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抗
摘 要:地理概念是組成地理知識的基本元素,也是學習地理的開始,更是這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以新課標要求為導向,以“工業的區位選擇”一節內容為例,對高中地理概念知識教學設計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中地理;概念教學;教學設計
地理作為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人文學科,其關鍵就在于對其概念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說地理概念是學習地理的第一步,也是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重要途徑。重視地理概念教學完全符合新課改的基本理念與基本要求。
一、教學設計
(一)分析課程標準要求
課程標準中給出的具體要求是“能夠分析工業區位因素”。再根據一些教學實例可以看出,本節知識教學的培養目標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地理應用意識,比如請用具體實例來說明一下工業區域的形成條件和發展特征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綜合自然與社會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去學會分析工業的區位因素,進而明確主導因素,并引用一些相關實例來發現工業地域在其形成條件以及發展特征等方面上的不同。
(二)分析教材與知識結構
本節知識是在農業區位因素之后,人文地理概念知識體系中的另一個重點知識“工業區位”的開篇,也是后續其他章節知識學習的基礎,具有承前啟后的教學意義和價值。
本節知識內容主要包括“工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區位選擇”兩部分。首先從教材內容來看,教材通過一張簡單的示意圖來對工廠的一般生產過程進行了介紹,并留下一個問題,將教學轉向了“工廠選址”方面。接著通過一些文字配以簡圖,來讓學生對工廠原材料的導向性、市場的導向性、生產動力的導向性、勞動力的導向性以及生產技術的導向性等多方面影響工業布局趨向的原因進行了列舉。而在“工業區位選擇”環節,教材仍以文字與簡圖的搭配形式來對“區位因素變化”以及其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進行了表述。教師需要讓學生重點針對教材中給出的“鞍鋼”和“寶鋼”兩個工業區位選擇的實際案例來進行分析,從而明確認識到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整體來看,本節內容包含有“區位”“工業區位”“導向型工業”“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因素”等概念知識。那么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幫助其區分這些概念。比如“區位、工業區位”都屬于單獨性的概念知識;“導向型工業”則屬于一般性概念知識;“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則屬于集合性概念知識。
(三)分析學情
在本節教學開始前,教師需要知道學生已經在“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中學習了農業區域的選擇及其形成過程,加上工業區域部分的知識要比農業區域知識的非天然性更加明顯,所以學生在認知和感受過程中就更加難以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基于此,教師可以類比之前,同樣選擇課前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的方法,來增加學生對于新知的熟悉度。比如從一些反映工業生產特點的景觀圖和工業布局圖中去適當地搜集一些信息,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這樣能夠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對于新知的陌生度。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回憶之前所學的“農業區位”相關內容,然后以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區分“農業區域”與“工業區位”之間的不同點,在明確二者之間不同與聯系的同時完成課堂導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最常見的圖像導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運用多媒體課件來為學生呈現出一幅工業景觀圖,讓學生思考假如自己是該地區的城市政府工作人員或是某一個企業的領導,你會選擇什么區位來建立工廠。通過這種直接、直觀的方式來讓學生產生探究學習興趣。
(二)合作探究
學生通過教師在課前所布置的預習任務已經對本課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在課上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在小組中進行展示并討論。比如根據教材中給出的實例,教師讓學生提前在課下搜集“鞍鋼”與“寶鋼”的工業區位資料,在課上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格來整理這二者在區位選擇上的不同點,最后引導學生得出影響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再觀看“武鋼”工業區位變遷的歷程,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切實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當中。
(三)總結反饋
臨近課堂教學結束,教師對本課涉及到的知識結構圖進行板書,引導學生最后梳理其中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加固本課的知識結構,進而深化理解并牢牢掌握。課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去搜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企業,看看他們的區位因素、布局特點以及被影響的變化有哪些。
綜上所述,地理概念教學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基礎,更是關鍵。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關注到是否將概念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了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當中,并且體現出了概念教學的特征;以及是否把握好了學生這一主體,他們能否順利完成對地理概念體系的構建。只有將一切教學程序互為一體,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智敏. 高中地理概念教學方式實施的探討[D].廣州大學,2018.
[2]魏穎. 高中地理核心概念的教學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8.