可以實現對不同區域的綜合化對比。而通過此過程的進行,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例如,在“交通與通信發展帶來的變化”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同一個城市之中幾十年來人們交通與通信方式的變化,再讓學生結合人們生活行為的變化進行分析,讓其嘗試著對交通與通信的作用進行綜合化的評析。而通過此過程,學生的綜合思維也就得到了培養。
綜上所述,為了達成對學生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教師在教學實際中要能作出改變。教師要能做到結合思維導圖構建,實現學生人地協調觀創建;以圖對比,突出區域差異,實現學生區域認知;借助思維導圖分析,達成學生綜合思維培養。
參考文獻:
[1]盧娟.也談地理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培養——以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為例[J].內蒙古教育,2018(02):49-50.
[2]馬麗麗.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0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